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显示,吴志刚于2021年7月8日,通过二级市场累计买入公司股票51300股,买入均价29.10元/股,成交金额149.28万元;在准备卖出其他股票时因误操作,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减持了本公司股票14112股,卖出均价29.16元/股,成交金额41.15万元。截至本公告日,吴志刚持有公司股票9993.26万股,占桃李面包总股本的10.49%。上述交易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等相关规定,构成短线交易行为。
这并不是八旬高龄的吴志刚先生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2019年1月17日,桃李面包也发布了一则类似的公告。公告显示:2019 年 1 月 16 日,公司董事长吴志刚先生在模拟减持公司股份操作时,由于操作失误,将“卖出”指令误操作成“买入”,错误买入公司股票7,200股。而就在一周前的1月9日,吴先生按照其减持计划卖出上市前取得的公司股票 3,000,000 股。
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董监高和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都构成短线交易,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这次获益的846元要上缴公司了。不过2019年1月的那次,由于9日卖出均价是42.23 元/股,而16日买入的是49.51元/股,相当于“低卖高买”,所以不存在什么收益,无需上缴公司。
当时,桃李面包的公告里写明:吴志刚先生已深刻认识到了本次短线交易的严重性,……向广大投资者致以诚挚的歉意……今后将严格规范买卖本公司股票的行为,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勤勉尽责,重视并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公告还写道:公司将……要求相关人员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没想到,时隔两年多,吴老先生又发生了一次这样的事。△图自网络桃李面包官网显示,其品牌创立于1995年10月,1997年成立“沈阳桃李”,后发展成为如今的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在A股上市。截至12月3日收盘,桃李面包总市值超过292亿元。
桃李面包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创始人,生于1935年的吴志刚先生退休前是一位老师,60岁那年退休后开始创业,开的面包店也就取了“桃李满天下”之意。经过多年的打拼,吴志刚家族以185亿元身家,在“2021胡润百富榜”上排名第380位。
资本市场之所以会对吴志刚先生846元的炒股获益格外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从上市至今6年内,吴志刚家族已经进行了8轮减持,累计套现44亿,以致于有评论不无偏激地认为,桃李面包上市“只是方便吴志刚家族套现”。而且大股东频繁套现,还让外界产生了一些质疑,认为创始人家族“对公司发展信心不足”,尽管桃李面包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否认。
实事求是地说,公司上市后,创始人(大股东)减持套现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无可厚非。但联系到桃李面包的业绩表现,人们很难不产生别样的联想。
10月18日,桃李面包披露了2021年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桃李面包实现营业收入17.24亿元,同比增长5.57%,实现归母净利润2亿元,同比减少25.37%。结合上半年数据来看,桃李面包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63亿元,同比增长6.67%;实现营业利润7.2亿元,同比减少17.35%;实现利润总额7.3亿元,同比减少17.21%;实现归母净利润5.69亿元,同比减少17.1%,可以说是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另外,2021年半年报显示,桃李面包在全国拥有37家子公司,其中17家亏损,累计亏损4737.51万元,2016年至今成立的18家子公司中有13家亏损。而且这些亏损子公司大多处于南方,江苏、浙江、四川子公司均为亏损,青岛子公司处于盈亏平衡线。
餐饮大数据研究与测评机构NCBD(餐宝典)的《2021中国烘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认为,桃李面包这一方面是遇到了现烤烘焙崛起带来的竞争,另一方面则是起源于北方的它在南方遭遇了“水土不服”。
该报告同时显示,2020年中国烘焙市场规模达到4957亿元,预计2024年将会突破6000亿元。
在这样一个大市场,作为一家颇有历史的知名烘焙企业,桃李面包是确如外界所言已经老化了,还是在时间的磨砺下历久弥新,答案只能由它自己给出;而外界判断的依据,自然不该是创始人炒股赚的那800多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