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暂停、撤销近40个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锦囊

新锦成研究院 2025-03-06 17:08:42

上月,山东大学宣布暂停招生27个专业、撤销10个专业、新增2个专业。此次调整涉及该校近三分之一的在招专业,反映出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趋势。本文将从政策导向、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三个维度,解析高校专业调整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政策驱动下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山东大学此次调整幅度达27.3%,远超政策要求,体现了该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决心。被撤销的10个专业中,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专业已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65%,制药工程专业近五年平均招生完成率不足75%。

根据高等教育专业调整的规范性要求,高校专业撤销应经过专家论证、同业调研等程序。以书法学专业撤销为例,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先后组织多次专家论证会,调研全国众多同类高校专业建设情况,分析近年毕业生就业追踪数据,最终经校学术委员会投票表决通过。这种基于证据的决策模式,确保了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专业重构

新增的工程软件专业具有典型的新工科特征。其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软件架构设计》(计算机类)、《工程数值仿真》(数学类)、《智能制造系统》(机械类)三类课程。该专业所在学院与山钢集团、浪潮集团共建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暂停招生的专业并非永久退出。据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或将逐步升级改造为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工程软件,以及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战略新兴工科专业‌。这种“暂停-改造-重启”模式,为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缓冲空间。统计显示,全国“双一流”高校中,61%的暂停招生专业在改造后恢复了招生,平均改造周期为2.3年。

社会需求导向的专业生态优化

专业调整折射出产业变革趋势。被撤销的包装工程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仍以传统包装设计为主,而行业需求已转向智能包装系统开发、可降解材料应用等方向。对比之下,新增运动训练专业设置运动生物学、运动表现分析等课程,精准对接了体育产业深入发展需求。中国体育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25年,运动数据分析师岗位缺口将达12万人。

就业市场结构变化推动专业重组。金融工程专业暂停招生背后,是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教育的挑战。金融机构对量化交易、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岗位需求年增长45%,而传统金融工程课程中相关教学内容仅占18%。专业调整实质上是知识体系的更新迭代。

专业调整的协同效应与风险防控

此次调整将产生显著的资源集聚效应。撤销专业释放的年度经费,可以重点投向新增专业实验室建设,如可支持工程软件专业获得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工业仿真软件和硬件设备。还可以对师资队伍实施结构性优化,让一定数量的教师转入新兴交叉学科,同时引进具有产业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

风险防控机制同步建立。针对调整可能引发的教学秩序问题,学校制定《山东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采取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进行培养。并且,停招的专业须在完成所有在校学生培养或达到专业最长学业修读年限后,申请专业撤销。相关历史数据显示,高校专业调整过程中的学生投诉率控制在0.3%以下,表明了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

从更宏观视角来看,山东大学的专业调整实践,体现了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高校共撤销专业点1600余个,新增专业点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占比62%。这种持续的专业新陈代谢,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未来,随着专业设置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高校将更需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同时,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