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将出一个奇才,百年后竟然成真

墨染青天白鹭 2024-12-17 22:12:35

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人们的认知里,刘伯温那可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

尤其是刘伯温算无遗策的事情,经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刘伯温临终之际就曾告诫家人:“刘家会暂时没落,等九代之后会出现一个奇才,重新振兴刘家。”

结果百年之后,其所言果然成真。

那么刘伯温的这个后人是谁,他又是如何振兴刘家的呢?

得罪小人,郁郁而终

作为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刘伯温没少给朱元璋出谋划策。正是在他的尽心辅佐下,朱元璋才得以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最终脱颖而出建立明朝。刘伯温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朱元璋在大封群臣的时候,刘伯温却只封了个诚意伯,在功臣中排名36位。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要知道,当初朱元璋当初一共册封了116位功臣。其中公爵25人,侯爵79人,伯爵仅有12人。以刘伯温的功绩,就算不给个公爵,至少也该给个侯爵吧?为何他会和几个伯爵一起垫底呢?

原因很简单,他得罪了小人,而且还是两个小人。

这第一个小人便是李善长。

明朝初立之时,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经常巡幸四方。而留守都城的任务就交给了李善长和刘伯温。

刘伯温这人做事一板一眼,不徇私情。他主张严刑律法,不少大臣都因为一些小事获罪丢官。

当时中书省有个叫李彬的小官,仗着手里有点权力,平时没少作威作福。而且他还纵容手下鱼肉百姓,横行乡里。

一些人忍无可忍,就告到了刘伯温那里。

刘伯温一看,区区一个小官就使得民怨沸腾,必须从严处理。然而李善长得知此事后,却建议从宽处理。李善长的理由是,此人是中书省的,算是他们俩的下属。如果严惩,他们两位主官也脸上无光。

其实这些都是借口,关键在于这李彬是李善长的人。虽然李善长也对李彬在天子脚下搞出这么大动静很不爽,但是他不能不救李彬。一个无法护住自己人的“老大”,又有谁会追随呢?

对于李善长的劝说,刘伯温无动于衷。后来李善长干脆摊牌了,求刘伯温给个面子,放李彬一马。刘伯温表面上答应了,背地里却八百里加急将此事告诉朱元璋,请求处死李彬,以儆效尤。

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那可是零容忍,自然没有拒绝的可能。等到李善长得到消息的时候,李彬已经被问斩了。双方的恩怨也就这么结下了。

李善长能够在功臣中位列第一,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宠信。有他从中作梗,刘伯温的爵位自然高不了。

除了李善长,刘伯温还得罪了另一个小人,那就是胡惟庸。胡惟庸此人睚眦必报,甚至刘伯温的死也与其有关。

朱元璋曾经询问过刘伯温宰相的人选。朱元璋一次提出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个人选,但是都被刘伯温给否定了。

刘伯温说杨宪这人能力是够了,就是肚量不够大,无法做到公平处理事情。至于汪广洋,那肚量比杨宪还要不如。至于胡惟庸,还是算了吧。这位的肚量只有针眼那么大。如果将明朝比喻成马车,宰相是拉车的马,那胡惟庸可以将这马车直接拉翻车。

可见刘伯温对于胡惟庸的评价有多么低。

胡惟庸得知此事后,自然将刘伯温给记恨上了。

后来李善长致仕,在他的操作下,胡惟庸得以接替丞相的位置。胡惟庸和李善长乃是同乡,二人相交莫逆。他在当上宰相的同时,更是接受了李善长在朝堂上的势力。

李善长临走之际,特意交代胡惟庸,要好好“照顾”刘伯温。加上胡惟庸原本就与刘伯温有仇,刘伯温的处境很不妙。

不过刘伯温早就料到此事,因此早早就请求告老还乡。在再三挽留无效后,朱元璋只得恩准了刘伯温的请求。

这让摩拳檫掌的胡惟庸很是不爽。在他的授意下,地方官吏没少为难刘伯温。但是刘伯温毕竟是伯爵,而且他长期深入简出,为人低调。地方官吏拿他也没办法,总不能没事硬闯伯爵府吧?到时候惊动了皇帝朱元璋,这些人都没好下场。

