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这人真是有意思,七岁就能写出《咏鹅》,结果长大了却沦为反贼,还写了一篇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的檄文,这人生经历简直跌宕起伏得不行,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骆宾王小时候可是个神童,七岁就能写出《咏鹅》这种千古流传的诗作,按理说应该前途无量才对,可谁知道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他爹早早就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就没了靠山,骆宾王一下子从神童变成了穷光蛋,这落差得有多大啊,你想想,一个天才突然失去了所有的资源和机会,那种感觉肯定特别难受,就像你好不容易考上了名牌大学,结果学校突然倒闭了一样,这种打击对一个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
骆宾王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光有才华是不够的,你还得有个好爹,要不然就得靠科举制度,可惜这两样骆宾王都占不上,他既没有显赫的家世,科举制度又被那些权贵们把持着,你说他能不郁闷吗,就好比现在你有个绝妙的创业点子,但是没有人脉也没有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换谁谁不难受。
在那个时代,骆宾王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就因为他们出身不好,没有人愿意给他们机会,这种制度的弊端其实挺明显的,但是当时的人可能觉得这很正常,就像现在很多人觉得内卷很正常一样,其实仔细想想,这种制度对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它扼杀了很多可能改变世界的天才。
骆宾王最后只能给人当个幕僚,你说这不是埋没人才嘛,一个能写出《咏鹅》的神童,最后却只能给别人打工,这种落差感肯定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能就是这种不甘心,才让他后来铤而走险,参与了造反,你想啊,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那他肯定会想方设法地证明自己,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试一试。
说起骆宾王最牛的地方,那就非他写的那篇《讨武曌檄》莫属了,这篇檄文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它直接把武则天给骂懵了,你想想,武则天是什么人啊,那可是一代女皇,手腕狠辣,见过大风大浪,可就是这么个人物,看了骆宾王的檄文后,脸都绿了,可见这檄文写得有多厉害。
骆宾王这檄文一上来就说武则天这人不是善茬,出身还低微,这话说的,简直就是在打武则天的脸,你说武则天能不生气吗,就好比你是个大老板,突然有个员工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你是个暴发户,换谁谁不火冒三丈啊,但是骆宾王就是这么刚,他根本不怕得罪人,就是要把心里的话全说出来。
这篇檄文写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刀,直戳武则天的软肋,骆宾王把武则天的老底都给揭了,说她怎么篡位的,怎么残害忠良的,简直就是把武则天的黑历史全都抖搂出来了,你说这不是找死吗,但是骆宾王就是这么勇,他可能觉得反正都造反了,不如痛痛快快地骂一场。
武则天看完这檄文,那个气啊,但是又不得不佩服骆宾王的才华,她感叹说这样的人才怎么会流落民间,这不是宰相的失职吗,你看看,连对手都不得不服气,这水平得有多高啊,就好比你骂人骂得对方还给你鼓掌,这功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骆宾王这篇檄文,可以说是把他毕生的才华都倾注进去了。
骆宾王这人真是个悲剧,明明有着惊人的才华,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这让人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要知道,骆宾王可不是一般的聪明,七岁就能写出《咏鹅》这样的佳作,这种天赋放在现在,绝对是个童星,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骆宾王却处处受限。
你想啊,骆宾王出身寒门,在那个世家大族当道的时代,这就相当于先天少了一个大腿,就好比现在你想找工作,人家要求有三年经验,可你刚毕业,这不是为难人吗,骆宾王的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像是一粒珍珠掉进了泥潭,明明价值连城,却无人赏识,这种感觉,就像你有个绝妙的创意,却找不到投资人一样憋屈。
更让人唏嘘的是,骆宾王的才华非但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参与造反,写下那篇惊世骇俗的檄文,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骆宾王的遭遇,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文坛巨匠李白,同样才华横溢,同样怀才不遇,这让人不禁要问,是不是真的有才华的人,命运都不太好。
骆宾王的悲剧,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人才的选拔过于看重家世,而忽视了真正的才能,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时有发生,骆宾王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才华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才华,同样重要,就像下棋,光会走棋是不够的,还得懂得看局势。
骆宾王这个人,说他厉害吧,一生都没当过什么大官,说他不厉害吧,一篇檄文却名垂青史,这是为啥呢,要知道,在古代,写檄文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骆宾王这篇《讨武曌檄》,可以说是豁出命来写的,这篇檄文,不仅文采斐然,更是充满了犀利的政治批评,就好比现在你写个文章,把领导的老底都揭了,这胆子得有多大。
骆宾王的檄文,可以说是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淋头,但是,你别以为这就是胡乱骂人,人家骂得那叫一个有理有据,句句戳心窝子,这篇檄文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骂得痛快,还骂得有水平,就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准确地切中了武则天统治的软肋,你想啊,一个书生,凭着一支笔,就能让一国之主脸色大变,这威力,比千军万马都厉害,这不就是所文人强国
骆宾王这篇檄文,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更是流传千古,后人研究古代文学,必定会提到这篇檄文,这不一篇檄文胜过千军万吗,有意思的是,徐敬业的起兵虽然失败了,但是骆宾王的这篇檄文却名垂青史,这就好比,一场运动会过去了,人们记住的不是冠军是谁,而是开幕式上的那首歌。
骆宾王用这篇檄文,证明了文人的力量,虽然他没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的文字,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篇檄文,成为了骆宾王最亮眼的履历,它让骆宾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一跃成为了文坛巨匠,这不就是所一鸣惊,骆宾王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才华与命运的纠葛,他的《讨武曌檄》,不仅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檄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也展现了文人在乱世中的挣扎。
骆宾王用他的才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今社会,像骆宾王这样的人才,是否还会遭遇同样的命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给予真正有才华的人适当的舞台,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可能失去很多改变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