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3年,空军召开英模大会,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台讲话,夸赞了赵宝桐的表现。讲话结束后,刘亚楼突然话锋一转,当场询问:“赵宝桐同志,你和金凤同志谈得怎么样了?”
听到司令员突然这么发问,赵宝桐一时间傻眼了,他没想到司令员这么问,一向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他一时间羞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刘亚楼话音刚落,直接下台走到赵宝桐前直言:“这是咱们自家的记者,有什么事情尽管可以和金凤同志说。”
赵宝桐虽然见惯了大场面,却还是羞红了脸。在场有的人起哄、有的人掌声响起,现场的气氛瞬间热闹起来。
赵宝桐是什么人,刘亚楼为什么要在英模大会上撮合他的婚事呢?
赵宝桐夫妇
赵宝桐成为空军之路“天上有个赵宝桐,地上有个赵亚鹏。”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志愿军空军三师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它的意思是说,空中击落和击伤敌机最多的是赵宝桐,在地面安全保障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赵亚鹏。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是空三师的一名副大队长,在朝鲜空战中,创造了击落敌机6架、击伤2架的最高纪录。
他两次荣立特等功,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三级红旗勋章。
1928年,赵宝桐出生在辽宁抚顺一户赤贫的农家,全家四口人只有一间土房,靠着几分菜地艰难度日。
此后,赵宝桐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十四岁的赵宝桐到了抚顺化工厂当了童工,他还为地主放过牛。
旧社会的孩子
三年杂工,几多辛酸。赵宝桐身遭日本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阶级仇、民族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燃烧。
17岁那年,赵宝桐加入了工人组织护厂队。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动员他参军,他一听说他们是为人民的打天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1949年8月3日,他正式成为了一名解放军。
在陆军,赵宝桐先后当过警卫员、武工队员、班长。解放战争中,他又先后参加了临江、本溪、马场等多场战斗。
1949年8月3日,中央军委向各野战军、各大军区发出指示,要求从陆军作战部队和各地军政大学选调飞行学员。赵宝桐很幸运地成了这九百三十名中的一员,并被分到了歼击机航校。
1950年10月,赵宝桐从航校毕业,被分配到了三师七团三大队任中队长他成了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担负着保卫祖国领空和全国人民安定生活的重要职责。
第一次参加作战的空军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赵宝桐随空三师进入前线时,正赶上美空军布置的所谓“绞杀战”。当他跟随战友们抵达安东前线时,他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碰到了一块“硬骨头”。
朝鲜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地面已经进行来五次战役,将南朝鲜军和“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附近,迫使敌人停止了战略进攻,将战线稳定在这个地区。
从此,双方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51年7月10日,美国被迫和朝鲜、中国方面举行停战谈判,但是并没有诚意。谈判开始没多久,美方便提出将军事分界线划在我方阵地后方。
美方的政治讹诈被中、朝方面严词拒绝后,8月15日,美军便发动了“夏季攻势”。此外,美军为了取得在政治上和谈判上的有利地位,尤其将希望寄托在强大的空军力量上。
8月初,美军制订了“空中封锁铁路线”的计划,即所谓的“绞杀战”计划,企图通过轰炸朝鲜北部的重要桥梁和铁路干线,让被捕“H”型铁路上的东西横向铁路失去作用,达到一举两得的破坏效果,达到中断中朝后方后勤供应线,支援地面作战的目的。
这点,从美国远东空军首脑的人事变动上也能看出来。前线开始谈判,美国派空军少将奥托.威兰担任远东空军司令。
威兰刚一上任,便着手换装最新的“F-86EA”型战斗机,换掉原来的F-86A型机,同时在半岛南部修建郡山、釜山、大邱、木浦、水原这五个机场。
8月底,威兰便命令他的战术空军联队全部进驻刚竣工的机场。此外,他们的基地大大地向前延伸了一步。
另外,他还恳求范登堡增派一个联队驻日本、调两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到南朝鲜。威兰准备用这些力量摧毁在朝鲜西北部控制局部制空权的“米格走廊”,并完成他的“绞杀战”计划。
此时,侵朝美军空军已从15个联(大)队增加到19个,作战飞机数量已达1400余架。在战术运用上,F-86飞机主要以若干6机小编队组成“阻击屏幕”,掩护战斗轰炸机活动。
战斗轰炸机每天出动2至3次,每次组织50~80架的大机群,昼间活动于平壤至安东地区,寻机与志愿军空军进行空战,并破坏沙里院以北的交通线,对拉古哨发电站、安东大桥等重要目标进行轮番轰炸,气焰十分嚣张。
骨头虽硬,但对赵宝桐来说这算不了什么,毕竟他是一名经历过多次战火洗礼的老兵。赵宝桐和战友们到达安东前线机场后,并未马上投入战斗。因为他们深知一支新部队刚上战场应做到“有备而战”。
他们首先根据敌我双方情况,制定了实战锻炼计划,然后请友军空军和空四师的同志介绍敌机的活动规律和战术,四师的同志毫无保留地把空战经验传授给他们。
以苏联空军英雄阔日杜布为首的友军空军中,有许多飞行员经历过苏联卫国战争,在苏德战场上空曾大量击落德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随后,他们由友军空军带领,以大队和团编队的形式熟悉战区、演练作战方案。
1951年11月4日,东方刚露出一抹朝霞,赵宝桐就和其他飞行员一起来到机场。机械师们最后一次检查完飞机,军械员也已把炮弹装满。等赵宝桐上了飞机,他们围着飞机座舱。
这个说:“今天天气这么好,一定能打上,祝你今天击落敌机!”那个说:“看见敌机多按几下炮钮,也替我们狠狠地打它几炮。”
赵宝桐想,地勤人员披星戴月,检查飞机,保障飞行,不就是为了多打下敌机吗。眼看着兄弟部队击落了很多敌机,可自己的部队还没有打下一架敌机,大家能不着急吗?
