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的一天,杭州城里万人空巷,涌上街头的人们都伸长脖子张望,他们在看什么呢?听说是衙门里要在今天处决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犯,消息传出后全城都沸腾了,百姓们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后,很多人都流泪了,人们都想到刑场去看看他,为他送行。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死刑犯呢?居然能赢得如此广泛的同情呢?
午时三刻快到了,只见从街道拐角处缓缓驶来一辆囚车,前后左右都是全副武装的清兵护送,一个个如临大敌,高度警惕。囚车里站着一个中年男人,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这个中年男人居然全身上下都是一副明朝人的打扮,从头上的束发到一身明朝的服饰,和周围金钱鼠尾小辫,长袍马褂装扮的清朝百姓格格不入,仿佛一个穿越者,又像是从坟墓里出来的祖宗。
而当时离1644年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了,虽然南方地区始终存在此起彼伏的反清复明斗争,但这些斗争基本上都已经被扑灭,到这个人被杀时,清朝已经完全统一了大陆上的国土。
所以可以说这个人就是最后一个明朝人,他的死也标志着明朝的生命彻底从这片土地上结束了。
这个人叫张煌言,是一个书生,关于他的故事要从45年前讲起。
上推45年是那个著名的守财奴皇帝明神宗在位的第四十八个年头,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那一年的夏天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府鄞县,张家是当地的仕宦名门,张父还是刑部的员外郎,属于标准的公务员家庭。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故而人们又习惯称他为“苍水先生”。
在父亲的熏陶下,张煌言也从小立志要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抱负,加之当时已经到了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政局动荡,北方战火燎原,天下即将大乱。这一切都坚定了张煌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明朝灭亡前三年,张煌言参加考试,考中了举人,当时他正在家乡宁波府为进京考试做准备。可惜风云突变,两年后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了。随后不久,关外的八旗军入关南下,局势变化地很快,没等张煌言闹明白北方的变故,八旗军已经渡江兵不血刃进入南京,先头部队沿着大运河直奔苏州、杭州而来。
眼看敌人离家乡越来越近,这可如何是好,是战是降,得尽快决断了。
这一年,张煌言刚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听说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宁波府城隍庙里召集军民誓师抗清救国,热血沸腾的张煌言毫不犹豫也加入了这场斗争。
同时为了增加胜算和鼓舞人心,他又建议请居住浙东的明宗室鲁王朱以海来做他们的盟主,打出恢复明朝的旗号凝聚人心。从此以后,张煌言一直到被捕就义始终都奉鲁王为主,是鲁王政权里的核心人物。
没等他们搞出动静,清军已经快速渡过钱塘江,迅速攻下绍兴、宁波、金华等浙东州府,鲁王被迫逃往舟山群岛,张煌言不得不赶回鄞县老家,和老父亲、继母以及妻儿告别,踏上了追随鲁王的生死渺茫之路。
驻守舟山群岛的舟山总兵黄斌卿是福建隆武帝的人,隆武小朝廷和鲁王小朝廷因为争夺皇位而闹得不愉快,因此黄斌卿拒绝接纳鲁王,鲁王被迫辗转到了福建厦门,而张煌言和另一大将张名振则留在舟山,招募军队伺机反攻浙东。
在后面的日子里,张煌言等人发动了多次攻势,希望反攻夺回浙东,但效果都不理想。由于黄斌卿不许他们进驻舟山,他们只能以船为家,军队也都是水军,海上气候恶劣,经常遇到台风袭击,损失惨重。
就连张煌言本人都因为坐船被台风吹翻落水,而被清军俘虏,好在很快他就逃了出去。随着清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鲁王的处境日益艰难,当然福建隆武帝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活下去,双方终于捐弃前嫌,握手言欢,达成了联合抗清的共识。
