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时候,湘乡有个王鑫,这人特别爱出风头。他口才相当不错,特爱发表各种看法,争论的时候老是能把别人给压下去,不管干啥,就想成为大家的焦点。
不过呢,他老是觉得自己没赶上好时候。为啥呢?和湘军里那些元老相比,他的资历确实是比较浅的。
【王鑫的自负】
王鑫小时候就给自己定了个特别远大的目标。道光11年的时候,省城长沙举办了乡试,王鑫老家有人中举了。
父亲瞧见这情形,就问王鑫:“人家中举了,你羡不羡慕呀?”
六岁的王鑫把父亲惊到了,就因为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举这事儿强求不来,我想要造福天下。”
从14岁起,王鑫就明显表现出自己的志向了,他想把拯救万民于水火当成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嘴里说出了不少豪言壮语。
就像“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把天下千秋万代放在心上。”
从20岁起就开始把积攒了多年的想法付诸实践。
那时候,他刚开始就在家乡踊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爱帮助人,还特别爱打抱不平呢。他的一生啊,都沉浸在“助人为乐”这个理想信念里。他是最年轻又热衷于公益的慈善家,早就名声在外了。
1850年的时候,广西会党里有人闹事,打这起,天下就慢慢有走向变乱的势头了。
那时候,湘乡刚上任的知县一到任,就听说王鑫特别有本事,立马派人把他请了来,盼着他能出来恢复社会秩序。
1852年的时候,太平军进入湖南境内了,知县赶忙调人来保护自己。王鑫突然发觉,表现自己的好机会来了。
两人很快就达成一致,开始大规模操办团练。有官府支持,王鑫的路越走越顺了。
这时候,王鑫为了招揽人手,都跑到县衙门口去招募勇士了,这就能看出他有很大的抱负。他不过是个书生,可干起事儿来比武将还上心呢。
那时候,好多人都觉得,这年轻人说不定是一时冲动才急急忙忙做了决定呢,不过王鑫一直都能用自己的行动来说明一切。
没过多久,王鑫他们搞的湘乡团练就发展到了高潮阶段,不少乡勇都闻着名儿就来了,懂阵法和打仗技巧的人也越来越多,人数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十万呢。
湘乡开了个头,湖南好多地方就跟着学,宝庆、浏阳等不少地方也办起了团练。
咸丰二年的时候,曾国藩接到圣旨,到湖南去帮着办团练。
他本就是湘乡人,所以,他能想到的当然是借助老乡的力量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王鑫如今可不一样了,已经成了当地的一个小头目。他这人呢,老是自视甚高,像曾国藩这样的大臣,他好像也没太瞧得上。
当年,有几个团练的骨干凑一块议论曾国藩。王鑫就说:“这人在北京当官时间长了,老是弄个公文下来,还爱打官腔,我可瞧不上他。”
曾国藩对当地的情形也做了些调查,认为王鑫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就想收他做自己的徒弟。
在王鑫看来,他一下子就发觉这是曾国藩收买自己的手段,所以不想接受。
听说曾国藩要组建湘军,王鑫一下子就来劲儿了,他也认为这是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湘军组建的时候,王鑫也着手积极地帮曾国藩的忙,还讲了些自己平日练兵的法子。
曾国藩晓得王鑫心里的想法,就干脆礼尚往来,在外面四处夸王鑫有本事,说他志向远大,能力出众。
曾国藩把王鑫夸到位以后,肯定得把他彻底利用起来。
他老是把王鑫派到各个地方去消灭太平军,王鑫干得也特别卖劲,镇压了衡山、桂东等好多地方的起义军。
湘军打仗特别勇猛,等他们慢慢有了名气之后,王鑫和曾国藩的关系就又变得疏远了,这跟王鑫心里的不少想法有很大关系。
咸丰三年夏天,太平军在江西势如破竹。
曾国藩让罗泽南赶快带着湘军去支援,这支部队到了南昌就吃了败仗,死伤惨重。
王鑫听说这事儿后,也气得不行,他说要给众多湖南人报仇。
于是,他把自己扩充军队的想法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写了封信呈给曾国藩。
曾国藩这时候也有一样的想法,他也想扩充军队,可人数得控制住,这跟朝廷发的军饷有直接关联。要是银子不到位,想扩军可就不好办了。
在这种情形下,两人一下子就达成了一致。
其实,曾国藩肯定还想过另一个事儿,谁招来的兵,从道理上讲就更依赖谁一些。他也清楚王鑫有很大的抱负,所以,还是得防着点儿。这年9月,他俩在衡阳那块商量,让王鑫去招募三千个勇士。
而且,曾国藩这边说得很清楚了,人不用招太多,就拿二营当例子,招募的人数不该超过二营。
不过,王鑫这人志向远大得很,他没听曾国藩的话,直接就跑到省城要钱去了。
那时候太平军都快打到湖北了,汉口和汉阳一个接一个地被拿下,长沙这边也受到很大震动。
湘省巡抚骆秉璋打算让王鑫回来防守。
王鑫就借着这个机会回湘乡招兵,一下子就招到了一万人,比曾国藩要求的数量还多。而且,他还耍起了官威,特别张狂。
实际上,王鑫这些行为的本质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伸手要钱呗。
王鑫请饷这事儿,曾国藩特别吃惊,他觉着王鑫到处扩充军队,还四处宣扬,这可不合理。
武昌被围之后,骆秉璋想让王鑫赶快回来帮忙。这时候呢,王鑫就给曾国藩写了封信,找他要两万两白银,提前支取口粮。
