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个水晶晶!30分钟上海高铁直达,就可以打开“江南的封面”

语兰谈趣 2024-12-13 17:34:39

江南古镇,是很多人心中永远的梦,那深深印刻在心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永远也挥之不去,这是一种迷恋,也是一种向往……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枕水江南、梦里水乡”,她就像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结,让人魂牵梦萦,割舍不掉。

南浔,就是这样一座被人遗忘的古镇,坐落于苏杭之间,像一位与世无争的老人虽历经沧桑,饱含热泪的老者,安静地坐落在江南的角落里,不言不语在时光碎语中坚守着自己。

1.

原以为自己对古镇再也不心动了,印象中的江南水乡无非都是白墙黛瓦和小桥流水,但南浔古镇却是一番别样的味道。

与南浔古镇更像西学归来的十三姨,西式建筑的红房子、小洋楼,中西合璧,运河、石阶、古树相得益彰,相比乌镇、西塘人流如织,冬日的南浔显得无比清净优雅……

南浔古镇,位于江浙两省的交界处,几乎就是跨过一条马路,便从江苏的苏州,进入浙江的湖州市南浔区。

南浔古镇有多富,你只要看一个统计资料就知道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在七千万两白银之间,而南浔,单单从事经商的近百位巨富手上,却握有白银资本八千万两。

正如有人说的,南浔古镇是一座镌刻中西合璧印记的建筑博物馆,被誉为“江南封面”,她的美是需要慢慢逛、细细品的。

在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中,南浔是名气最小的一个古镇,但其文化底蕴深厚、财富累积殷实、气质别具一格。

千年小桥流水,百年传统民居,潺潺流动的古典雅韵将南浔古镇的风采烘托得淋漓尽致。

南浔籍著名作家徐迟在《江南小镇》一书中,曾用66个“水晶晶”来描述家乡南浔的美丽和清澈。

水,是南浔的灵魂。域内河流纵横交错,街道民居也随河而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十字形”格局。

南浔也是大宅院集群的江南古镇,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传统明清大宅,更是组合了欧式建筑风格。

南浔古镇之所以有名,与当年的大运河有关。南浔缘河而起、因河而兴,运河水穿城而过,沿岸衍生了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善琏六个古镇,孕育了大运河(南浔段)和桑基鱼塘系统两大世界级文化遗产。

乘坐着摇橹船,摇晃在这温柔水乡,抬头望到的就是架在河道上的一座座造型古朴优美的石拱桥。这些都与运河息息相关。

南浔古镇已获“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

绵绵细雨下的南浔古镇,雨水淋湿了白墙黑瓦,一片烟雨濛濛。屋檐下水连成串,石板路湿滑泛着光。

河水倒映着古老的拱桥,老屋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喃喃诉说一砖一瓦中那些古老的故事。

頔塘故道,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湖州南浔联接上海、苏州、嘉兴等地水路交通的主要航道。

2014年南浔古镇历史街区和頔塘故道,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浔也因此成为中国首个整体列入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

頔塘故道见证了以南浔辑里湖丝为代表的蚕丝业走向上海,继而走向世界的辉煌历史。可以说,南浔因故道而生,因故道而兴。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位于鹧鸪溪畔,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

后经刘家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业藏书楼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最盛时有藏书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

2.

透过窗外明亮的光线,窗户上刻着水果蔬菜图案的窗玻璃晶莹剔透,构成一个色彩迷离的世界。

一个细雨蒙蒙的春日,一个偶然的机缘有幸陪客人走进了位于湖州南浔古镇的张石铭旧宅,穿过落满尘土的楼梯和房间,见到眼前这些传说中的玻璃雕。

“这些玻璃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也没有专人清理,却没有一丝灰尘!”

