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少帅张学良,外界一直褒贬不一,当年他不出兵,导致日本人占领了东北,给中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但从另一方面看,当年西安事变,他能联合我党活捉蒋介石,是他的功劳,之后他又在明知道蒋介石不会放过他的情况下,将蒋介石送了回去,以至于他的后半生都在“囚禁”中度过,这种舍身取义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
纵观他的一生,前半生是东三省叱咤风云、统领几十万大军的人物,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后半生却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如今有人说他是爱国将领,有人依旧指责他,或许我们可以用两方面去看待他,正所谓“功是功,过是过”。
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界一直有一个疑问,在张学良被“释放”后,他明明可以回大陆,大陆依旧欢迎他,但他到死都没回去,这其中又有着怎么样的原因呢?
蒋介石将张学良“囚禁”蒋介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与他有联系的人也会引起外界的关注。
然而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一直被外界议论,蒋介石其实是一个非常狠心的人,尤其是对于背叛他的人。
但张学良不一样,蒋介石对他又爱又恨,又想杀他又不想轻易让他死,以至于蒋介石死的时候都不肯放过张学良。
1930年代,西安事变使得中国政局的走向发生改变,至此之后,中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为此张学良赌上了自己的一生。
时间回到1936年12月11日晚上,蒋介石还在生气张学良提议的抗日,殊不知张学良和杨虎城已经悄悄展开了行动。
当晚张学良和杨虎城叫来了许多高级将领,他们围在桌子前商议如何逮捕蒋介石。
商议过后,将领们就等张学良的一纸号令,这意味着一场震惊中外的风暴即将在12月12日爆发。
当天凌晨5时,东北军大批军队来到蒋介石住处,打开门后发现人不在,原来蒋介石听到了些许风言风语,趁着夜色赶紧跑了。
然而张学良他们早已做好了部署,最后蒋介石还是被抓住了。
将蒋介石扣押后,杨虎城带领着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
在行动成功的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表通电:要求停止一切内战,坚持团结抗战!
一段时间后,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联合宋子文为首的亲美派积极奔走各方,希望进行谈判,最终解救蒋介石。
但这是不可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的势力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眼看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能同意签订协议停止内战。
12月26日,张学良主动要求护送蒋介石去南京,期间许多人劝张学良不要去,他们知道蒋介石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势必不会放过张学良。
但张学良去意已决,或许他知道此去南京他会经历什么,但他还是去了,为了国共两党能一致对外。
到了南京后,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蒋介石直接将张学良控制了起来,此后很多年都不愿放了他,就算张学良主动示好也没用。
张学良当时有了一定地位,因此在有些事情上,蒋介石需要求助于张学良。
1943年抗战期间,蒋介石命戴笠找张学良,要张写信策反汪伪政府的军政部长鲍文越。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张学良已经被软禁了7年,张学良试图借这次机会向蒋介石示好,他提出一个要求,要蒋介石送他一根钓鱼竿。
没过多久,蒋介石送来一根钓鱼竿,但这是一个能收缩的鱼竿,寓意“能屈能伸”,张学良也明白了,蒋介石还没原谅他,此事也就是作罢。
虽然张学良被软禁,但蒋介石从未亏待过张学良,吃穿用度都是满足的,但对于张学良而言,这种日子才是最受折磨的。
张学良出身军人家庭,从小灌输的教育是保家卫国,不让他打仗简直比杀了他都难受。
张学良一直没放弃,到了1946年,这时张学良已经被蒋囚禁了十年,在蒋介石生日,张学良托人给蒋送去一块瑞士名表,意思是提醒蒋介石他的刑期已满,该放了!
