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东亚与太平洋区域被关税战的纷扰和战机的轰鸣笼罩,两者交织成一张紧张局势的大网。
美方对华关税升级,税率高达245%震惊全球。中方采取非对称反制,货轮停航、航班取消,令美国措手不及,外媒称之为“沉默的致命一击”。
关税角力未决,华盛顿转向军事施压:B-1B轰炸机部署日本,美菲军演搅动南海,同时秘密干预韩国大选,意图遏制其对华友好。
外界猜测北京动向时,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以“硬杠”二字淡然回应,简短语句透露出中方的底线与实力不容小觑。
【一、B-1B轰炸机部署三泽基地】
近日,美军B-1B“枪骑兵”轰炸机自得克萨斯州起飞,长途跋涉至日本三泽基地。
该基地距朝鲜不足900公里,理论上具备在40分钟内对半岛实施突袭的能力。
B-1B配备LRASM反舰导弹(射程960公里)及高超声速武器,能覆盖山东半岛至南海海域,担当起“前沿威慑”的重任。
在解放军反隐身雷达网络升级及东风-17、东风-21D等中程反舰导弹威慑下,B-1B轰炸机想在东亚上空自由飞行,面临重重困难。
超低空突防能力,曾备受自豪,现已被JY-27A等新型雷达纳入监测范围,成功“锁定”。
中国沿海,距三泽基地约2000公里,亦位于解放军轰-6K及东风-21D导弹的直接打击距离之内。
若美军执意推进威慑,实则将自己置于“易被锁定”的险境。
《读卖新闻》评B-1B:仍为威慑符号,美增筹码却背高昂维护费。若故障率再升,前沿部署恐难持久。
年初以来,美国在朝鲜半岛附近频繁组织联合空演,B-1B多次模拟攻击朝核设施,意图制造半岛新紧张局势。
朝鲜迅速作出强硬回应,试射了新型高超声速导弹。
据悉,该导弹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特制引擎,发射后极难被常规中程防御系统所拦截。
中方经边境贸易通道持续保障朝鲜基础能源与物资,并在联合国会议上多次表明反对单边制裁立场,低调行事的同时,对美国高压政策形成“软制衡”。
在此博弈中,半岛局势表面风高浪急,实则暗含新平衡逻辑。
部署B-1B后,日本舆论分化:47%民调称此举“加剧东亚紧张”,32%则支持以之“震慑朝鲜”。
日本防务省评估指出,B-1B单机每小时运营费8.9万美元,2024年妥善率仅51%,这带来高额财政与后勤压力,且未必能为日本提供实质安全感。
【二、美菲“肩并肩”军演搅动南海歧】
4月21日,美菲将启动规模空前的“肩并肩”军演,动员1.6万人。美方还邀请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观察或参演,增强演练多元化。
首次增设“击沉演习”,采用已退役的中国制旧舰作为靶标进行演练。
美国声称将派遣B-1B实施“战略支援”,实则仅进行对海打击演练,刻意回避直接挑衅中方,以免激化矛盾。
中方务实反制:山东舰编队在南海演训,055型南昌舰对峙美舰时雷达锁定,迫使对方改变航向,彰显力量。
中国海警船协同护航渔船,于黄岩岛周边坚守阵地,明确传递出“在主权范围内坚决不退”的坚定立场。
菲律宾国内对“肩并肩”军演的支持并非一致,存在不同意见。
菲渔民协会忧军演扰海洋生态,损渔业;前总统杜特尔特批小马科斯政府,称菲正被美军操控为棋子。
小马科斯虽有意深化与美方的军事合作,但仍需应对国内涌现的反对意见。
大规模军演提供的经济补贴和军援虽具吸引力,但南海局势若加剧,菲律宾本土将首当其冲,承担地缘风险。
与美菲的强硬姿态不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主张:“南海争议应由直接相关国家通过协商来解决。”
印尼尝试重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时,马来西亚对中马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持乐观态度。