据这座旧宅从事文物维修工作22年的单先生介绍:“玻璃雕刻的图案是先在国内先请人画好之后再送到法国定做加工。玻璃上雕刻的图案都是各种花卉、瓜果和蔬菜,因为其母亲是信佛吃素的。”

“百年前,这样的一块玻璃就是一两黄金,在当时就是天价。”单先生指着其中一块玻璃向我们介绍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玻璃:一百多年了竟然一尘不染,也不用擦;单面玻璃,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外面看不到里面;每一块玻璃都是孤品,其花纹都不相同。”

仔细有关资料,这种玻璃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斯拉斯堡一个小镇上的传统纯手工工艺,现在已经不生产了,工艺也已经失传。

如今,法国的博物馆里这种玻璃也只有十几块了。而张石铭旧宅里原来也有154块,目前也就只剩下70多块了。

现在,这种玻璃和景观已经成了绝唱,也是它的珍贵之处。所以,有人说现如今这样一块玻璃就能换一套像样的房子。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张石铭旧宅一直被当做茶叶公司的仓库使用,因为出入的人少,旧宅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

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建于清光绪25年至31年,也就是公园1899至1905年间建成的。

整座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

大宅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风格独待,可称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私家民宅。

其风格之奇特、结构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建筑之精华,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旧宅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楼层错落。

现在,游客凭南浔古镇景区门票,可以进入旧宅内依照游览路线参观,出于保护重要文物的需要,楼上的房间还暂不对外开放,所以普通观众还无法近距离仔细鉴赏这些精美的玻璃雕。

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眼前的通津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古运河,高敞大气,蔚为壮观,为南浔丝商们当年贩丝船运的必经之地。

站在斑驳古旧的拱桥河埠上看南浔也是别有一番韵致。

古桥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石板路早已染上了一层岁月的风尘,却依旧珍重地守护着水乡南浔。

南浔古镇的桥,承接了南浔先辈的足履,凝聚了南浔商人的智慧,不仅沟通了古镇的交通血脉,更是南浔跌荡起伏的历史见证。

与通津桥遥遥相望的便是处于頔塘故道东栅、被人称为“姐妹桥”的洪济桥。

此桥与通津桥一样具有丝船通航的功能,因此砌置方式和体量大小相似。

1937年,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进攻湖州,曾炸毁洪济桥部分桥面,后虽经修复,但桥洞正中间仍残缺了一块方石,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看尽了世间繁华,赏尽了人间美景,洪济桥更像一个饱经世事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小镇。

广惠桥横跨古镇南市河,因桥东堍的广惠宫而得名,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有桥堍的一对青石狮子,造型古朴,憨态可掬,据说是青田石雕匠一家祖孙三代,历时三年雕凿而成。

遥想当年,长袍马褂的丝商与西装革履洋人,在庭院、书斋内会晤,让人仿佛听到了南浔走向上海乃至世界的脚步声。

4.

南浔古镇,最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村落,当首推“百间楼”。

这条全长约四百余米,沿着“頔塘”老运河支流的两岸,临水而建起的百余间房屋,堪称江南水乡最美的一幅画卷。

百间楼,东起运河上的吊桥,北至栅桩桥,骑楼式的居民旧宅,沿着运河的河道呈半圆弧形排布。

站在东面的廊桥处,你无法望见北面的栅桩桥,因为河道在中间拐了小半湾。

河道两边连绵的居民楼,大多保留着明清建筑的特色。

楼房最高仅有两层,却建有高高的马头墙,除了门前用木板、花窗装饰外,其余均是白墙黛瓦。

最为独特的是,大多数家门前必盖有廊檐,就像过去西洋建筑中的骑楼,只不过骑楼的过道上方便是住房。

而百间楼的廊檐,下方用木柱支撑,上面则铺有青瓦,二层楼居家的房屋,都会缩进去一段。

这临河的一面,全是开有木窗。从二楼推开木窗,便能欣赏运河的全貌。

就这样,运河两岸百余间房屋,鳞次栉比地紧挨着一起,从远处看那高高的马头墙,你大致能数清视线中到底有多少间房屋。

百间楼百姓居家的日常,便是在自家的廊檐下,搬个小桌椅,坐着看运河水向东流去。廊柱间的木柱子,居民在上面系根绳,便是最好的晾衣架。

在那个全部依靠水运的年代,有船运,便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富裕。

当年,南浔依托自己周边乡村的养蚕、缫丝,一举成为一个生丝品的大镇,每年生丝上市季节,各方商贾纷纷前来采购。而采购的成品,全部需要靠水运,才能发往其他城市。

每一座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市民的气质与风貌。就是在这种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中,我看到了一个厚实朴素的南浔、意韵绵长的南浔。

在这里,我闻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烟火,听到了悠远古雅的旋律,看到了历史的鲜活和深邃。

我眼中的南浔,更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江南明珠,它的千年气韵将永远地流传下去……

0 阅读:0

语兰谈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