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顾家人反对嫁残疾军人,怀孕还要喂猪做饭,丈夫:我对不起她

易享人生欢乐多 2025-02-21 15:35:44

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乡村夜校有位特别教师。

他失去双手双脚,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0.3。每日,他携带8.5公斤假肢前往夜校,从未缺席任何一堂课。

村民皆知,这位教师乃抗美援朝退役英雄朱彦夫。

朱彦夫1947年参军,因保家卫国失去四肢和左眼,人生看似无望。然而,他未沉沦于困境,反而奋发图强,在家乡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朱彦夫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拥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妻子陈希永相伴55载,育有六子。陈希永离世时,朱彦夫打破传统,亲自为她穿戴丧服。

朱彦夫谈及妻子,满怀感激与愧疚,表示她主导了自己整个职业生涯,自己能有今日,全凭她的付出与成就。

朱彦夫与陈希永之间有何故事?

【残而不废: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1950年11月,战斗发生在长津湖的250高地。

寒风凛冽,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此地刚经历一场惨烈战斗,志愿军一连仅余一名十七岁少年生还,其余皆英勇捐躯,魂归他乡。

这位幸存者名为朱彦夫,年仅十七岁。

朱彦夫被发现时奄奄一息,腹部有大道伤口,肠子外露,左眼球被子弹击碎,四肢僵硬如冰,显然已冻僵。

朱彦夫被急送医院,众人皆认为他难度此关。因其伤势惨重且长时间受冻,能活下来,实属侥幸。

朱彦夫昏迷93天后,于第47次手术后奇迹苏醒,却失去四肢和左眼,右眼视力降至0.3。此外,他脑中残留弹片,时常引发剧烈头痛。

众人眼中,朱彦夫近乎被视为“废人”。

朱彦夫病情稳定,转入山东省荣军休养院,由国家专人照料。尽管休养院生活无忧,但他每日仍心事重重,并不快乐。

他真要成为国家负担,继续沉沦吗?正值青春,他甘愿过上这种毫无希望、一眼望穿的人生吗?

朱彦夫忆及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战友,他们或同龄或更年轻,人生初绽即逝。身为全连唯一生还者,他反思,若自己安然躺平,何以面对逝去的战友?

朱彦夫深思后,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定:放弃国家特护待遇,毅然返回家乡。

朱彦夫欲探自身残躯尚能否有所作为,哪怕微末。身为“无肢青年”,他坚持生存即有价值,誓不单为生存,而要携队友之志,活出尊严。

朱彦夫回乡后,首要任务是锻炼生活自理。对四肢残缺的他而言,这颇为艰难。但他坚信,活着且有信念,便能克服一切困难。

双手截肢无法持筷,便将饭菜置于桌上舔食;失去双脚则装假肢,反复练习行走;无人做饭时,他以嘴咬刀背,用断臂压切,艰难自理。

然而,朱彦夫能凭毅力达成某些事,却也有他无法掌控的,诸如婚姻之事。

朱彦夫重残归家,母亲心疼落泪。她年事已高,时日无多,忧虑自己离世后,儿子无人照料与陪伴。

老人打算为儿寻亲,深知家境普通,要求不奢,只盼姑娘不嫌残疾,勤劳善良,能持家即可。

朱彦夫母亲的想法与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武宪德一致。武宪德早前得知战斗英雄回乡,便计划为英雄牵线配对。

