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跌成“白菜价”,看呆了吃瓜群众

观察楼市的熊大 2024-02-09 17:50:51

转自大碗PRO

伙计们,快过年了,最近你们有没有接到银行的电话、问借不借消费贷的?

印象里打从上个月中旬开始,我这类电话就没断过,频率真赶上少不更事、闹前列腺那会儿上厕所勤了。

业务员也好,中介人员也罢,一个个也是张口就来…

好家伙!这个告诉我消费贷利率能做到3%,那个跟我说无抵押、不看征信,最高额度能干到100万…

直到上礼拜五下班前,我才知道:凭我这张融合了濮存昕和张绍刚的脸,就能从银行里拿出100万来。

就是不知道可不可以钱我花着,完事儿账单让两位老师替我还…

起初我只觉得是贷款中介按定格贷款额度与利率包装出来的话术,并不在意;

直到我看见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在公众号上发布的营销文案“新春消费贷,借低年化利率、高可贷额度大力招揽客户”才发现:

这尼玛是大小银行在消费贷这赛道上杀红了眼,从额度到利率分分钟卷到飞边子!

您要是没见过银行打价格战,这回可以开开眼,这就是!

以前,消费贷大多就是20万-30万的额度,20万上下的最常见;

30万在国有大行往往只是顶格标准,当个噱头,利率能做到5-6%的就算给足面子了。

更有甚者,像信用卡取现或是某呗那种,年化利率百分之十好几,多少孩子咬着牙还跟那儿“负”重躺平呢不是?

转眼到了2024年,似乎那些一夜之间全翻篇儿了…

光我知道的,就已经有多家银行给出了100万元至200万元的大额消费贷产品。

最猛的还有邮政储蓄银行在某地推出的“常享贷”,年化利率3.5%,额度最高500万,授信期限最长能做到10年。

找在银行搬砖的老同学一打听才知道:人家主要针对的就是有房贷客户、新市民、高级人才以及体制内铁饭碗。

闲聊时,老同学提到:“放消费贷的额度和利率,看的都不是你那个饭碗的含金量了,而是看含铁量。”

越是铁饭碗,批下来的额度越高,利率也有可能谈到很低,就跟丈母娘选女婿是一套逻辑。

你比如就像我这样的,写写公众号、做做直播,跟你们聊房产、聊财经,能谈到3.2-3.3%,都得先上银行那儿混个脸儿熟。

还别嫌贵,这要放到北京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得是10人拼团才能拿下的利率!

据这家银行一支行信贷部的客户经理介绍:拼团是他们行目前最划算的消费贷产品——

3人团的年化利率为3.60%、10人团可以做到3.25%、最多的是20人团,年利率能做到2.98%。

你要觉得这就让利到头儿了,只能说格局还是小了!

目前,我知道最狠的国有大行得说交通银行!

打从去年底开始,交行就推出了一款现金分期的贷款业务:

可分为3期、6期、12期或24期还,其中,12期和24期中长期分期贷款业务的利率给优惠,折扣1.8折起。

折算下来,相当于年化贷款利率最低只有2.97%,比北京那家股份商行的“拼多多”业务还低了一丢丢!

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让消费贷卷到如此昏天黑地?

首当其冲就是有相关政策支持。

否则,从5-6个点的利率直接来一腰斩,恐怕就是借这帮商业银行八个胆儿它也得掂量掂量。

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

要求各金融机构 “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其中重点提到降低消费金融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利费水平”。

从当前的CPI数据来看,消费疲软已经形成增长拖累。

过紧日子、消费降级、能省则省基本上成了常态。

关键问题就是,你老这么消费降级也不是个事儿,咋办呢?

通过信贷端“薄利多销”对潜在消费力进行精准滴灌,有利于释放集体购买力。

这一点正在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

当说不说,金融监管局的《通知》真心不白给,不说药到病除,起码也是立竿见影——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2023年全国住户短期贷款增加1.78万亿,而2022年这一数据还是1.08万亿。

一年时间好悬翻一番,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绝对是开挂一般的存在。

其次,是银行出于自身经营压力的考量。

你要是开银行的,准保也得希望哪项贷款业务都能玩出打滚翻番的画风。

然而希望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42.24万亿,本外币存款余额298.91万亿,同比分别增长10.1%和9.6%。

上市银行的三季报显示:六家国有大行净息差指标悉数下降——

农业银行从上年末的1.9%降至去年三季度末的1.62%;