“放心吧!同志们,我一定会打下敌机的。”
10点26分,绿色的信号弹飞向天空。这是战斗的信号。顿时,飞机引擎在机场上轰鸣,一对对滑上跑道,飞向蓝天。他们将去迎战北犯清川江、定州、博川地区的美军飞机。
当志愿军的飞机编队到达朔州上空时,地面师指挥所通报:“敌机在上空,高度5500公尺。”于是,机群又奔向价川。指挥员下令:2大队攻击,3大队掩护。”
可是当志愿军的机群飞至价川上空时,美军飞机却窜向了价川东南。地面指挥所和空中指挥员决定编队不再追击。由于技术原因,担任掩护的第三大队没有听到返航的命令。他们继续向南搜索前进。
突然,前方出现美军机群。24架F-84型飞机分上下两层,向南飞驶。赵宝桐和战友们迅速爬升,然后从敌机群右侧上方发起突然攻击。一下子,美军机群队形就被冲乱了。
赵宝桐咬住一架美机发射出的一组炮弹。可是,由于攻击角度太大了,没有击中。赵宝桐岂肯罢休,继续向敌机冲去。
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由于速度太快了,本来紧跟着他的僚机范万章落在了后面。赵宝桐的单机闯入了两层敌机之间,四面受敌。太危险了!
1951年11月23日,空3师3大队接敌空战示意图
可是,赵宝桐没有丝毫的畏惧。他临危不乱,沉稳地做了各种技术动作,摆脱敌机的攻击。正当拉杆来了个跃升时,他看见两架被冲散的敌机向永柔方向逃窜。
“哪里跑!”他一推机头追了下去。本来正在摆脱敌机的赵宝桐,却咬住了这两架敌机。他紧逼着前面这两架敌机,而两架追踪他的敌机离他也不远了。
怎么办?已容不得赵宝桐多想。他快速按动炮钮,一架美机凌空开花。他顾不得击落敌机的兴奋,迅速拉起,准备再战。
由于动作太猛了,飞机进入螺旋状态。改正后,赵宝桐发现前方有两架F-84 飞机,于是他又追了上去。
美机发现被志愿军飞机追踪,就左右来回转圈摆脱。赵宝桐追了一会儿,感到这样下去不行,自己驾驶的米格-15水平转弯半径不如F-84灵活,应该迫使敌机飞直线,这样才能发挥自己战机的特长。怎么才能让敌人听自己的话呢?有了!
大队长和同志们总结经验,研究新的战术
赵宝桐不再按敌人的飞行轨迹走,美机往左转,他就向左面开几炮;美机往右转,他又向右开几炮。这样一来,美机只好乖乖飞直线。
“这回看你还能跑多远!”赵宝桐想着,一推油门,飞机加速前进。很快,他的瞄准具光环套住一架敌机。
他痛快地打出一串炮弹,F-86拖着浓烟,哀叫着跌落下去。见此情景,另一架美机忙掉头向大海方向逃去。
一场生死鏖战后的赵宝桐安全降落在机场。焦急等待着的同志们松了一口气。坐在座舱里的赵宝桐满怀喜悦地伸出两个手指,大声说:“两架,我打掉了两架!”同志们把他高高抛向天空,庆贺他胜利归来。
赵宝桐打下F-86飞机1951年12月2日,赵宝桐开创了空三师击落美空军F--86型飞机的先例。美国空军在朝鲜战争初期主要使用F-80F--84等飞机,与之相比,志愿军空军使用的米格-15飞机,在性能上占有一定优势。
赵宝桐 (左) 与战友
后来,美空军大量使用所谓“世界上最好的喷气式飞机”F-86战斗机,空中形势对志愿军空军变得不利。
志愿军空军首创击落F-86战斗机记录的是空四师的刘涌新。但空三师还没有击落过F-86,赵宝桐暗暗使劲:“我非要把F--86揍下来不可。”
2日这天下午,大规模的空战来了,与大批F-86飞机的较量展开了!美国空军出动8批120多架F-86飞机,袭击泰川、博川和顺川交通线。
志愿军空三师第一次全师起飞42架米格—15飞机,配合友空军四个团进行反击,赵宝桐所在的七团22架飞机为攻击队在肃川、清川江口一带上空与美空军20多架F-86飞机展开激战。
在清川江口上空,赵宝桐咬上了一架F-86一个急转向下俯冲,用活动光环将它套住,猛地按动炮钮,一阵猛烈的炮火,将其击落。赵宝桐兴奋地大叫起来:“我打下了F-86了!”