了解朱母的标准后,朱彦夫开始行动。但实际情况让他择偶艰难,武宪德介绍多位姑娘均失败。姑娘们一见朱彦夫,便惊慌逃离。

武宪德焦虑至极,几近脱发。危急中,他忆起一人:内侄女陈希永。

陈希永,二十岁少女,身材高挑,面容白皙美丽,外貌出众。性格温婉,勤劳善良,与朱彦夫极为相配。

武宪德颇为满意,却顾虑陈希永对朱彦夫的看法,犹豫数日,终未提及此事。

他未知的是,陈希永与朱彦夫之间,实则早有深厚渊源。

朱彦夫回家后因旧伤复发入住东里医院,恰逢陈希永姑姑在此生产并住院,于是陈希永每日前往照料姑姑。

陈希永偶遇朱彦夫,初见之下,朱彦夫的模样令她大惊失色,如同见到“肉轱辘”,她立刻低头,不敢再次直视。

后来,陈希永在医院偶闻朱彦夫事迹,方知其乃抗美援朝大英雄,因保家卫国而失去手脚。

陈希永心生敬佩又略感内疚,故武宪德鼓足勇气向她引荐朱彦夫时,她未强烈反对,仅提出要先访朱彦夫家再做决定。

朱彦夫家境贫寒,居于数间破败小屋。陈希永探访时深感绝望。虑及朱彦夫身体状况,她深知,若嫁入,必将饱受艰辛。

陈希永自知过度自信,未敢入门,仅匆匆一瞥便转身逃离。

朱彦夫心情沮丧,以为婚事将再次泡汤。然而,事态很快出现转机,没过多久,这段姻缘竟迎来了新的希望。

【患难与共:用羸弱的肩膀挑起大梁】

陈希永离开朱彦夫家奔回自家,此后心情长时间处于低沉状态。

近日,她从武宪德处了解朱彦夫的英雄事迹,心生敬重与怜悯。然而,提及与朱彦夫结为连理,她仍犹豫不决。

经过数日的犹豫,她最终作出了决定。

朱彦夫乃英雄,国家和人民之功臣。他本可安享一生,却毅然选择保家卫国,赴战场英勇战斗,以致身负重伤,落下终身残疾。

他手脚致残是为国奉献,理应享有幸福婚姻。若我们因其残疾而拒婚,置他于何地?任其孤独?他对国家人民贡献巨大,不应有此结局。

陈希永坦承,她难以割舍对朱彦夫的情感。因此,无论是吃苦还是贫穷,她都已置之度外。

朱彦夫虽失手脚,但她健全,可弥补其不足。朱彦夫护群众,她则守护朱彦夫,成为他的手脚与眼睛。

1955年,朱彦夫与陈希永喜结连理,正式成为夫妻。

新婚次日,陈希永早起做饭,随后细心为朱彦夫穿戴假肢、扣好衣扣,并打来热水浸湿毛巾,敷在他残臂上,之后将饭菜送至他面前。

陈希永55年来持续执行这套既简单又复杂的程序,从未停歇。若朱彦夫为不屈的钢铁英雄,陈希永则是山间梅花,面对生活困苦与世态炎凉,依然傲然盛开,柔中带刚。

提及陈希永,朱彦夫大女儿朱向华含泪表示,若无母亲,父亲难以存活,家庭亦不复存在,她是最伟大的。朱彦夫也承认,陈希永嫁他后,从未享过福。

朱彦夫家境贫寒,母亲年老体衰,他本人残疾,家中无劳动力。因此,家庭重担全落在陈希永肩上,他需承担所有家务活。

陈希永每日拂晓即起,做饭、熬药、照料丈夫起居至如厕完毕。随后侍奉婆婆,又挑水往返,直至家中水缸充盈。

忙完杂事后,上工时间即至。陈希永拿起锄头,与村民们一同前往田地,开始挣取工分。

陈希永怀孕后仍不停歇,为朱彦夫生育六子,孕期无休。临产时,她仍挑水洗衣、备饲料,还为家人制作数十斤煎饼。

陈希永之女述,其母产前日仍操持重家务,产后无暇坐月子,次日即劳作,且需照料丈夫与婆婆,不得安歇。

在这个家中,陈希永优先考虑丈夫、婆婆与孩子,将自己置于最后,无私奉献。

1960年饥荒时,陈希永首先确保丈夫、婆婆与孩子吃饱,将食物全留给了家人,自己则暗自采摘槐花以解饥饿。

陈希永未料到自己对槐花过敏,食后脸肿眼眯。朱彦夫见状心疼,每餐仅食半饱,特意预留半碗饭给陈希永。

陈希永虽口头应允,却总趁朱彦夫不备将饭菜藏匿,留待下顿加热给丈夫食用。

家中口粮匮乏,陈希永因槐花过敏而放弃,转而食用地瓜秧、花生皮、玉米骨及树叶。为避免朱彦夫知晓,她总是趁其外出时才偷偷进食。

在生活中,陈希永时刻考虑朱彦夫的需求,事业上默默支持其所有决策。她既是朱彦夫的贤内助,也是不可或缺的得力伙伴。

朱彦夫返乡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常走访各家。他对烈士家庭、孤寡老人及军属情况了如指掌。

若遇家庭困难者,朱彦夫铭记于心,归家告知陈希永。陈希永即刻会意,取出家中节省之资相助,不足则以物资补全。

陈希永不仅助力丈夫建设家乡,还作为干部家属树立榜样。朱彦夫履职后,她从不要求特殊照顾,每日参加生产队劳动,服从队里安排,勤勉尽责。

孕期中,她仍坚持参与劳动,投身于修大寨田、填沟造地等工作,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希永旨在通过自身示范增强朱彦夫在村中的号召力。朱彦夫引领村民致富,而她则确保朱彦夫的工作顺利进行,为其铺平道路。

有人为陈希永抱不平,认为她生活艰辛。对此,陈希永总是淡然一笑回应:“我之苦,岂及老朱?”

陈希永嫁入朱家后,如朱彦夫所言,未曾享福。她照料朱彦夫,抚育子女,奉养婆婆至终,倾尽青春、热血与健康于家,日复一日操劳,生命力渐衰。

2010年,陈希永确诊肺癌,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卧床无法起身。

那段日子,陈希永夜不能寐,朱彦夫心生忧虑,整夜几乎未眠守护。每当被子滑落,他便艰难起身,为妻子细心盖好。

朱彦夫肢体残障,用残臂夹被覆盖。因双腿截肢,下半身无力,常致身体失控,砸向陈希永,致其惊醒。

陈希永醒来,望见丈夫满是担忧与愧疚的眼神,心中交织着心酸与感动。她渴望与丈夫共度余生,无奈命运弄人,预示着她将先行离去。

2010年2月,陈希永病逝,朱彦夫痛哭不已,他从未屈服于命运。为送别妻子,他打破风俗,毅然为陈希永穿上丧服,亲自送其最后一程。

朱彦夫含泪对老陈说:“你一定要等我,我很快就到,之后我们还像从前一样一起生活。”

他年逾八旬,多亏陈希永相助。他一生忠于国家与人民,唯独亏欠妻子。向妻子道歉,成为他最终的心愿。

遗憾的是,这句话已无法再被说出,永远失去了表达的机会。

行文至此,满怀疼惜与遗憾。朱彦夫乃英雄,陈希永亦然。她为朱彦夫之英雄,亦为六子女及张家泉村之英雄。

她与丈夫皆大公无私,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动人爱情故事,更有艰苦奋斗精神及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英雄夫妇及其家庭,令人缅怀与崇敬,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尊重。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报道,一位老兵始终坚守岗位,展现了不凡的毅力与责任,其事迹令人动容,彰显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齐鲁网报道:朱彦夫与妻子55载爱情传奇,她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他行动上的依靠,充当了他的手脚,共同书写不朽情感篇章。

央视网报道,朱彦夫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此称号彰显了他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精神风貌,与保尔·柯察金形象相契合。

中国山东网报道爱情故事:陈希永55年来扮演“拐杖”角色,陪伴并支持朱彦夫,被誉为“红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