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诗句感觉就是用来描写眼前的水村景色。
那一刻,我正沿着东苕溪右岸的一座座水村漫行:杨港、许联、山塘、朱家坝、下昂、射中、戈亭、云东、荻港……
江南的诗韵,尽在那小桥流水间,在那粉墙黛瓦夹河而居的水巷。
阡陌交通,悠悠水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水乡人家居民生活和交通的主要脉络。
白墙黛瓦,青石巷陌,在依依流水的衬托下,自成一幅隽永古朴的水墨画卷。
从廊棚到枕河人家,处处散发着古典的韵味,呈现出赏不够的万千风情。
碧波微微荡漾,拨弄开诗意,透着说不尽的历史和故事。
休憩在河畔,或沿着河岸闲庭信步,美得不可名状。
丝的纤细,绸的轻滑,与水的温润相得益彰,成为江南人的生命基因。
入冬后,藏在江南乡村的色彩似乎愈加浓郁起来。
作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湖州城南吴兴区、南浔区和德清县交界的地方,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西线逶迤而过,这里有幸还散落着一片原汁原味的水乡村落。
水,是水乡村落的血脉;水乡的人,是江南水村的魂魄;逐水而居的村落,是江南水乡的精髓,把良田、村庄、河流温柔的串联起来,将最美的姿态呈现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来到任何一座江南水村,一幅“桥畔一亭、渡边一院、一泓碧水穿百亩良田,乡间小路连十里人家”的水乡风景画映入眼帘。
石拱桥、河埠头、小木船,马头墙、水榭长廊......这里有小桥流水,这里有人间烟火,这里有诗情画意,这里有车水马龙,这里处处皆是景、入眼尽是美。
这里还有不少人一直延续着先民的捕鱼习惯,从河里的鳗鱼、黄鳝、泥鳅到青虾、鳑鲏,平日里也能饱尝河湖之鲜。
水里生长的茭白、芋艿、莲藕藕、茨菇、菱角,不同季度各有收获,更是大自然馈赠给江南水乡的礼物。
走在熟悉的乡村,鸡鸣中祥和,炊烟里亲切。
屋前支着晒衣的架子,黑白的狗慵懒地趴着,鸡扑腾扑腾翅膀后安逸地理着羽毛。
屋后还有成片的桑地与池塘,而我却在她的手势里,看见了一垄又一垄的蔬菜。
村庄有河绕过,河中飘着树影,飘着浮萍,一簇又一簇的草从河里长到岸上,在绿的缝隙里,可见远处黛瓦白墙的农家小楼。
金黄的稻田正在收割,鱼塘的乡亲正在投喂和清理,老阿姨在菜园里浇水施肥。
大叔正骑着三轮车迎面驶来,载着满满一车地里刚刚收获的番薯。
一艘小船在宁静的水面缓慢划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
除了走读乡村,在漫步中看桥、游览古建筑,最喜欢乘船漫游江南水乡,在摇摇晃晃中更能感受水乡的肌理与建筑。
木心曾写过一篇散文,回忆起幼年坐木船的场景:“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汤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记忆中的水乡人充分利用的密如蛛网的水路——上街赶集用船,走亲访友用船,下田劳作用船,收割小麦水稻柴草用船,运肥售粮用船,送人治病用船,婚丧嫁娶也用船,船成了家家户户不可缺的交通工具。
记忆中水乡的船渐渐地远了,眼前暮霭下的村庄也渐渐模糊起来。
每当村庄的炊烟升起,狗吠声传来,儿时的水乡便闯入梦里来。
时光似一列疾驰的高铁,轰隆隆风驰电掣向前。
唯有山水之间,处处谱写着水的华章,回响着水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