直到多年以后,胡惟庸才找到机会报复。

公元1375年,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得知此事,作为对于老臣的体恤,特意派遣宰相胡惟庸和御医一同去探望刘伯温。

谁知刘伯温吃了御医给的药后,腹中疼痛难忍。聪明如刘伯温,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不再寻医问药,只正常饮食,不久之后便去世了。

临终之际,留下遗言

刘伯温在临终之际,将家人全都叫到身边。他交待道:“胡惟庸容不下我,我死之后,他一定会打压我们家。刘家会因此而走向没落。但是你们不要担心,九代之后刘家会出一奇才。他会重新振兴家业的。”

事实上,这并非刘伯温第一次预言未来了。

当初朱元璋就曾经询问刘伯温:“朕能在位多少年?”

刘伯温的回答令人摸不到脑袋。他告诉朱元璋:“陛下能在位三十五年,不过有四年被人偷走了。”

在位时间还能偷走的?刘伯温的回答让朱元璋很是无语。

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刘伯温说的一点没错。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允炆仅在位四年,就被叔叔朱棣篡了皇位。

朱棣因为并非正常继位,为了抹去朱允炆的存在,掩盖自己篡位的事实,他直接将朱元璋的年号往后顺延了四年。这四年加上朱元璋原本在位的三十一年,刚好三十五年。朱元璋被偷走的四年便是朱允炆在位的时间。

还有一次,朱元璋问刘伯温:“明朝覆灭后,这江山会归谁?”

刘伯温却打起了谜语:“雨水草头真主出,路上行人一半僧。”

朱元璋连字都认不全,哪里听得懂这是说的啥?但是任凭朱元璋如何询问,刘伯温只是摇了摇头,说:“天机不可泄露。”然后就一个字都不愿多说了。

其实“雨水草头”就是个“满”字。而满族人的发型是前面半边光头,后面半边才留辫子。可不就是“一半僧”吗?

刘伯温其实就是告诉朱元璋,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将会取代明朝。

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温的预言是十分准的。百年之后,他的遗言果真应验了。

百年之后,遗言成真

刘伯温的这个后人名叫刘瑜,乃是刘伯温的九世孙。

刘瑜这人不简单,他能文能武,是个全才。

刘家虽然没落了,但是家学渊源摆在那里。刘瑜饱读诗书,文采飞扬。他经常参加文会,以文会友,结交了不少文人雅士。

按理说,他应该参加科举,踏上仕途。但是他却弃文从武,选择投笔从戒。

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沿海居民不胜其扰。刘瑜胸怀一腔热血,拜了一位老行伍为师,勤学武艺,誓要倭寇不再出现在明朝的土地上。

数年后,他学有所成,多次自发参与和倭寇的战斗,斩获颇丰。

这时候,刘瑜交友广泛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当时的给事中吴士伟与刘瑜是至交好友,吴士伟特意请奏朝廷,将刘瑜的功绩、事迹都说清楚,希望能给刘瑜封官。

嘉靖皇帝对于刘瑜主动为朝廷分忧,深感欣慰,于是特旨册封刘瑜为处州卫指挥使。

后来刘瑜屡立战功,其另一好友,刑部郎中李瑜上奏。提及刘瑜乃是刘伯温的后人,请求允许刘瑜承袭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同时,他还陈述了刘伯温的诸多功绩,建议让刘伯温配享太庙。

嘉靖皇帝准许,时隔多年,这诚意伯的爵位总算再次回到刘家人手里。此外,嘉庆皇帝还下旨,命令刘瑜掌南京前军都督府事,提督操江,训练水军。

一时间刘瑜成为了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刘瑜的努力下,刘家果然再度兴旺起来,成为了朝堂上有数的名门望族。

而这一切,都如同刘伯温当年的遗言所说,分毫不差。

刘伯温可谓是“千古第一奇人”,他的神机妙算甚至比诸葛亮更胜一筹。毕竟诸葛亮也没法算到百年之后的事情,但是刘伯温却能做到。只可惜他能算尽天下事,却算不了自己的事,否则他也不至于莫名其妙去世了。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