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抚顺战犯管理所举行首批特赦会议,首位获特赦者为“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颤抖着手接过特赦令,尽管周围人都能看出他眼中含泪,情绪激动到难以自抑,正在无声地哭泣。
一个月后,周总理定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溥仪一家,金韫欢作为小学教师最晚抵达。身为七妹的她望着大哥,脸上尽显鄙夷之情。
相较于溥仪的广泛知名度,七妹金韫欢生活平淡,是秉持先进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大哥经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两人需明确界限。
周总理耐心调解,有效缓解了兄妹间的隔阂,使他们关系得以改善。
那么,周恩来总理具体发表了哪些言论?
【“盛世”一场空】
在清朝皇室家族溥仪一辈中,金韫欢于1921年出生,排行第七,为末代皇族中最后一位成员。
溥仪幼时亲历震惊中外之历史,记忆模糊;金韫欢自懂事起,家族已处动荡不安之境。
身边的长辈仍对大哥极为尊敬,这让金韫欢心生不服。她不解,为何这位仅十几岁的大哥能赢得如此崇高的敬意。
金韫欢虽生于民国,但童年却在父亲载沣的醇亲王府度过。当时,皇族中有人梦想复辟,“七格格”之名便落在了金韫欢的头上。
金韫欢厌恶此称谓,渴望如街上孩童般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童年欢乐。
父亲载沣对政事日益淡漠,唯在教育子女上仍坚持皇室传统。毕竟,从贵族骤降为平民,任何人皆难以接受此巨大变故。
民国赋予载沣生活费及私产优待特权,促使他萌生“躺平”念头。然民国亦是动荡时期,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后修订《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一家随即被逐出紫禁城。
载沣目睹皇族数百年基业瓦解,内心痛苦难言。奔波求助无果,更发现祖坟遭掘,彻底心灰意冷。
1932年,25岁的溥仪前往东北成为伪满洲国傀儡皇帝,但其父载沣未随行,他以皇族遗老自居,定居于北平、天津地区。
金韫欢年幼时,不解外界日新月异,渐感大院生活单调,旁人的恭敬对她成了束缚,好动的心渴望摆脱这份局限。
金韫欢随父载沣赴天津英租界后,入读英国人创办的辉华学校。为免引人瞩目,父命其自称汉族,舍弃“爱新觉罗”之姓。
去掉“爱新觉罗”头衔,金韫欢的校园生活变得欢快,她与同学成为知心朋友。西方教育让她首次真切体验到自由与自在。
那所贵族学校多为达官巨贾子女,含袁世凯、曹锟、孙传芳等后代,他们上下课由名车接送。金韫欢虽有所羡慕,却不愿因此与同学产生过大距离。
载沣觉隐居无需汽车,但虑及上下学路途或有不便,遂备两辆人力车,吩咐仆人用以护送金韫欢往返学校。
年龄渐长,金韫欢察觉到家世与众不同,见父亲终日忧虑,其眼神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与迷茫。
载沣彼时认为乱世无奈最为煎熬,他思考的重点在于保命,而保命之道在于被淡忘。若众人皆忘却他,家族则可避过政治灾祸。
溥仪虽处“风暴中心”,“王公馆”内却颇为宁静,无人打扰,且其吃穿用度皆为西洋高档物品,一应俱全。
在与世隔绝的现代化公馆中,载沣未西化思想,仍用太监,行封建礼节如行礼、请安;然同时,他也常去电影院、戏院及商店。
金韫欢内心排斥这些安排,但因无法违背父亲意愿而妥协,她渴望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生。
【格格的成长】
在成为皇亲国戚前,她先成为了独立的“金韫欢”。
载沣养了条名唤“花花”的狗,喂其精肉,家中其余犬只仅食残食。金韫欢觉此甚不公,众犬皆乖巧可爱,待遇却大相径庭。
未料数年后,"摄政王"的爱犬花花竟遭野狗咬毙。闻此噩耗,载沣重展皇室威严,怒令下属:“务必诛杀恶犬,为花花雪恨。”
金韫欢感到父亲情绪复杂,但她不懂政治历史,只能以不解的目光看待父亲的多样表现。她疑惑:家族历史已逝,为何父亲仍维持那份无实际意义的威严。
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令金韫欢深感绝望,彻底丧失了信心。
金韫欢所在班级决定召开家长会,要求所有家长到校参与孩子的文艺汇演。
载沣闲居多年后,感觉众人已将他这摄政王遗忘,便前往学校。
金韫欢感到惊愕,其父刚踏入校门,传达室人员即刻起身,恭敬鞠躬,问候道:“王爷好。”
载沣此刻倍感诧异,不明风声何以泄露,遂低声恳求对方:“请勿张扬,务必为我保守此秘密。”
不久,校长抵达,警卫立刻摆出保卫要人的姿态,令载沣更感无措。他余生渴望低调,但历史始终铭记着他。
金韫欢年幼,目睹此景,心中百感交集:虽与玩伴日日相伴,却仍有如此差异,令她不解。
听到“大驾光临”、“王爷安好”等问候,家长纷纷围拢,将载沣层层围住,人群越聚越多,形成里三层外三层的拥堵场面。
人群中,一孩子高呼:“此乃金韫欢之父。”紧接着,另一声音响起:“大清国万岁。”
这句话令载沣深感不安,因此他决定离开。
金韫欢台上久候未见父亲,深感失望,心中已明:此非所愿人生。
回府后,载沣深思孩子安全,忧虑其长大后与异性交往,有损王爷体面,心中满是顾虑。
1936年,年仅15岁的金韫欢被迫辍学,转而接受家庭私塾教育,恢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离开学校后,金韫欢深感悲伤,她渴望如同学般普通,热爱学校一切。她不愿听家族缘由,坚信教育是共有权利,无关出身与性别。
金韫欢或以为命运仍被父亲掌控,却不知其父命运亦不由自主。离校的她未察觉,余生已悄然与学校紧密相连。
【新中国的好教师】
金韫欢觉得,日复一日仅专注于学习的生活,既单调乏味又令人迷茫。
