在他的一篇公众号文章中,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我看过30万本书,画了50万幅画,出版了500本书,从这些完成的事情来看,我的时间管理应该很好。
当我知道,他的一生看了30万本书,画了50万张画,出版了500本书时,
我就在反思,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
假设他看了60年,一年看书的量就是5000本,一年365天,意味着他每天要看13.69本。
那我看了多少本呢?我翻了翻自己在得到的读书记录,2022年,我一共读过176本书,但是读完的书,只有29本。
而且有其中有很多书是在上下班路上或者开车的时候听的,听过之后,只是增长了见识。
并不一定有思考和总结、或者写了读书笔记。
除了在得到的电子书,我也买了一些书,真正读完的不过10本,更多的是知识管理和个人成长类的。
所以,算来算去,我2022读完的书可能就是30本左右。
也就是说,蔡老师花上3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我一年的读书量。
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我俩的差距这么大呢?
01一开始我还真的有点不相信。
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他是画漫画的,所以会大量的翻看其他漫画家的作品。
而看漫画其实是比较快的,如果只看故事情节,可能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一本漫画。
这样下来,一天看个十几本,似乎也不那么令人吃惊了。
但转念一想,肯定也不对呀,他画庄子、老子、佛陀,儒家的哲学漫画,肯定是要阅读大量的哲学读物还有文史经典。
没有这种厚重的人文底蕴,他怎么能画出这么好的漫画,成为有名的漫画家。
要看的这些书,有些是大部头的,有些是要细细领会的,看的速度不会快。
这从他的文章、书里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印证。
所以,一个可能的推测是他看的书,应当包含有很多其他漫画大师的作品,也有哲学经典,文学著作。
如此,每天都能看完十几本,我还是将信将疑。
于是,我继续翻他的文章,在2022年12月7日的文章里又找到了一段:
虽然我在学校只上到初中二年级,但我看过3万本书。在飞机上、躺在床上、等车时,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如果按3万本算的话,一天一到两本书,这样看起来就比较合理了。
然而,即便是这样,他的阅读量和速度也碾压我,一年500本。
到底是30万本还是3万本,我也不去纠结了。
因为无论是哪种,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我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改变自我。
蔡志忠老师给了我什么?
我想是一种自信和底气。
因为他的行为,他能做到的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示范效应。
既然他可以,我也应该可以。
即便达不到他那样的效率和高度,我也可以不断的刷新自己的记录。
拥有这种自我的更新能力,不断的挑战自己的底线,我就可以慢慢变得更加自信,做什么事都会更有底气。
举一个例子,假如我以前需要10天看完一本书,那我能不能变成9天看完一本书。
以前需要一周才能写好一篇投稿的文章,下次我能不能6天就写好呢?
用更高的要求来对待自己,就可以慢慢地逼出自己的潜能。
昨天总结的他的时间管理智慧,慢慢运用起来。
比如,一次性把一件事情做完,列清单,只做重要的事情,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不把大块的时间切碎等等。
你也可以应用起来。
今天是日更第189/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83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