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校长想将爱女嫁给周总理,被拒后做了一件事,总理感激不已

易享人生欢乐多 2025-02-17 14:26:15

周总理念旧情深,即便身为国务院总理,仍铭记求学时恩师,不曾忘怀。

周总理在沈阳第六两等小学堂求学时,遇老师高戈吾,其常传授救国真理,受此影响,周总理渐生革命同情之心。

周总理因学业卓越,高戈吾常在课外为其额外辅导,以提升其学识。

1913年,因伯父工作调动,周总理随其迁津,师生无奈分别。临行,高戈吾反复嘱咐伯父,务必为周总理在天津择一优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总理会见高戈吾之子,询问其父情况,并感慨道:若无高先生,便无我今日之成就。

周总理于天津南开学校结识校董严修,严修自其南开求学至深造期间持续资助。周总理常忆起严修对其提供的无私帮助。

【一篇作文的缘分】

周总理自幼好学,小学时便立志救国读书。对其日后革命道路影响深远的是,他在天津南开学校的岁月。

南开学校创办于20世纪初,旨在改革中国教育制度,培养新式人才,该校仿照欧美学制建立。

学校除文化课教学外,还提供丰富课外活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其创办者含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

1913年,15岁的周总理进入南开学校,开启四年学业。他极为珍视此次机会,勤奋学习。南开多位老师对周总理印象深刻。

《校风》记载,周总理数学成绩优异,心算速度超越他人笔算。语文老师亦赞其作文,评语道其日后必有非凡成就。

周总理的成就源自其聪明才智,更离不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了周总理日后的工作与处世方式。

周总理学习卓越,获各科老师称赞,其优秀表现早传至校董严修耳中。

1916年5月某日,南开学校举行作文比赛,旨在通过此活动让校董严修了解青年学生对国家与时局的见解。

作文题目由校董严修亲定,分别为《诚能动物论》与《中国今日之急务》,学生需从中择一题进行撰写。

为确保比赛公平,比赛跨越年级界限,各班精选5名最优学生参赛,学生名单需密封处理。

赛后,学生作文送至严修处,他亲阅之。众多文章或泛泛而谈,或华而不实,致严修阅读时深感疲惫。

严修阅卷疲惫之际,偶遇《诚能动物论》一文,读罢大喜,评语道:“文笔遒劲,布局严谨,句句切中肯綮。”

他揭开名字的封条,望见“周恩来”三字,确信老师们所言非虚,周总理确为杰出人才。

周总理的作文荣获全校第一,其班级因此获殊荣,得到一面奖旗,旗上刻有严修题写的“含英咀华”四字。

严修此后更加关照周总理,鉴于其在天津仅大伯为亲,生活拮据,便安排他兼职抄讲义、刻蜡板,以赚取学费及生活费。

作文提交后,校董严修决定免除周总理的学费,确保他能无后顾之忧地专注于学业。

周总理不负严修期望,勤奋学习之余,与进步青年共组敬业乐群会,创办《敬业》杂志,严修题词。他还组织南开演讲会,展现出组织才能,获严修赞赏。

周总理的出色表现频获严修赞许,因此在严修心目中,他成为最杰出的学生,并被赞誉拥有“宰相之才”。

【拒当“乘龙快婿”】

1917年夏,周总理面临南开学校毕业之际。

一日,严修长子严智崇提议将六妹严智安许配给周总理,此提议恰与严修心意相符。

周总理一直是严修心中最优秀的学生,其女严智安亦是思想前卫的青年,严修设想若二人结为连理,将极为美好。

严修深思熟虑后,派使者向周总理提亲。出乎意料,周总理礼貌地回绝了这一提议。

南开学校昔日备受追捧,达官贵人与名门望族竞相争取入学机会,竞争激烈。众多人渴望入学,实则因严修之名而来。

严修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受光绪帝赏识,为知名知识分子。时局变后,他积极响应号召,秉持教育救国理念,致力于教育改革。

严修人脉广泛,与蔡元培、胡适之等知识分子交往紧密,同时与军阀袁世凯、曹汝霖、章宗祥等人也保持密切联系。

与严家结亲者,将在事业与生活上均获好运。

周总理的挚友同窗屡次劝他重新考量,然而面对成为权贵女婿的良机,他坚决拒绝,不愿接受。

周总理青年时怀抱伟大报国志,专注救亡图存,不愿儿女私情束缚革命事业,决心坚定。

周总理严明事业与婚姻界限,对婚姻态度谨慎。他主张婚姻伴侣应有感情基础,反对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婚姻相连。

