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的金三角!这座方圆百里突然孤起之山,千万不要错过

语兰谈趣 2024-12-15 18:38:35

整个杭嘉湖平原一马平川,唯独到了湖州南浔区善琏镇、德清县新市镇和嘉兴桐乡市河山镇交界处,终于有了一个平地突起的小山,这个小山就是含山。

含山,对于我这位新市人来说并不陌生。我高中同桌的母亲就是含山人,从他口中经常听到许多关于含山的人和事。

尤其因为每年清明,新市蚕农们祈求蚕神为蚕宝宝清病祛灾,期待养蚕丰产而举行蚕花庙会,与东北方向向相距不过十多里地的含山“蚕花节”遥相呼应。

新市人与含山人的传统习俗非常相近,比如都喜欢一种清明的时令美食芽麦塌饼。历史上新市与含山两地,互有通商,通婚,来往密切,情同手足般亲近。

含山人交易购货出街必到新市,去觉海寺上香;正清明这一天,则新市人成群结队去含山轧蚕花,登含山塔,尽情享受春意盎然。

尽管如此,这还是自己第一次登上含山,近距离仰视含山塔。

关于含山,宋嘉泰《吴兴志》载:“含山,在县东南一百八里。张玄之《山墟名》云:震泽东望,苍然茭苇,烟蔚之中,高丘卓绝,因以名焉。山有净慈庵,其巅有浮屠。”

“吴兴归安县东南七十里,曰太一乡。有山一丘,名含山。”(《重建含山净慈院塔记》)这是站在湖州府的立场上来判定含山的地理位置的。

“含山在县(今桐乡市崇福镇)西北三十六里,东南界石门乡,西北界归安太一乡。”(《光绪石门县志》)这是站在嘉兴府的立场上来判定含山的地理位置的。

含山又称涵山,《洪志》:“山介两州故曰含山”,又“四水环绕故曰涵山”。

含山的地理位置的确比较独特,它历史上曾地处嘉兴、湖州两府之交,石门、乌程、归安、德清四县之界。

含山“高四十八丈五尺,周二百二十四亩九分”(《光绪石门县志》)。

在这块方圆百里一马平川的地方,唯含山突然孤起,状如巨鳌。因此,在整个杭嘉湖平原,含山的孤峰卓影,特别显眼。

“东看像卧虎,南望将军帽。北视巨牛伏大地,西面玉带环龙腰。总看像个将军帽,不出将军必出盗”的民谣,形象地描述含山各个方位形状。

在以舟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含山西侧的这条含山塘俨然就是一条水上高铁,南可通杭州,北可达京城。

作为历史上重要的漕运水道,含山塘与京杭古运河相连,方便商贾往来,至今仍是南浔、德清东部和桐乡西部南北走向中最大的一条河流,从桐乡流经含山后分成两支,一支向北经双林到湖州,一支向东北经练市到乌镇入江苏。

除了含山塘,含山的山顶还有一座含山塔,相传此塔为纪念秦将蒙恬造笔而建,故有“笔塔”之称。

含山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八面七层,通高38.5米(含塔刹),其设计、造型、结构、装饰,具有浓郁的明代建筑风格。底层基石做成须弥座式样,束腰中雕有嬉耍的狮子、蝙蝠和荷叶、荷花、缠枝牡丹等花卉图案。

塔身为空洞式,各层有石梯作“壁内折上式”,可供游客登临。并于五层处架柁梁,上安刹杆木,用于承托铸铁塔刹,塔刹由覆钵、仰莲、七级相轮、宝盖、宝珠、葫芦等组成。其檐角挂有铜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

含山塔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航标作用,更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有人说,含山塔虽不能媲美“京杭大运河北端标志、航标的通州燃灯佛塔”,却是途经杭嘉湖舟楫的“航标”,过往的舟楫,只要看见含山塔,往南的就知道杭州不远了,往北的就知道嘉兴就在眼前,可谓“行舟者皆望此以为标焉”。

因此,在含山常闻老人言,只有宝塔在,含山风调雨顺,含山百姓就会幸福安康。

唐代诗人韦庄有《含山店梦觉》一诗存世:“曾是流离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这是一首旅途之作,带有浓郁的离愁别恨,也可以算是最早的一首含山诗。

韦庄之后,北宋的张先,南宋的韩元吉,明朝的茅坤和沈宏等诗人都来过含山,

南宋时舟行含山的漂泊旅人,诗人何应龙有点淡淡的忧伤:“朦朦一枕梅花梦,犹在寒窗纸帐间。”

南宋词人韩元吉的《同翁子功之平江午憩涵山净慈寺》诗中写道:“扁舟望涵山,一塔白云里。东西互迎送,目尽三十里。”

而诗人范成大见农民在大雨中劳作,悲悯之情油然而生:“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明清两朝,含山的蚕桑活动达到空前繁荣,众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有关含山和清明日含山盛况的诗歌。

清代李元坤的《清明游含山》中有“几处画船喧笛鼓,谁家红袖舞秋千”的诗句。

练市人沈焯的诗中也颂道:“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女子掌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生动地描绘了含山清明日热闹的场面。

每年清明时节,含山脚下的含山塘里,龙舟飞渡,拳船云集,周边众多包括桐乡、德清等乡村的蚕农纷沓而至,到含山“轧蚕花”。

清代乾隆年间沈焯在《清明游含山》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学哨船郎,旌旗忽闪恣轻快。”

离开含山回新市,这一次我特意选择了步行——导航显示只需两个小时时间就可以抵达古镇,所以我没有一点犹豫。

经过含山运河桥时忍不住在桥上驻足回望,那在山顶默默伫立的含山塔,在光影流转中形状慢慢变得具体,守望着一方水土不紧不慢走进冬天;含山塘的潺潺流水和川流不息的驳船依旧繁忙,正在蝶变的一个个村落在繁华中添了几分无奈和沧桑……

0 阅读:0

语兰谈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