赵宝桐
这时,赵宝桐扫视了一下,发现自己甩掉了僚机,脱离了编队机群,刚才只顾追打敌机,几个快速连续转弯,就又成了单机作战。他知道单机作战的危险,正准备返航。
突然发现一架敌机匆匆逃去。“追!”赵宝桐这时已顾不得自己的安危,勇敢地追了上去。两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赵宝桐稳住机头,瞄准敌机,“咚咚咚”儿炮打过去,又一架F-86报销了。
就在这时,没有僚机掩护的赵宝桐遭美机偷袭,飞机中弹。他只好离开自己心爱的战鹰,跳伞返回。
这次空战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一共击落4架敌机,取得了胜利,同时也证明了美国吹嘘的F-86“佩刀”式喷气战斗机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害怕。
在整个抗美援朝空战中,赵宝桐一共击落7架、击伤2架飞机,创造了人民空军击伤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
赵宝桐
1952年,赵宝桐两次荣获特等功,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人民共和国还授予他三级红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当毛主席得知赵宝桐空中作战的事迹后,曾经风趣的说道:“论打飞机,我比不上赵宝桐。”
1952年,赵宝桐作为英雄代表在北京出席参加了第二届英模代表大会。可就在英模大会期间,还引发了一段“小插曲”。
身为朝鲜战场上的“王牌”飞行员,赵宝桐受到新闻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当《人民日报》准备参访志愿军空军记者时,临时改由王金凤。
可没想到就是这么一“改”,竟然促成了一段姻缘。
王金凤,本名蒋励君,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先后就读于上海交大、清华大学。解放战争时期,她多次参加爱国运动,还曾参加过地下党。
金凤照片
1949年,王金凤成为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记者。1952年,她成为报社抗美援朝报道组的一员。
在刘亚楼撮合下,赵宝桐抱得美人归同年7月下旬,王金凤为了能提前采访志愿军代表团成员,赶到了天津火车站。在火车上,她有幸见到了赵宝桐、张积慧、刘玉堤等三名空军英雄。在回忆录中,王金凤后来这么说:
“他们见了我都很局促。解放军都是这样,见了女同志便拘谨。我想尽量让他们放松些,便和他们同坐一个车厢,随便聊起来。刘玉堤最老练,很快不拘礼。张积慧是中学生出身,说话有点咬文嚼字。赵宝桐最为腼腆,很少说话,脸上红扑扑的,显得非常年轻。漆黑的双眉下,一双眼睛很有神采,热情中透着憨厚,严肃而又英俊。”
在火车上,王金凤顺利完成了采访,写了一篇《首都人民热爱志愿军空军英雄》的通讯。
几天后,赵宝桐给人民日报社打了一通电话。原来,北京各个学校和机关要求他们作报告,可他事先没有准备。情急之下,他便想到了那位作风干练的女记者。
赵宝桐和金凤合影
在西单旅社,金凤见到了赵宝桐,却发现他有些闷闷不乐。原来,赵宝桐以为自己参加了全军运动开幕式,就能立即回前线。如今却让他们作报告,几天内看来是回不去了。
赵宝桐说道:“前方正在激烈战斗,我怎么能留在北京听报告。”一瞬间,赵宝桐质朴纯洁的形象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这次交谈,王金凤了解了赵宝桐的身世。他幼年的苦难经历深深打动了金凤。在困难中,他又能奋不顾身、顽强拼搏,在刚强中透露着一种别样的柔情。
此后,他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某个周末,他们还相约来红星电影院看了电影《少年游击队》。看完电影,他们还顺便来到东单一家照相馆,留下了两人第一张合影。
就这样,两人渐渐走在了一起。
两人在天安门观礼台的台阶上,王金凤突然说:“我有三个条件,不知道你能不能答应?”
