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大唐七绝之《神品》—王昌龄《出塞》深析

呵呵呵文化 2024-11-17 14:42:40

本文约1800字。

大唐为什么多边塞诗?

那是因为高度自信的大唐精神。

由于大唐强大的边防需求,强大的军事实力。在那个时代,出塞建功立业的壮志深入到了每一个文人心中。

当然,即使是大唐,也有鼎盛和衰败期。随着时代的变化,边塞诗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初盛时期,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到了中唐前期,昂扬之气尚有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时期,诗中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但是,无论怎样改变,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之一。

在浩瀚如烟海的唐边塞诗中,有一首诗被称为“神品”,还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那就是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一、创作背景:盛唐昂扬奋发的边塞格调

边塞诗,到唐朝发展到了顶峰,近两千首,是其他朝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朝几乎所有名的诗人都写过边塞诗,

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颀:“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卢龙:“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更何况还有大名鼎鼎的边塞诗四大诗人,高适(《燕歌行》、《塞下曲》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等)那些流传千古的边塞诗篇。

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给人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泱泱大国超级自信的时代精神。

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还没有功名。他赴河陇,出玉门,远赴塞外要杀敌建功。

就在这一个时间段内,成就了一代边塞诗巨星。

也就在那个时期,王昌龄走遍了塞外山河,看遍了塞外战争之苦,听遍了塞外芦管之音。他写了大量的优秀边塞诗,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被明代诗人李攀龙称赞“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被明代大文学家杨慎称为“神品”的《出塞二首‧其一》。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图1 出塞

二、交互其文,横空千年

全诗一共四句。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拉到秦和汉几千年的大背景中。

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唐汝询在《唐诗解》评论此句,“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

“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写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轮明月,远在边关的战士们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

同时,千里之外的另一半,一定也正在看着天上这轮明月,思念着自己。

万里的征战,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归期?

千年之前的秦汉是如此,千年之后的唐朝还是如此。

第三句和第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战士们和家属们,当然也是诗人和全国军民进一步的思绪和愿望。

假如当年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

国家边境安定,将士们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这里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也表达出了诗人的主题,讽刺当时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此诗悲壮浑成,婉而多讽,反映出了当时国家和边关战士、老百姓们最迫切的愿望,明代诗人李攀龙称赞这首诗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图2 秦时明月

杨慎在《升庵诗话》评价道:“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

顾璘在《批点唐音》评价道:“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评价道:“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评价道:“悲壮浑成,应推绝唱。”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评价道:“‘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

图3 嘉峪关

2 阅读:129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