蒋看到后并没有说话,而是命人送给张一本日历,日期停留在了1936年的12月12日,正是西安事变当天。
张学良叹了一口气,知道蒋介石还是不原谅他。
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于右任等提议释放张学良,蒋不仅没同意。
除此之外,宋美龄也曾让蒋介石放了张学良,他始终没有同意。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突发心脏病离世。
蒋临终前,在同蒋经国谈到张学良时,特别嘱咐说:“不可放虎归山”。
张学良听后五味杂陈,当时他已经74岁高龄,蒋介石到死都不愿放过他。
1988年蒋经国去世,张学良才于1990年恢复了人身自由。
他自由了,意味着他能回大陆了,在他被囚禁的日子里,大陆的很多人会写信给他,尤其他的“学生”吕正操,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见到他的导师。
吕正操深受张学良影响1904年吕正操出生于辽宁海城唐王山后村,当时国家正是最乱的时候,战乱纷扰,百姓名不聊生。
吕正操出生当天,正是他们一家人逃亡之际,他的母亲在草堆里生下来他,他也坚强的活了下来。
尽管他们生活得很艰难,但他的父亲认为读书才有出路,因此将吕正操送到私塾上学,这也奠定了他之后的路。
随着知识的增长,再加上当时国家的现状,日本在我国为所欲为,吕正操所在的村子经常遭到日本人的入侵,他们还杀人,吕正操对其恨之入骨。
然后后来他的人生从听说张学良开始就发生了变化,对于他而言,张学良是他的人生导师。
1922年的一天,吕正操听闻一个在张学良部下担任军医的亲戚说:“东北的张学良卫队旅是新式军队,且少帅本人思想进步,军事能力出色,还重用有理想、有才能的年轻人。”
吕正操听了这话后,瞬间来来兴趣,他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以后在亲戚的推荐下,吕正操成功被东北军卫队旅1团3营95连录用,成为了东北军战士。
当时那个社会,能识字的人并不多,不久之后,吕正操就被分到卫队旅副官处,在这里他也见到了张学良本人。
一天,随着两人工作联系的越来越密切,有一天,张学良看着一张写满正楷字的报告,张学良随即发问:“这是谁写的,我军还有这等文人,字写得如此漂亮!”
张学良说:“是我写的。”
“你是哪里人?”
张:“我是海城人。”
张学良一听很惊讶:“我们是老乡啊!”
自此之后,张学良也记住了这个小伙子,随着吕正操的优秀表现,张学良也不断提拔他。
直到1925年秋天,吕正操却辞职了,因为当时队里的风气不太好,许多人都很腐败,这让吕正操很是厌恶。
他当初加入军队是为了日本人作战,看到日渐堕落的部队,吕正操选择回家。
不久后,张学良派警卫员找到他,特意邀请你重返部队,并且说成立了新的部队,让他了负责。
经过一番思考后,吕正操决定再试试,这次他被任命为少校副官,不久后又提拔为少校秘书,和少帅的接触也多了起来。
之后的几年他一直在部队里,也很少参与战争,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吕正操的人生有了目标,而张学良的人生也发生了变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在老蒋的指示下退至山海关,结果过了没多久就被日本人占领,给东北人民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学良成了人人辱骂的对象。
很多年后,据吕正操回忆,当年张学良之所以不出兵,是因为以当时的兵力,不足以与日军一战。
站在张学良的角度,他想的是等到与国民党合并后,一起抗日,但蒋介石不是这么想的。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一边背着骂名,一边暗中支持东北抗日武装,对黄显声抗日给出了大量的军费支持。
期间,张学良在得知自己的堂弟当了汉奸,他派出军队抓捕了他, 最后大义灭亲杀了他堂弟。
随着抗日声越来越响,张学良有一天问吕正操:“你看以我们的目前的军事力量能否与日军一战?”
吕正操表示:“我部已驻守在长城各关口,如今战士们抗日情绪高涨,完全可以将热河夺回来。”
张学良满意的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喃喃自语:“一定要将热河收回,不愧对东北军民。”
后来在会议上,张学良提到抗日时表示:“就算将东北军的家底打光了,也要一直血战到底。”
然而这一天并没有来到,因为蒋介石为了阻止他抗日,就逼迫张学良下野,并让其出国考察。
吕正操一直在等张学良的命令,但一直没有等到,此事也就作罢,随着抗日目标一致,吕正操逐渐开始和共产党联系。
后来何应钦代替了张学良的职位,和日军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2年后,何应钦又主导签订《何梅协定》,整个华北就此沦陷。
当时蒋介石试图指挥东北军,但他们不听,眼看没有办法,蒋介石只能将张学良叫回了国。
张学良回国后,此后的命运就与蒋介石挂钩,后半生都被软禁,至于吕正操,从张学良踏上前往南京的路后,两人54年都没在见过。
回来后的张学良依旧认为抗日是对的,便不断劝告蒋介石,但蒋介石死活不听,后来便发生了西安事变。
张学良作为蒋介石身边的人,自然非常清楚他的为人,他有仇必报。
但张学良非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他害怕蒋介石中途又会做出什么事情,期间许多人劝他别去,当张学良明确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我去意已决!”