赵宝桐与金凤的第一张合影
赵宝桐笑着说:“你提吧,提30个也行。”金凤说:“第一条,我要坚持独立工作。”赵宝桐笑笑:“这当然没问题。”
王金凤继续说:“第二,我不当随军家属,跟着你调来调去,独立工作最后成了一句空话。”赵宝桐说:“我一定支持你的工作,不让你成为随军家属。”
王金凤又说:“第三点也许更难,我的职业是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人员都是男同志,有时候谈话会一直到深夜。希望你不要有大男子主义,要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我。”
赵宝桐沉思后点头:“这是你的工作需要和特点,我完全理解。这点,你完全可以放心。”就这样,赵宝桐和金凤在金水桥畔、天安门前定了终生。
可赵宝桐回到部队后,一些刺耳的声音传出来:“说是去开英模会,结果还开出一个女朋友。”在风言风语面前,赵宝桐有些退缩了。
当刘亚楼知道赵宝桐恋爱的消息后,专门派人进行了调查。当他得知王金凤的个人经历后,坚决支持两人在一起:“这样的女朋友可以交!”
右一为刘亚楼
为了撮合两人,刘亚楼特地帮两人“保媒”。在1953年的空军英模大会后,刘亚楼当着众人问:“赵宝桐,你和金凤谈得怎么样了?”这,也是文章开头的一幕。
赵宝桐听刘亚楼这么一问,见惯了大场面的他还是羞红了脸。在场的人一时间开始起哄,现场的气氛也热闹起来。
就这样,在刘亚楼的亲自过问下,赵宝桐和王金凤这对恋人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天气中,在北京东城苏州胡同的一间空军高干招待所结为夫妇。
婚礼当天,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还参加了他们的婚礼。此外,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还特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
赵宝桐夫妇被迫离婚,结局如何两人结婚不到一个月,赵宝桐辞别了新婚的妻子,和张积慧等人一同来到莫斯科空军学院学习。在学校中,赵宝桐学习认真刻苦。
赵宝桐接受记者采访
虽然文化底子不高,一个俄文字母也不认识,但赵宝桐上了空气动力学、俄文高等数学、联共党史等大学课程,而且这些课程的成绩还获得了优秀。
1955年4月,赵宝桐肺病复发,不得不中止学习回到北京进行治疗。在国内著名胸外科专家的治疗下,他在手术后终于得以重返蓝天。赵宝桐重回部队后,先后担任航空兵团团长、航校参谋长、副校长。
而赵宝桐和王金凤结为夫妇后,虽然时常是聚少离多,但两人的感情从未减少。1958年,王金凤30岁那年,他用那双操纵飞机的双手给妻子雕刻了一件生日礼物。
更加难得的是,两人之间能相互理解和支持。在特殊年代,报社给了金凤一纸离婚判决书,是1969年单方面判决,根本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离婚三年,为了让三个年幼的孩子,赵宝桐无奈下选择了再婚。分别五年,虽然只见过一面,但他们深知对方的痛苦。
赵宝桐(中)与朝鲜人民军战友在一起
赵宝桐不忍伤害另一个无辜的人。在多次和现任妻子沟通后未果,他搬到了办公室居住,不再回家。
之后,赵宝桐便向航校党委递交了请求离婚的报告。报告一层层转送,但被一层一层退回。最终,他找到了北京法院。
在1973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赵宝桐不断给金凤写信。三年间,他们先后在十几个机关奔走,耗尽了许多精力和时间,直到1976年夏天,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1976年12月26日,锦州法院正式对赵宝桐离婚案进行判决。同一天,北京法院也撤销了两人“离婚”,两人终于恢复了夫妻关系。在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他们一家终于团聚了。
1878年,赵宝桐调到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工作。他和王金凤结婚25年,这对恩爱夫妇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这一年,两人刚好50岁。
赵宝桐和金凤
虽然王金凤时常出差,赵宝桐时常下部队。但他每次出差回家,都有深爱的家人等着他。1983年,赵宝桐从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的岗位上离职休养。这一年,他54岁。
赵宝桐戎马一生,突然从繁忙的军务中闲下来,有些不习惯。但结束了军中生涯,他身上的艺术细胞被激发出来了,安安静静拿起了雕刻刀,创作了几十件木雕作品。
赵宝桐在退休后,无微不至的关爱着家人,给儿女做饭,给外孙制作和修理玩具。一向独立自强的金凤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
离休之后,王金凤出版了70万字的《邓颖超传》,组织和发起了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
2003年12月12日,赵宝桐和妻子刚刚度过了金婚纪念日,悄悄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75岁。
赵宝桐一家
赵宝桐去世后,身为妻子的王金凤伤心欲绝。虽然两人生死相隔,但阻挡不了王金凤对丈夫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每天起床后,王金凤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一个小木箱。虽然木箱不起眼,但对她而言是最珍贵的东西。因为里面装有赵宝桐给她写的400多封信。
半世纪的荣辱与共,一辈子的相知相守,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