建设银行从上年末的2.02%降至去年三季度末的1.75%;

工商银行分别从上年末的1.92%降至三季度末的1.67%。

在股份制银行当中,平安、华夏、招商、浦发等银行的净息差指标,同样是全部下降。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显示: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创历史最低值。

如今,尽管银行依旧能保持盈利,但压力真的很大。

第三是消费端与居民中长期贷款基本面发生变动。

有一说一,近些年来居民消费信贷确实出现了一定的收缩。

2018年末,当年我国的人民币存款余额177万亿元,5年时间增长幅度超过60%,但同一时期居民借钱消费金额减少近30%。

这背后对应的集体心态就是:减少消费尤其是借钱消费,同时尽量增加储蓄应对风险。

特别是三年口罩留下的疤痕效应,使得消费主义一度被暴捶。

现如今,金融圈和老百姓中间几乎同时开始流传一句话,叫做“把钱花光,为国争光”。

可问题是,说是这么说,谁也没想着自己先争光,都想看别人争完自己再争…

另一方面,房贷萎缩使得银行利润基本盘出现动摇。

长期以来,住房贷款一直都是银行资产负债表里的绝对优质资产。

老百姓对房贷的看法还是“普通人这辈子能借到的最便宜、期限最长的资金”。

一不小心,双向奔赴了。

万万没想到,2022-2023年的房贷增量萎缩与“提前还贷潮”打了银行一个措手不及——

截至2022年12月末,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对比2021年几乎腰斩;

到了2023年12月末,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2.55万亿,在上年基础上萎缩7.27%。

据估算,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全国居民提前还贷规模大致在5000-7000亿左右。

这就难怪多家银行管理层近期直言:将进一步加大消费贷等多样化贷款的投放力度。

审时度势之下,消费贷俨然成了银行下一个撬动业务增长的优质资产。

消费贷逆势翻红,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

提振内需、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是接下来几年里的主旋律。

但竞争白热化之下,一些金融机构难免用力过猛——

“彩礼贷”、“移民贷”、“二胎贷”、“墓地贷”…这些个牛鬼蛇神呼啦一下全来了。

要我说,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毕竟真的是上述用途让你敞开了贷也是有数的。

但我还是要十分严肃地提醒一句:绝对绝对绝对不能拿着消费贷去置换房贷,更不能用消费贷去凑首付买房!

道理很简单:甭管您是不是铁饭碗,也甭管您是什么级别,在银行面前,您和我一样都是个普通老百姓。

老百姓借钱,那是要老老实实去还的!

更何况,近期金融监管总局颁布的诸如《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及《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等一系列贷款新规,已经明确了——

“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对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最长不超过五年,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从制度上就把您那个“短贷长还”的想法给扼杀了。

更重要的是,说是3-5年,但实际上真有可能一年循环一回,甚至还有可能随时查你。

金融监管总局还明确了——

个人经营贷被挪用与房地产领域等,借款人应承担违约责任,以及贷款人可采取的提前收回贷款、调整贷款支付方式、调整贷款利率、收取罚息、压降授信额度、停止或中止贷款发放等措施,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以上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别用经营贷、消费贷买房,否则后果自负。”

再一个,您自己琢磨琢磨,咱连首付的钱都加杠杆,到还贷的时候就相当于双线作战啊!

上一个我知道双线作战的在地堡里自我了断、最后烧了个毛都不剩。

抛开情绪面,咱聊技术面——

未来分化加剧的行情下,绝大多数的房子都不可能跑过通胀和利率,其流动性可想而知。

万一消费贷到期让您归还上百万本金、房子又卖不掉…

真到这一步您咋整?真拆东墙补西墙啊?那不窟窿越补越大吗?

劝你别不信邪,不服的可以翻翻前阵子我写的另一篇文章《到期续不上的违规经营贷,会集体爆仓吗?》讲的那几位大爷,保证能分分钟劝退。

老铁们,大力发展消费贷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需要;

也是银行业修复盈利空间、巩固系统性金融安全基本盘的需要。

我们普通人,永远不要琢磨着跟银行抖机灵。

听说有人琢磨着“2”字头拿出“消费贷”,扭脸儿找“3”字头大额存单转息差…

不吹不黑,没二年脑血栓不能有这个想法。

其实,对于我们普罗大众的一举一动,监管层和信贷单位早就尽在掌握了!

今天不查你,明天不查你很可能只是懒得理你;、

一旦银行想跟违规操作的个人较真儿,您这日子基本就算过到头儿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