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苏东坡最爱的山魅力究竟在哪里?

语兰谈趣 2024-12-19 17:46:44

湖州天生丽质、山水清远,境内水网密布、群山逶迤。

湖州地处天目山与太湖之间,西与南为山地丘陵,东与北为水乡平原,山、水、林、田、湖、草,诸要素齐全,是太湖流域的生态涵养地。

湖州地势自西南至东北,依次呈山地、丘陵、平原梯级分布,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海拔落差有1500米之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亚地貌形态,兼具山地清幽之美与平原疏旷之美。

不过,那你知道湖州都有哪些山么——道场山、弁山、仁皇山、金盖山、霞幕山、西塞山、杼山、莫干山、龙王山、顾渚山、灵峰山、含山……湖州这些山你都走过吗?

在湖州众多的名山之中,位于湖州城南的道场山应是我拜谒最晚的一座,主要原因还是这座山文化底蕴实在太深厚了,内心深处总是感觉惶恐,不敢轻易贸然打扰。

每次从湖城回德清,路过时总是透过车窗遥望,山顶那一座形似湖笔的多宝塔在这里屹立千年,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守望着这座江南腹心的山水之城。

冬至前一个午后,回湖城定居五年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踏上通往山顶的古道,仿佛去拜谒一位隐居深山的圣人——踩在古道的石板,那一刻我好像听见历史先贤脚步声,在幽深静谧的山中回响……

1.

时光倒回945年前那个初夏,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曾写下《游道场山何山》一诗:“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尽管苏知州从1079年4月20日到任,到7月28日被押解进京,其与湖州最长的一次缘分仅有三个月。但在这短短三个月中,他遍览道场山,推崇此山之胜状,寻幽探胜,登高望远,观花赏月,吟诗宴游。

道场山在湖州城南五公里外,为天目山尾闾,最高峰海拔210.7米,境内群峦拥翠,林深泉清,古称“云峰山”,历史上把“道场晓霁”列为“吴兴八景”之首。

就在那年端午佳节,苏知州率众游历位于道场山的万寿禅寺,苏轼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中写到:“焚香因幽步,酌茗开净筵。”

“焚香”礼佛之后,小酌清茶一杯,坐论安禅之法、治郡之道及富民之策,不亦乐乎?

事实上,除了苏轼外,宋代还有许多大咖都曾来道场山游历。

如宋代孙觌望见道场山塔,就曾赋诗。在诗中,他把看到的佛塔比喻为“碧玉旋螺”,这首诗就写道:“碧玉旋螺插暮烟,遥看桂子落僧前。试寻白水田头路,一苇横江浪接天。”

诗中第三句“试寻白水田头路”,就是化用了苏轼在《游道场山何山》一诗中的诗句。因为《游道场山何山》中有“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之语。

米芾之子米友仁(字元晖)就画过一幅吴兴山水图,南宋的著名文人范成大曾为此图题了一诗,即现可读到的《题米元晖吴兴山水横卷》。

该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云:“道场山麓接何山,影落苕溪浸碧澜。只欠荷花三十里,橛头船上把渔竿。”

从题诗看,米友仁画的极有可能就是道场山附近的美景。而巧的是其父米芾也游过道场,因为在现今被认为是米芾撰写的《宝晋英光集》中有一首诗,即《湖守林子中同游道场》似可为证。

2.

道场山万寿禅寺,始建于唐中和年间,距今已经有超过千年的历史。作为江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万寿寺自古便有“五山十刹”之一、浙北第一禅林的美誉。

万寿禅寺的建筑风格充分结合了山形地势,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园林景观。

从山脚到万寿禅寺山门口的通道石板上,每隔一块即雕有形态各异的荷花、荷叶、莲、莲子等图案,寓意着佛教的清净与纯洁。

踏足万寿禅寺,穿行于寺庙的回廊,仿佛每一步都踏在禅意的韵律之上。

据说,苏东坡曾有一段时间长住道场山万寿寺,寺内留有其洗砚池,砚池之上有“东坡亭”。

万寿寺原有水池三口,一曰瑶席池,一曰放生池,一曰八功德池。

其中瑶席池名声最大,北宋著名文学苏东坡《游道场山何山诗》有“屋底清池照瑶席”句,瑶席池即据此诗意命名。

寺内遍植金桂、银桂、 银杏、楠树、香樟、柏树、罗汉松等名贵树木。沿右侧石级而上,四周林木森森,蓊郁苍翠。尤其是两株高大的古银杏,童童如盖,两人方能合抱。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曾是 《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场地。

静坐于禅寺一隅,窗外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耳边是悠扬的梵音。

远离尘世的喧嚣,禅寺的宁静让时间的脚步放慢,让心灵得以沉淀。

3.