可曾国藩也不是好糊弄的,这样的要求他当然不会答应,让那人自己想办法去。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不过在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曾国藩也不好直接撕破脸。
他心里慢慢有了很明确的想法,这人不能被重用。
【曾国藩的“报复”】
王鑫这回去了趟长沙,不光把军饷拿到手了,还跟省里的大官搭上关系了。
左宗棠特别欣赏王鑫,认为他很能吃苦耐劳,还侠肝义胆的。
骆秉璋因为这件事,对王鑫也另眼相看了,觉得他很有能耐。
这么着,王鑫跟省里头那些府吏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跟曾国藩呢,就慢慢疏远了,他的野心也慢慢露出来了。
曾国藩多聪明啊,看到王鑫这么精明,一个劲儿地找机会往上爬,曾国藩心里其实也有点害怕呢。
以后的情况都还不确定呢,曾国藩肯定怕自己的大权被别人夺走,更不想让王鑫掺和到他的湘军里头。
于是,他便踏上了打击、孤立王鑫的道路。
曾国藩决定行动之后,就开始到处散布舆论,宣称王鑫靠不住。他还在湖广总督等人跟前,一个劲儿地诋毁王鑫,说他“才能和器量不行,没法让众人信服”。
说真的,照王鑫那一套法子来,在自己老家弄出点名声来还是很有希望的。不过在曾国藩跟前儿,他可就差得远喽。
不少人对王鑫的看法其实没那么差,可曾国藩这个宠臣谁都得罪不起啊,于是大家都开始疏远王鑫了。
这么着,王鑫就慢慢被孤立起来了。到了这一步,曾国藩打算接着削减他的军事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给他最要命的打击。
武昌之围解除后,王鑫也发觉情况不太对,于是就不再援鄂了。
曾国藩立刻以“招募太滥”为由,让王鑫裁军,最多只能留三千人。
咸丰四年春,曾国藩又让王鑫按之前的要求改编自己的部队。并且那些营不能只由王鑫一人指挥,要分成各个小营,全归曾国藩亲自管。
省中的府吏清楚了状况,像骆秉璋这些人,都在背地里帮扶王鑫呢。
王鑫到了这个时候,那股自大劲儿又冒出来了。他心想,有人帮自己,以前也积攒了不少的名望和人脉,就更加不把曾国藩当回事儿了。
曾国藩怕这么下去的话,王鑫连表面的面子都不肯给了,那时候就会危及他的统帅地位。
他索性直接挑明了,还向王鑫下了最后通牒。
王鑫对其不理不睬,于是两人的关系彻底决裂了。
王鑫跟曾国藩闹掰之后,就跑到骆秉璋那儿去了,自己拉起一支队伍,取名叫“老湘营”。这名字啊,既能表示这支部队是很能打仗的湘军,又能跟曾国藩的部队区分开。
老湘军的出现,完全意味着湘军内部走向分裂了。
在王鑫手底下,老湘军的训练变得更有特色了。
早上的时候,他们会教阵法,到了下午就练习跳跃的本事。在阵法训练期间,王鑫那可是亲自上阵,还自己写了本《阵法新编》来当训练教材呢。
在这一点上,他真的是个天才。
有时候,他也晓得怎么守住士兵的心理防线,他用的那些东西,跟太平天国的没太大差别。
他老是给士兵灌输封建迷信那一套,还请些当地的“大儒”来约束士兵。
这种训练方法,也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极力推崇。
另外,老湘军中的管束也挺严的,王鑫严禁他的手下赌博、酗酒之类的。
他为了立起军纪,把违反军纪的亲外孙当众斩首了。
王鑫治军有他的独到之处,老湘军的士兵个个凶狠残暴,打仗的时候特别勇猛,胡林翼都说他们是“湘军中之最雄”,左宗棠也有同感。
不过,太平军再次攻打武昌的时候,前锋部队直逼长沙。
骆秉璋赶忙派出老湘军去迎敌,王鑫带的部队到了前线就和太平军激烈地打起来了。
可他呢,盲目自大,不听别人的劝,最后被困在岳州,死了很多人,伤的也不少。
毕竟,他们都是清政府手下的人。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曾国藩的水师赶来救援,王鑫自己和九百多人这才最终逃了出来,其余的人全被消灭了。
老湘军头一回跟太平军正儿八经地交手,差一点儿就全军覆没了。
有骆秉璋和左宗棠护着,朝廷就没对王鑫打了败仗这事儿细究。
从那以后,骆秉璋又让他再次招募兵勇,重新拉起老湘军的队伍,去攻打各地的起义军。
咸丰六年的时候,石达开的队伍朝着江西打过来了。曾国藩在江西那可是被困住了。到了第二年年初,骆秉璋就派重新整编好的老湘军去救曾国藩。这么着,王鑫就带着一万人出发了。他这人做事特别狠辣,而且跟太平军早有大仇,这回他可出了大名了,还得了个“王老虎”的外号。
不过,王鑫的故事没持续多长时间,这次出征之后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王鑫死后,老湘军在刘松山他们的带领下,跟着左宗棠,接着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队,还到西北打过仗。
在左宗棠手下的时候,他们就慢慢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老湘军有两面性,这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决定的,对老湘军的评价同样具有两面性。
王鑫有远大的志向,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实现了。对左宗棠而言,王鑫走了是个很大的损失,左宗棠特别希望自己身边能有很多像王鑫这样的人。
曾国藩确实认可王鑫的才华,但他得顾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对王鑫才会有这种复杂的态度。
在曾国藩看来,不管王鑫有多大的才华,都不能逾越他的权力。只有那些他能掌控得住的才能,才算是人才。否则,就都是留不得的隐患,毕竟谁也不愿意有被威胁到地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