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巡游五柞宫时病情加重,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安排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等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少主。
汉武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对于汉昭帝的登基,汉武帝第三子燕王刘旦表示不服,他认为在汉武帝仅剩的四个儿子中,他排行最长,理应成为皇帝,担任大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为了取代刘弗陵,刘旦谋划了两次叛乱,那么,刘旦叛乱有何结局?
一、自荐为太子,汉武帝厌恶汉武帝晚年经历的“巫蛊之祸”,不仅使得卫太子刘据被迫自杀,满门仅剩一个尚在襁褓当中的刘病已,还造成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汉武帝没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再去培养一位优秀继承人了。
这迫使汉武帝不得不慎重考虑皇位继承人。
汉武帝一生有六个儿子,长子卫太子刘据、次子齐王刘闳、三子燕王刘旦、四子广陵王刘胥、五子昌邑王刘髆以及幼子刘弗陵。
其中,齐王刘闳早死,“巫蛊之祸”后刘据兵败自尽,在剩下的四个儿子中,最有资格成为太子的当属老三,也就是燕王刘旦,可问题是,汉武帝一直没有流露出再立太子的意思。
难道父皇忘记了他这个守卫燕地的儿子?刘旦表示他不介意为父皇分忧当太子,可他一直没等到长安派来的使者,刘旦就这样在患得患失中过了三年。
有一次汉武帝病重,刘旦实在不想等了,就派使者向汉武帝传递消息,希望能够得到允许“宿卫长安”,保证汉武帝的安全。
刘旦此举的意义太过于明显,就是明牌向汉武帝提出要求,快立他当太子。
谁知汉武帝看到刘旦的申请后勃然大怒,他还没从逼死刘据的悔恨中走出来,本就对立储之事敏感而厌烦,刘旦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于是汉武帝直接下令处死了刘旦派来的使者,还找了个“藏匿亡命”的罪名,将其封地削去三个县,赔了夫人又折兵,正是刘旦此刻的真实写照。
史书记载,正是因为刘旦过于心急的举动,使得汉武帝对他产生厌恶之心,从而选择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
二、怀疑汉昭帝非武帝之子刘旦不理解汉武帝为什么会这样生气,按照排行来看,他理所应当成为太子,为了弄清楚原因,他想继续派人去长安打探消息,谁知在这个时间点,汉武帝驾崩了。
更令刘旦感到气愤的是,八岁的“娃娃”刘弗陵竟然登基成为大汉新帝,这让刘旦很是不服气。
因此当朝廷下达的玺书到达燕国时,刘旦以书检上的玺封比以往要小为由,不肯哭丧,并认为“京师疑有变”。
刘旦派心腹近臣王孺等人到长安秘密打探朝中消息,王孺等人找到执金吾郭广意询问汉武帝因什么病而死,新皇帝是谁,多大年龄。
谁知郭广意的回答令众人大吃一惊:新帝是由诸位将军共同拥立,年约八九岁,汉武帝下葬时并未出来吊唁。
这可太稀奇了,非但燕国方面对新帝刘弗陵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连执金吾也对汉昭帝的情况知晓不多,其中可供想象的空间太大了。
王孺等人又想向进入宫中抚养汉昭帝的盖长公主询问详情,奈何无法入宫只能作罢,王孺等人返回后将郭广意的言语告知刘旦。
刘旦怀疑刘弗陵继位是朝中大臣操纵的结果,为了进一步试探朝廷的态度,刘旦还上书请立武帝庙。
霍光见到刘旦的上书,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但赏赐钱三千万,增加封邑一万三千户。
刘旦认为霍光心中有鬼,大怒说:“我当为帝,何赐也!”
刘旦认为皇位本该是他的,霍光这是在糊弄鬼呢,于是暗中勾结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等人密谋造反。
为了否定汉昭帝继位的正统性,刘旦还命人写出文书传布各郡县,声称:“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
刘旦对皇位野心勃勃,故而拿刘弗陵的身世做文章,但这也表明,刘弗陵的身世有文章可做,比如关于刘弗陵的出生时间。
三、两次谋反的不同结局钩弋夫人怀胎十四月而生刘弗陵,汉武帝认为上古时期的圣贤尧帝也是十四个月而生,因此将钩弋夫人所在的宫门命名为“尧母门”。
都知道正常人都是“怀胎十月”而出,钩弋夫人搞个十四个月,这的确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是后人为了美化汉昭帝出身,增强其继位的合法性才编造此说。
不管怎么样,刘旦是铁了心要谋反,可惜还没等他起事,猪队友刘泽就被朝廷逮捕下狱,还牵扯出他意图谋反一事,汉昭帝念及骨肉亲情,下诏不治刘旦之罪,只是将刘泽等人处斩。
刘旦的第一次谋反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只不过汉昭帝大度,饶过他一命。
你若认为刘旦会因此感激汉昭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刘旦本就认为是汉昭帝抢了他的皇位,根本没资格治他的罪。
后来刘旦又利用上官桀、盖长公主与霍光的矛盾,与上官桀等人联盟,妄图再次对皇位发起攻势。
他们的第一套计划是陷害霍光造反,借汉昭帝的手除掉霍光,谁知汉昭帝看破了他们的意图,反而更加坚定地站在霍光一边,此计划宣告失败。
第二套计划是刺杀霍光,废黜汉昭帝,然后迎立刘旦。计划还未成功,刘旦就大封大赏,许诺将来封上官桀为王,可惜计划提前泄露,又失败了。
上官桀等人都被处死,刘旦得知消息后惶恐不安,与燕国丞相商议是否发兵起事,结果被劝阻,后来朝廷下发赦令,燕国所有官员和百姓都被赦免,除了刘旦。
刘旦傻眼了,本想自杀,奈何亲信和姬妾都劝他先等等,万一等来赦免诏书呢,结果汉昭帝见刘旦那么不自觉,发了一封斥责诏书,大意是骂刘旦是个“有逆悖之心,无忠爱之义”的败类。
刘旦看到诏书哪里还不明白朝廷的意思,只能解开身上的绶带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