道场山还有一条石铺的上山古道,起自山之东麓,经山腰的万寿寺,一直达到山顶的多宝塔下。

多宝塔又名文笔塔、文风塔,俗称道场塔。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 明清重修。

砖身为木檐楼阁式塔,七层八面,连台基通高33米,各层逐层向上收分,塔顶为砖砌穹窿顶,叠涩做法,塔壁全用青砖砌筑,外抹白灰,表面仿木构件如倚柱、额枋等饰红丹。

多宝塔如笔卓立,又称文笔塔,是由佛塔演变而来的风水塔和观赏塔,远远望去犹如一支悬挂于天书之上的湖笔,似乎冥冥之中预示着它与文运之间的玄机,魁望高照,以昌文运。

它表明湖州自古崇尚文风和科举,此塔建成后,湖州共出状元16名。

同时该塔因其造型挺拔、俊秀,地理位置极佳,已是湖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其踞高而立又紧傍苕溪及104国道,无论水陆通行,只要看到多宝塔便知到湖州,故有:“一天不见多宝塔,思乡之情油然生”之说。

古塔已屹立千年,气势挺拔,是湖州这座古城的城标之一。

若置身塔侧,举目四望,市区尽收眼底,西南群峰罗列,东北旷野无垠,晴明之日太湖隐约可见,令人遐想万千,心旷神怡。

4.

明弘治《湖州府志》载其山“峰峦秀郁,水石森爽,殊为吴兴佳绝,古今游览者皆萃焉”。

走读道场山,有块区域很容易被遗忘,那就是掩蔽于东南葛家坞里的摩崖《祈年碑》。

记录元至元五年(1339)二月,湖州路达鲁花赤与推官何贞之率官员上道场山为民祈年,祷田蚕丰收之事。

石碑刻录于一块巨大的岩石立面上,笔法遒劲、出入颜柳。虽历经680余年风雨沧桑,石刻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

在寺之东侧、登塔入口不远处,有一口古井,井侧石壁上嵌一神龛,正中供龙王圣众菩萨,两侧镶有一副对联“唐代祖开影木,清光再构苕泉。”上刻“影木古井”四字。

相传开山伏虎祖师如讷和尚佛法无边,当年为建庙化缘求木,却为道场山峰高路陡所阻。如讷和尚说动东海龙王,掘井运木,一夜而成。相比南宋杭州净慈寺的济公“运木井”,“影木井”还要早200多年。

5.

苏轼一生中先后五次来到湖州。“余杭本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他在湖州登山夸山,临水赞水,一口气写下《增孙莘老七绝》七首、《山村五绝》五首,“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把这个“水云乡”说得既富庶又清丽。

苏轼绝对不会想到,“尚爱此山看不足”会被湖人提炼出“爱山”两字,以此珍惜和纪念他的足迹。

“薄暮四眺,则道场一峰峭拔峰岩,山顶有浮图,高可数百丈,耸然而峙,烟村云树,郁郁芊芊,竞献奇于台前……”,此描素概括了爱山台的景观特色。

先后历元、明、清二朝,屡有修建,台上建筑湮废无存,爱山台遗址犹存。

历经重修的爱山台成了爱山广场,“爱山”之名世代相传下来,就是湖州人对苏轼念念不忘的一个见证。

跟着苏轼在湖州的足迹,我们欣赏到的不仅仅是湖州的山水清远,更是一个生动鲜活的江南之地。

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不变的是山从天目,层峦叠嶂,也是水傍太湖,千回百转……

0 阅读:1

语兰谈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