严家虽优渥,然我乃贫寒学子。求学时因成绩优异得免学费,已受严家大恩。若再娶严女,事业前途恐将受严家左右。

考虑到这些情况,周总理致信严修,礼貌地拒绝了提出的亲事。

在周总理的革命与工作中,虽遇思想进步的异性追求者,但他均坚决拒绝,保持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专注。

周总理择偶严苛,因他期望伴侣不仅理解其革命,更要共赴革命生涯,且能经受住革命中的巨大挑战。

邓颖超符合周总理的期待,自大革命至新中国建设,周总理日理万机,与邓颖超聚少离多,两人均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勤勉奉献。

周总理与邓颖超携手共度50载,因共同革命理想结缘,始终和睦相处。这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爱情佳话。

【一如既往的师生情】

周总理与严修女儿婚事未成,但严修未生芥蒂,反因周总理不慕权贵、志在救国而更加欣赏,决定持续支持并助其实现志向。

周总理南开毕业后,为探寻救国之道,考入日本官费大学深造。

1918年,周总理留学日本时,遇严修赴北美考察教育并顺道访日,严修在日本停留了5天。

在日本停留的5天里,他设宴款待周总理及几位亲近的中国留学生,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鼓励他们勤奋学习,以期学成归国贡献力量。

周总理铭记严修教导,在日本留学时,他把大部分时间专注于学习。

原计划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但日本当局对中国留学生实施歧视。周总理及众多留日学生奋起抗争,导致留学日本不得不中止。

1919年4月,严修得知周总理无法在日本继续学业,恰逢南开大学创立,便邀请他回母校继续大学教育。

校董事会鉴于周总理的卓越表现,一致批准其入读文科部,周总理因此成为该校首届文科学生。

不久后,“五四运动”兴起,周总理积极响应并投身其中。

当时,北洋军阀视学生爱国运动为统治威胁,遂对这些爱国学生展开大规模抓捕行动。

1920年,周总理与郭隆真、于方舟等遭北洋军阀逮捕。严修获悉后,与军阀交涉,成功将周总理、于方舟等人保释。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求学期间,因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而被校方开除。这并非出于个人学术或品行问题,而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压力所致,使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困境。然而,这并未阻碍他继续投身革命与追求真理的步伐。

严修为惜才,不忍人才被误,遂自资7000银元,于南开大学设范孙奖学金,以奖优秀学子赴欧美深造。

学校董事会决定派周总理与李福景赴欧美深造,原计划前往美国,但因一战后美国留学费用高昂,故改选欧洲。

严修为助周总理与李福景欧洲留学,致信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介绍二人情况并请其关照。

严修为确保周总理与李福景海外学业无忧,除致信英国公使外,还定期汇款,二人每学期领取一次范孙奖学金。

因周总理住址不定,钱严修将款项先交予李福景,李福景随后将周总理的部分转交给他,确保款项顺利送达。

李福景后来凭努力赢得奖学金,因此严修将原计划给予李福景的范孙奖学金转汇给了周总理。

获得双份范孙奖学金后,周总理在国外的学习与生活变得充裕,无需像其他留学生那样勤工俭学以维持生计。

周总理专心游学,先赴英国后至法国,沿途广阅书籍,深入了解欧洲社会形态,并接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共产党宣言》等思想。

考察比较后,周总理在法国加入共产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有人因此劝严修,称周总理思想已变,加入共党,建议停止资助。

严修不易受流言影响,面对劝阻他资助周总理的声音,他坚持认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但仍会支持周总理追求理想。

1929年严修逝世之际,周总理正忙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因此无法公开悼念严先生,实属遗憾。

周总理始终铭记严先生的帮助。严修逝世多年后,周总理仍常提及此事,尤其是严先生设立的范孙奖学金,对此他念念不忘。

周总理后来致力于中国革命建设,常忘我工作。这既源于他对党国的忠诚,也包含了对恩师的深情回报。

【参考资料】

周恩来与师长的教育研究,载于1998年第2期。文章聚焦于周恩来及其老师的教育探索,保持逻辑清晰,用词精准,全面展现中心思想。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