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谋反被废后,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他扑进父皇李世民的怀中,撒娇说:“等我百年之后,就杀了自己儿子传位给晋王。”
晋王就是李治,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母弟,李泰这番话明显是谎言,不仅震惊了李世民,也断送了他的夺嫡之路。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晋王李治反而成为最大赢家,成为大唐皇太子。那么,李世民本人是出于何种考虑,选择将李治立为太子呢?
一:承乾被废,李泰谋储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小时候的李承乾聪明仁孝,李世民对其寄予厚望,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以及脚疾的折磨,李承乾心理逐渐发生转变。
性格暴虐,不听劝谏,甚至想刺杀他的老师;宠幸太常乐人称心,李世民赐死称心后,甚至悲痛到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私引突厥人入宫,玩扮演游戏……
一件件荒唐之举,令李世民对李承乾失望不已,与此同时,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宠爱日益加深。
封李泰为魏王,却不舍得让他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一度想让李泰住进东宫附近的武德殿;听说朝臣对李泰不够尊重,二话不说将朝臣们召进宫中严词质问;见李泰身体肥胖,怕他走路太累,特意准许其坐轿子去朝所……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李承乾都看在眼中,因此他将李泰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
李承乾先是派人刺杀李泰,失败后又暗中与侯君集等大臣密谋,意图效仿李世民发动一次“玄武门之变”,造反逼宫。
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事情败露,李承乾不仅失去了太子之位,就连性命也是李世民好不容易才保下来的。
李泰眼见自己机会来了,赶忙跑到李世民面前撒娇,甚至不惜说出杀子传弟的话来,李世民一开始还很感动,认为李泰是真心爱护弟弟,心软许诺要立李泰为太子。
不过谎言终究是谎言,根本经不起推敲,经过大臣褚遂良提醒,李世民醒悟了,同时也震惊了。
二:李世民的良苦用心李世民意识到杀子传弟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也震惊于他一直宠爱的儿子李泰,心思竟然如此狠毒。
这时,李世民又想起李承乾被废时对他说的话:“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李承乾的意思很明显,李泰有夺嫡之心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身为太子为何会选择造反,还不是李泰对他的威胁太大,为了自保才行此下策。
如果真让李泰成为太子,可不就是遂了李泰的意,这无疑是在向后人宣布,皇位可以通过谋划经营得来,从而留下无穷隐患。
李世民认为李承乾的话很有道理,他曾对身边大臣说:“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世民话中有两个意思。
首先,李世民承认李承乾说得对,若是立李泰为太子,是为后世开了不好的头,让后来的皇子们误以为可以通过阴谋争夺储君之位,影响太恶劣。
其次,如果立李泰为太子,将来李承乾和李治恐怕性命不保,立李治为太子,三个儿子都能性命无忧。
有人或许会说,李泰将来即位后不一定会杀李承乾和李治,只能说这个想法太天真,李泰都能说出杀子传弟的话来,难道兄弟们的命比儿子还重要?
想想李泰当了皇帝,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时,他会不会考虑让李治当皇太弟,答案显然是不会。
三:李世民被伤透的心问题是李泰又承诺过将来传位给李治,这个承诺还被李世民闹得满朝文武皆知,这该怎么解决?
身为皇帝,自己作出的承诺捏着鼻子也要认,他只能先对李治无微不至的关心,要啥给啥,然后过了几年,突然传来消息:李治和长孙无忌意图谋反被抓了,等陛下发落。
然后李泰在朝堂上群臣面前哭着说,他已经许诺等自己百年后就传位给李治,这弟弟怎么就那么着急呢?谋反本是死罪,可他就这么一个胞弟,希望大臣们能允许他赦免李治。
大臣们都说不能,李泰只能“含泪”赐死李治。
所以,李泰既不违背承诺,又能让自己儿子当太子的办法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让李治去死。
李世民冷静下来之后自然能想明白立李泰为太子的后果,所以他只能选择将李治立为太子。
都知道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间感情深厚,对两人所生子女的宠爱更是远超其他庶出皇子公主,尤其是对于嫡长子李承乾,李世民更是花费了大量心血与精力。
李承乾六岁时,李世民便让大儒陆德明教导他;十二岁时,便开始培养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后来年岁渐长,叛逆不尊法度后,李世民又煞费苦心引导其回归正道……
哪怕李承乾犯了谋逆大罪,李世民在失望之余仍旧绞尽脑汁保住爱子性命。
李世民对于嫡次子李泰也是无尽恩宠,这份恩宠甚至让太子都无比艳羡,而这换来的却是李泰对太子之位产生了觊觎之心。
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两人简直伤透了李世民这位老父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