临走时,张学良郑重表态:“我敢本着被全天下唾骂的结局扣留蒋介石,为的就是停止内战,早日抗日。如今我们只能将老蒋送到南京,不然天下将大乱,日军必然趁虚而入,那我张某人当真是万劫不复的罪人。”
听到这话,吕正操和其他人说:“他为了国家和人民,早已将个人生死、名誉置之度外。”
吕正操非常佩服张学良的做法,他对张学良说:“我们等你一个礼拜,如果不回来,我就去往河北掌控部队。”
后来张学良真的没能回来,这一去就是54年。
至于吕正操,他的目的也是抗日,随着和共产党的接触越来越多,最终加入共产党,与他们一起抗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多年后,张学良听说了吕正操的事情,他不断夸赞吕正操做的对。
当得知张学良被释放的时候,我国方面还是非常重视的,邓小平明确表示张学良可以回来。
但张学良则是去了美国,邓小平决定派人前去邀请,这个人必须与张学良熟悉,而且还得是中央副部级以上的党内同志。
介于吕正操与张学良曾经的关系,最终认为吕正操是最合适的人选。
那么最后是否将张学良邀请回来了呢?
回国路困难重重1991年,张学良带着妻子赵一荻前往美国旧金山,住在朋友家。
那个时候刚好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在美国,得知此事后就去拜访了他们夫妻。
在交谈的过程中,吕彤岩提到了自己的父亲,试探性地问道:“您想见我父亲吗?”
交谈过程中,吕彤岩试探地问张学良:“如果她父亲来美国的话,张学良会与他相见吗?”
张学良回答:“想啊!”
吕彤岩之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吕正操,之后吕正操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当时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吕正操是以个人名义去的,当时刚好是张学良的九十一岁大寿。
吕正操去了旧金山后,张学良已经去了纽约,赵一荻因为身体原因留在了旧金山,吕正操得知不久之后是赵一荻八十大寿,因此在旧金山住了一段时间,给赵一荻过完大寿才去找的张学良。
见到张学良的时候,吕正操非常激动,这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自己的“导师”,是他带着自己向前走的。
此次见面已经过了54年,两人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双方一眼就认出了对方,他们情不自禁地拉着对方的手,满脸激动,相顾无言。
在平复情绪后,两人坐下来叙旧。
这次吕正操没有提让他回去的话,而是满心为他祝寿,并送上贺礼,张学良见状开心极了。
在宴会结束后,张学良和吕正操又坐到一起聊天,这次张学良问他:“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吕正操这才将当年的事情说出来,在张学良走后,东北大乱,为了抗日和共产党走的越来越近,后来认识到共产党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之后便加入了共产党。
张学良听后感慨颇多,吕正操做的事情正是他想做的,他多么希望他也能上战场杀敌,将可恶的日本人赶出中国。
这对于他而言,是这辈子最遗憾的事。
后来二人便回去休息了,次日下午二人再次见面,这些吕正操说出了来美国的真正目的。
在谈话期间,吕正操将邓颖超女士的亲笔信交给了张学良,在信中,邓颖超女士十分诚恳地邀请张学良回国看看,末尾处也标明尊重张学良的任何决定。
看完信,张学良一言不发,过了一会他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问候邓女士。”
后来张学良也写了一封信给邓颖超,让吕正操带回去。
吕正操明白,张学良其实是想回去的,但碍于身份他不得不考虑。
这时旁边的女子知道张学良眼睛一直有问题,就说:“上海有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对眼疾颇有钻研,如果张学良方便的话,可以去上海寻医。”
张学良听后眼前一亮,表示:“我可以去上海。”
吕正操对这位女子的话很是佩服,随即表示:“无论是去上海看病,还是回故乡探亲,祖国的大门都随时为你敞开。”
张学良听罢摇了摇头说:“我可不要什么特权,要让我回大陆也可以,但是我有三个条件:第一、不要欢迎,第二、不见记者、第三、大家可以常见面,但是千万不要搞恭维那一套。”
吕正操明白张学良为何提出这三个要求,随即表示可以理解。
不久后,吕正操回到了祖国,将与张学良的会面情况上报给了党中央,而张学良夫妇探完亲后也回到了台湾。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病逝,享年101岁。
据说,临终的张学良依然能说能笑,始终保留着自己一贯的幽默开朗。他不拘小节,也不畏死亡,最终以潇洒的姿态告别了这充满遗憾的一生。
至于张学良为何不回大陆,有人认为张学良不愿再从幕后走到台前,不想再与政治上的事有任何牵扯。
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政局太过复杂,张学良不想让局势因他变得更加动荡。
总之,张学良先生发动西安事变的举动,替成立新中国开了一个头,他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