后来的日子里,张煌言和隆武帝手下大将郑成功的水军强强联手,曾经三次攻进长江口,直抵南京城外,重兵包围南京,三军将士白衣白旗遥祭明孝陵,那阵势确实令人心潮澎湃。
可惜,只是昙花一现,或者说是回光返照。
为了配合郑成功进攻南京,张煌言带兵沿长江深入到芜湖、安庆一带去发展力量,开拓根据地,希望能打开局面。然而由于郑成功的大意轻敌,中了南京清军的缓兵之计,很快清军援军赶到,郑成功大败,不得不仓惶撤出长江口,扬帆而去。
如此一来,深入内地的张煌言就变成了孤军,被四周的清军团团围困。消息传到张煌言耳中,他也不得不忍痛放弃安徽这个市场,化妆成和尚从芜湖穿山越岭,走陆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温州海上的郑成功军中。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在厦门无法立足,不得不进军台湾,击败盘踞岛上的荷兰人,收复了这个宝岛作为自己的后方基地。至于投奔他的鲁王,则被安置在金门岛上,高高的供起来。张煌言始终对鲁王忠贞不二,但他又害怕郑成功的猜忌,因此好多年都不敢去金门拜见鲁王。
直到这年六月,郑成功病逝,张煌言才敢去金门拜见鲁王,同时带给鲁王两个消息,一个是郑成功死了,另一个是云南的永历帝死了。然后张煌言再次请求鲁王即皇帝位,接过永历帝丢下的大旗,继续为恢复明朝江山奋斗。
可惜被哮喘病折磨多年的鲁王又患上了三高之类的疾病,身体每况愈下,当年的雄心壮志早就灰飞烟灭了,哪里还有心思再玩一把我心飞扬呢。鲁王就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他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
其实就是一句话:爱卿,孤王真得累了。
鲁王不是在糊弄张煌言,他是真得累了,就在这次见面五个月后,鲁王就死在了金门,而此前几个月,西南抗清明军的灵魂人物晋王李定国也病逝在云南边境。至此昔日的抗清大佬中健在的只剩下张煌言一人了。
感叹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张煌言痛哭一场,本来还想拥立鲁王再拼一把,结果鲁王也病逝了,看来大明真是气数已尽了。
对前途彻底绝望的张煌言于康熙三年(1664)六月,下令解散他的军队,自己带着几个亲信隐居在海岛上,不久就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清军偷袭捕获。两个月后张煌言等人被押送杭州刑场,慷慨就义。
张煌言就义前抬头看到了吴山,不禁叹息一声: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时他拒绝跪下受死,坚持坐着受戮,时年45岁,英灵常在,浩气长存。张煌言就义后,他的遗体被友人收葬于杭州西湖的荔枝峰下,和埋在西湖附近的岳飞、于谦合称“西湖三杰”,至今还是杭州人最敬仰的三位英雄。
不但明朝遗民对这位“最后一个明朝人”敬若神明,甚至连他的敌人清朝君臣也对张煌言这位曾经自己的对手敬仰有加,不但给他上谥号“忠烈”,还进了忠义祠,享受年年祭祀的待遇。另外,清朝还专门编写了描写他们英雄事迹的史书,张煌言等当年抗清的明朝忠臣义士都有传记录。
由此可见张煌言的人格魅力,让自己阵营人赞扬容易,难得是让敌人心悦诚服地对你竖起大拇指,张煌言,他配得上这个英雄的称号。
在他死后,明朝彻底化作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随风而去了。
每次去杭州,必去拜谒三杰的祠庙,于少保,岳武穆王,张苍水先生,一般的力御外侮,一般的视死如归,大智大勇,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文章开头一看就是张苍水,南明柱石之一
张煌言,内不能治国,外不能御敌,空有气节,毫无作为,就能造个谣,传个谣,没一点毛用! 就是给后代历史学家留下很多工作,搞清楚哪些是他造的谣,哪些是真相。张煌言,就是彻头彻尾的历史搅屎棍子!
最有骨气的朝代,虽败犹荣!
张苍水非要用张煌言。
虽然有些人有私心,但是郑大木,张苍水,李定国,我觉得都是好样的
明朝有点能力有点骨气的书生都被崇祯差不多杀光了
只看标题我以为是顾炎武
我记得王阳明 晴天打伞...
朱三太子
没有吴三桂,就不会有清,可惜闯王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