世道变迁,1945年日寇投降后,载沣意识到过往如烟。常有人询问王府租赁事宜,他认为房子闲置无用,遂决定将其用于更有意义之事。
1947年春,他偶见一报道,内容规定所有学校房屋禁止强行借占。
载沣与家人商议后,决定把王府空房改建为学校,即竞业小学。该校于1947年开学,仅聘请三位教员,设立两个班级。
金韫欢26岁时终得施展才华之机,迎来了首份工作——学校办事员,至此,“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学校的教导主任李淑芬乃辅仁大学毕业,思想进步,常携金韫欢共读孙中山《建国方略》等书籍。仅一年,金韫欢思想便发生巨变。
很快,两人达成共识,决定共同创办一所专注于女性的学校。
“七格格”倾其所有首饰变卖,李淑芬亦多方筹措资金,二人合力于1948年下半年成功创办了坚志女子职业学校。
那个时代,众多8至18岁女孩因贫困失学,学校针对此群体,实施半工半读制度吸纳她们。部分工作能力突出的女孩,还能借此获得相应报酬。
这所学校深得贫苦家长青睐,而学校的创办者身份鲜为人知,乃是溥仪之妹。
载沣顺应时代变迁,1949年1月傅作义起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他每日通过收音机关注新局势,并在日记中记录:解放军进城,局势平稳。
同时,金韫欢也感到困惑,她对政治一向不甚理解,仅是偶尔从他人处感知到社会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金韫欢结识两位女学生,深感其朝气蓬勃。后经了解,得知她们实为城内的中共地下党员。
成为朋友后,女学生向她展示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及一些解放区书籍。
金韫欢从这些书中发现了新世界的大门,预感中国将巨变,她感慨:“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外界确有这样一群人。”
解放军入城时,金韫欢率坚志女子职校学生参加欢庆游行,她身着列宁服、戴八角帽。自此,她与过往诀别。10月1日开国大典,她也身在其中,作为“七格格”亮相。
各大部委进城后需寻办公地点,多单位青睐醇亲王府,遂纷纷委托长辈前去协商,以期获得该地使用权。
载沣见仆人们各自散去,认为自己作为新社会成员应有所贡献。若他接纳新政府的方案,还将得到相应补偿。
载沣王府转型为国立高级工业学校,其赔偿款半数用于购置新居,余下半数则均分给八个子女。
1951年,载沣因年迈且患风寒,在北京逝世,其后被安葬于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
【良缘已至,未能白头】
另一边,金韫欢已踏上个人的人生旅程。
她决定留任精忠街小学,改名金志坚。好友李淑芬介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乔宏志给她认识,两人得以相识。
李淑芬未曾料到,自己无意间促成了一段历史:金韫欢成为清朝皇室中唯一经自由恋爱嫁予汉族平民的成员。
夫妻俩感情甚笃,因乔宏志亦从教,他们常交流学生事宜,或共同备课至深夜。
一天,金韫欢顿悟:仅教育孩子不足,自身亦需提升,遂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前往学校领导处,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
她的请求令学校领导为难,领导回复说:“你表现良好,但能否入党,我们无权决定。”
数年间,金韫欢已明了自己的不足,但她未丧斗志,坚持严于律己,与丈夫共勉,致力于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大进步。
遗憾的是,这对恩爱夫妻共度了10年时光后,乔宏志因心脏病去世。
金韫欢为专心工作,迅速摆脱悲痛,将三子女送入寄宿学校,并迁居至学校,以便全身心投入。
金老师的人格魅力显著,深受全校师生认可,其品德与风采,众人皆有深刻感受。
【一语揭清室】
多年来,她始终未曾提及有关皇室的往事。
1960年,周总理设宴促成溥仪一家团聚,当时正忙于学校工作的金韫欢未能准时到达,迟到了宴会。
周总理事先已了解此事,他温和地促成溥仪与金韫欢相认。金韫欢遂上前与溥仪握手,称呼他为“大哥”。
那时,金韫欢心中尚存一丝“不甘”,源于她的思想已与溥仪大相径庭。
周总理洞察一切,指出:“先进与落后思想需斗争,此斗争存于社会及家族。家人经历环境各异,进步速度有别,先进者应助落后者,嫌弃不可取。”
周总理的话是对众人而言,金韫欢亦赞同此观点,故而她转变了对大哥的看法。
金韫欢在随后的多年里,始终在普通的教师职位上无私奉献,直至2004年逝世。
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话是:“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家族背负着中国历史的罪责。”
深墙大院岁月中,她曾渴望逃离,终迎新时代。如今,“七格格”对她而言,仅是一个简单称谓,再无其他深意。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更多关于溥仪家族的故事与见解。
【参考资料:】
爱新觉罗·载沣相关信息可见于凤凰网,该平台提供了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容,涵盖其生平事迹及影响,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全面展现了载沣的历史地位。
醇亲王载沣展开“致歉”行程,界面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此行旨在就某事件表达歉意,通过正式访问,载沣亲王传达了其悔悟与和解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