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事儿啊,能让人琢磨好久。在我老家的一个小村庄里,出了这么一档子悲剧。有个老人突然得了急病,被火急火燎地送进了ICU。可他儿子呢,在医院直接就以“没钱医治”为由,签了字放弃治疗。医生立即把老人转到普通病房,才过两天,人就走了。这事儿就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农村养老的困境,那就是血缘责任和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还有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崩塌。
先说这亲情和金钱的博弈,那可是从三个方面把人给撕裂了。
首先就是经济压力下的伦理崩塌。按说,子女应承担患病父母的医疗费用。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啊!就像那个送进ICU的老人,咱没细算过的都不知道,ICU一天的费用可能就得好几千块呢。可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刚够维持生活。这差距这么大,“救还是不救”这个选择,就变成了伦理和生存的一场大较量。儿子在那儿签字的时候,心里估计也是翻江倒海的,因为他也是为人父了,儿女们要吃要读书等等都是钱。医治得了父亲就没有钱供养儿女,都是难。
再就是代际关系变得功利了,在他们眼里,父母好像成了“负担”。他们心里还打起了小算盘,琢磨治疗费用值不值,老人剩下的寿命能不能“回本”。你瞧瞧,这原本浓浓的亲情,被他们当成成本来核算,传统孝道里的那股子情感味儿,算是彻底没了。
还有法律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法律是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义务,还有养育儿女的.责任,可是没有能力,又怎么能尽这些.责任与义务?实际上农村老人大多没什么法律意识,他们还担心和子女“撕破脸”以后自己老了没人管。就算最后官司打赢了,要是子女真的没钱,像负债或者失业的,那判决书也就是一张废纸,啥用没有。
这悲剧的背后,是不是社会有些问题?
第一个就是社会保障没跟上。农村医保报销的比例有限,好多人得了大病就倾家荡产。就说那个老人,如果他只有新农合保障,ICU自己要掏的钱,能把整个家庭都压垮。而且社区养老、商业保险这些体系,在农村几乎就不存在,养老的责任全落到家庭头上了。
第二个是有些家庭,有“重幼轻老”的毛病,这也可以说是传统。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把积蓄都拿出来给儿子买房,帮忙带孙辈。可到了自己晚年,却被子女抛弃。这就像一种扭曲的“投资 - 回报”逻辑,父母把资源都给了子女,却没得到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