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要求至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2024年9月数据显示,当年新增国家战略急需本科专业1673个,撤销落后专业1670个,调整规模创历史新高。然而,部分高校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存在决策简单化、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亟需构建科学化的动态调整机制。
结构性矛盾凸显调整必要性
高校专业设置的核心目标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当前,部分高校对科技革新与产业转型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倾向于维持传统专业惯性,而对新兴领域布局持保守态度。
反观产业界,其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更为敏感,亟需高校通过专业优化实现精准对接。这种供需错位反映出高校与产业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需借助外部力量推动调整。例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统筹规划引导地方高校改革,校级教务部门则需强化二级学院的适应性调整能力。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当前专业调整的突出问题在于缺乏科学依据。部分高校仅依赖单一指标开展招生、专业新增以及裁撤等工作,导致决策片面化。例如,2024年艺术类招生计划达64万人,而计算机类专业仅43.5万人,此类数据难以客观反映实际人才缺口。新专业设置亦存在趋易避难的倾向,忽视学科基础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为此,需建立双重评价维度:
区域专业发展指数:综合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保障及就业表现等要素,动态监测区域内专业布局的科学性与竞争力;
校本专业发展指数:从办学定位契合度、学科支撑强度、产教融合深度等维度,评估校内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区域指数提出调整建议,高校则通过校本指数开展自我诊断,形成“宏观引导+微观优化”的联动机制。
分类施策实现精准调整
专业调整应遵循差异化原则。头部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可侧重学术型专业建设;应用型院校则需强化产教融合,优先发展产业关联紧密的领域。对于拟新增专业,需重点考察学科基础或校企合作深度。具备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共享等条件的领域可适度突破学科限制。在裁撤决策中,应优先淘汰学科基础薄弱且产业关联度低的专业。
同时,需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当某专业的区域或校本指数持续低位时,启动预警程序并设定过渡期,通过缩减招生、师资转型等方式实现平稳调整,避免因“硬着陆”引发衍生问题。例如,可设定两年缓冲期,允许院校通过课程重组、方向细分等方式推动专业升级。
通过构建基于动态指数的专业调整体系,可实现办学水平与招生规模的深度匹配。优质专业扩大培养能力,劣势领域有序退出。这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也要求高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最终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