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七绝第一——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深析

呵呵呵文化 2025-01-07 13:30:32

本文约1400字。

借用杜甫称赞画家王宰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来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恰如其分,真是缩万里于咫尺。

王之涣诗作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六首中就有古今五绝第一的《登鹳雀楼》,古今七绝第一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可谓冠绝古今。

每次我们登高怀远,或者人生桎梏,总能不自禁的想起这首《登鹳雀楼》。

一、创作背景:被诬辞官,居家深修

“此诗前二句之壮采,后二句之深情,宜其传遍旗亭,推为绝唱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三十九岁的王之涣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到公元741年(二十九年),辞去官职的王之涣居家十五年。这十五年间,王之涣诗名大振,《凉州词二首》就出自此间。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一生未到边塞,却不妨碍他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是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

图1 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悲凉慷慨,大唐时代气势

六首之中,《凉州词》一诗被誉为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便是千古名句。诗人采用从下而上,从近到远的独特视角,这个视角中,波涛汹涌的黄河仿佛一条黄龙,迤逦直上云端,可谓是千古之壮阔。

“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在上一句的视角之中的延续。上一句是高远之境,这一句就是深远之境。天地苍凉,万里辽阔,“孤城”更见荒凉和孤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抒情。在这样天地荒凉的地方,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万分思乡和万分孤独之中,虽悲凉却不颓废。

本诗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写得悲壮苍凉,丝毫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可见大唐的时代气势,可见诗人的广阔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凉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高棅在《唐诗正声》评价道:“吴逸一评:神气内敛,骨力全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黄生在《唐诗摘钞》评价道:“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图2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三、苍茫中更见胸襟,含蓄中才见真情

才情固然要紧,但是没有宏大的胸襟写不出此诗。

一开篇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就大笔描绘出了气势磅礴,城在天外的边关风情。千百年来,边塞诗词气势意境无出其右。

此等壮阔之下,自然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杨慎在《升庵诗话》评价道:“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万里边关之外,为保国家和家乡,将士们出生入死之际,当然也希望君恩浩荡,但是,迟迟不来的君恩正如那迟迟的春风一样,难度万里之关。

情调悲而不失其壮,字字不提悲,字字不提壮阔,但悲凉慷慨尽在字里行间,所以这首诗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李锳、李兆元在《诗法易简录》评价道:“神韵格力,俱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图3 春风不度玉门关

0 阅读:14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