这些举动表明,东盟多国不愿在大国对立中被牵连,更不希望因地缘冲突而错失发展机遇。
【三、干预韩国大选,对华政策成博弈焦点】
韩国政治舞台亦成美方焦点,其频繁“点火”此举备受瞩目。
4月中旬民调显示,共同民主党人李在明因主张缓和对华外交,支持率升至48.8%,而曾主张限制对华贸易的尹锡悦,支持率不足三成。
李在明提议“去萨德化”及中韩自贸升级谈判,强调在国际局势多变下,韩国应走独立性更强的道路。
美方屡称将推迟向韩移交战时指挥权,暗示韩国若不在对华立场上附和,美军方将不会轻易同意移交。
韩国企业界深知对华市场重要,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超60%。
盲目削减对华贸易,实则自绝经济来源。
美国力促韩国参与对华技术封锁,但韩方因企业利益及民众对经济稳定的追求,在此议题上持续权衡,难以决断。
与此同时,中韩两国的高级别战略对话已悄然重启。
多方协作,采取“软制衡”策略应对外部干预,确保半岛局势不被人为激化,保持稳定。
面对美国接连的强硬举措,中方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以“不自量力”四字,简洁回应其步步紧逼。
外表冷淡,实则能量充沛。中国对美方在亚太的频繁举动保持战略定力,并警示:若企图以军事挑衅和经济制裁迫中国退让,无疑是过度高估了自身优势。
中美角力始于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对贸易加征245%关税,此举史无前例。回顾整个过程,贸易关税成为了这场较量的起点。
此策意图迫中国在谈判中屈服,未料中方迅速反制,货轮停航、航班取消,导致华尔街及国际市场动荡,最终使美方在经济手段上陷入困境。
军事上,美国企图借B-1B轰炸机部署、南海“击沉演习”及干预盟友选举等手段造势,意图挽回局势。
种种迹象显示,随着中国军力与经济韧性的增强,“炮舰政策”仅能造短期影响,却难以动摇中国日益稳固的“区域拒止”防御体系。
在博弈升级之际,国际社会大多不希望全球化走向瓦解。
美国多次提升关税标准,导致欧盟与日本企业亦受牵连。
中国在维护多边规则上保持开放立场,不断深化与周边的经贸、基建、能源合作,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当国家频繁以军演和关税威胁争主导权时,人们质疑:美国四处树敌,其长远发展之路何在?
事实证明,连续的经济巧策结合稳健军事部署,能有效缓解美方策略的影响。
美国可在韩国选举、南海冲突及朝鲜半岛问题上增势,但若未获地区国家心理认同,这些举措终将熄灭。
解放军东部战区台海常态演练,南部战区南海海空巡弋,及对朝、东盟的经济支持,彰显中国立场:既不退让,亦不冲动。
对决关键在于战略耐心与综合国力间,哪一方能展现真正的强大底气。
“不给台阶”频现网络舆论,指涉美动作中,面对对手施压或挑衅,一方坚决不退让或妥协,不给予对方缓和余地。
中美关系中,此类态度屡现:贸易战、气球事件,及此次轰炸机部署与军演挑衅,均为此类博弈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中国面对外部压力,坚守原则与底线,多次采取精准反制措施,令美方深刻感受到压力与痛楚。
这非但属于“不提供便利”,更是“不给予希望”。
【结语】
回顾2025年4月对峙,美国施以高关税及B-1B轰炸机威慑,意图挑起事端,却在对手的沉稳与深厚实力前,体会到自身的不自量力。
从南海的军事监控、朝鲜的策略平衡,到韩国大选民意趋势,中国以军事底线、经济韧性和外交协同,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御体系。
关税硝烟与机械轰鸣交织时,单极霸权旧念与多极共赢新序碰撞,历史昭示:逆潮流的武力冒险,终将被时代洪流冲刷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