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过程。你要享受学习的快乐,就必须有一个吃苦的前提。
——王金战
“不吃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大儿子的班主任说的。
可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常识性的话,却没有几个孩子能够真正的听懂,并理解。
老师说老师的,学生上课该睡觉还是睡觉,该看小说还看小说。
在那些从早睡到晚,对学习从来不上心的孩子而言,若不是无处可去,他们连趴在课桌上睡觉都嫌辛苦。
学习于他们而言就是苦的。
还有另一群孩子,他们也觉得学习很辛苦。但是,他们能从学习的苦中找到乐趣,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于这一群孩子而言,虽然学习很苦,但快乐更多。
学霸与学渣,他们真正的区别就在于此。一个孩子觉得学习快乐还是学习辛苦,往往也在于此。
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家长的以身作则
学习从来就是孩子自个的事,这大家都知道。可经常被忽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氛围需要家长的营造,孩子的学习动力需要家长的激发。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学霸们,他们之所以学习能力强,爱好广泛,还多才多艺,首先就得益于父母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
武亦姝的父母在她放学后的时间手机就处于关机状态,一家人在家里不是读书,就是学习,又或者是陪着武亦姝玩古诗词游戏。
广西学霸杨晨煜高考以730分的高分进入清华大学,当别人问及杨晨煜妈妈是如何培养儿子的。
杨晨煜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他学会自律。
并一再强调道:“孩子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尤其是在孩子自主思考问题能力不强的小学阶段。然后,你自己也要自律”。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学霸们,他们的父母都有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时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在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父母的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高效实在的教育。
科学的训练方法
达尔文曾说:“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
教育家王金战也说,学而有法,所以简单。
那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
《刻意练习》一书中有个研究结论:
“如果不花费无数小时的时间进行刻苦练习,没有人能够培养杰出的能力。最杰出的人物,花了大量时间来专心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技能”。
这个结论放在学习上也是同理。学习、学习,除了学,还要习。习,是预习、练习和复习,而这三者的关系其实又是统一的,都可以称之为练习。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巴式。
学习只有多练习,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被内化。只学不习,难有进步。
正如《刻意练习》一书中所言,多练习并不是不断重复的“天真练习”,而是有目的、有反馈、有难度、有目标的练习。
《我是这样考上北大清华的》一书中有位叫刘朔的学生,因为高考数学满分,在数学竞赛中也曾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后被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三所大学同时录取。
最后刘朔选择了就读香港科技大学。
刘朔在谈到自己如何学习时,他如此强调道:
“我们这些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做过的习题不计其数。简单的说,要取得好成绩,数理化是做题做出来的,英语是背课文背出来的,语文是多写写出来的”。
设定一个目标,有目的的做题,做对自己而言稍有难度的题,不明白的地方先思考后提问,并常找老师指导。
如此,快速提升的不只是学习成绩,还有学习能力。
坚持不懈的努力
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这两个字的意思,没有人不懂。可真正能够坚持到底的永远都是极少数。
昨天我们MCN机构的老大京妈还在说,她带了那么多期导师计划的学员,到现在还在坚持写文的,已经不剩几个了。
正如那句很火的励志语说的那样,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其实不多。
说到学习,就更是如此了,遇到困难就放弃,一道题不会就否定自己,总是觉得学习无趣、太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这样的学习态度只会让学习变得越来越难,自己也越来越懒。
那些学习厉害的学霸们,他们做的练习,下的功夫也从来不少。
快乐学习需要以勤作舟,苦中作乐。
写在最后学习苦不苦?肯定苦。
那为什么还要说快乐学习?
因为苦与乐本就是人生滋味。没有苦哪来甜,不经苦怎懂乐?
先苦后甜,才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