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在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接班潮”。
随着“创一代们”逐渐老去,越来越多的“创二代”走到台前。
2024年2月,宗馥莉成为娃哈哈集团新一代掌门人。
2023年3月,碧桂园由创始人杨国强的女儿杨惠妍完全接任;同年5月,新希望也完成“二代”交接。
此外,立白、七匹狼、特步、好利来等企业,也陆续完成或推进新继承人的接班。
一、家族企业交接面临三大问题
有数据,在中国超1亿的民营企业中,80%以上为家族企业。近年,中国约四分之三的家族企业面临接班问题。
据德勤发布的报告,“二代们”在接班过程中普遍面临诸多挑战,如人脉资源不足、平衡家族内部关系、企业管理经验匮乏等。
1、如何向上向下管理。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和认可,是“二代们”接班的第一课。
接班者遇到最大的难题,往往是与“一代们”一起创业的企业元老级人物。
他们会质疑:你到底有没有本事,是否有能力掌控公司?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位和权力会不会被动摇?
当然,还有来自基层员工的不信任。他们更多可能是抱着看笑话、观望的心态。
2、观念的冲突。两代人在经历、视野、环境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代际矛盾。
特别是一些加工制造企业,“一代们”依靠传统的方式采购原料、跑客户、拉订单,一步一步地丈量。对于互联网式新兴的营销模式觉得不可思议、也不可信。
相比之下,“二代们”大多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学历和眼界,甚至具备海外留学和相关专业背景,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并包容看待新思潮的冲击,在企业经营理念上更加激进。
3、急于求成,信息差带来的摩擦。
基于上述两点,新接手的“二代们”一方面急于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更愿意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当成真理。如果无法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审视公司的业务状况,不顾实际地揠苗助长,其结果可以想见。
二、如何顺利完成接班?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希望“子承父业”是许多企业创始人的第一选择。
1、早早进入企业,熟悉各个部门运作,与企业共成长。
纵观成功的企业接班,都有一个特点,即这些“二代们”都被规划了明确的成长路径:先就读于国内或海外名校,学习金融、管理等。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从基层做起,流转于各个业务部门,并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
比如,新希望的刘畅,16岁远赴美国求学,获得MBA学位后归国。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经过十几年的磨砺,从父亲刘永好手里接过权杖。
锂业巨头天齐锂业同样如此,创始人蒋卫平退居二线,37岁的女儿蒋安琪成为新任董事长,至今她已经有十年锂行业经验。
2004年,22岁的宗馥莉被父亲派到娃哈哈基层生产线历练,十余年后才进入娃哈哈总部。历经二十年,宗馥莉完成了一位新掌门的蜕变。
2、创一代的鼎力支持和扶持。
接班是一个瞬间,更是一个过程。能力的培养、思想的传承、人际关系的顺延,都需要时间来层层垒叠。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说:“让年轻人去前面做,我在后面看、把把关,这样把年轻人培养起来,也能保证基业长青。”
这种观点,值得企业家们借鉴。
“创一代”培养晚、放手晚,可能导致“二代”接班人管理能力的欠缺、企业文化的疏离。因此,家族企业的领军者必须尽早筹备接班计划,并予以接班人鼎力扶持。
2024年初,陈泽滨履新立白科技集团董事长,全面接手。作为立白集团创始人陈凯旋的长子,从小开始,陈泽滨就经常跟随父亲参加公司各种会议,耳濡目染。2010年,24岁的陈泽滨进入企业,也是从基层做起。如今陈凯旋则进一步放权,仅是公司的总顾问。
3、有传承有创新,企业才能走得更好。
企业传承的成功,取决于两代人的默契:“一代们”愿意不断地向后退、把舞台让出来,“二代们”愿意走上台、也能把戏唱好。
最好的状况就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特步集团创始人丁水波的女儿丁佳敏曾直言,在父辈打出的天下,如何做出属于自己的成绩,是“创二代们”的一致课题。作为“二代”既要守业,还要紧跟时代、市场变化进行不断创新。
特别是传统产业,“二代们”如何紧跟时代和潮流,化挑战为机遇,才算是取得成功。
创二代们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