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民俗在当代春节中的文化

当乙巳蛇年的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华夏大地便浸染在红火与喧腾之中。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2025年的年味被赋予了更深的文明重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让春节从中国人的团圆符号升华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此刻,南北两地的民俗瑰宝——潮汕英歌舞与甘肃社火,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叩击着时代的鼓点。前者如战鼓雷动,后者似大地欢歌;一个以“中华战舞”之名席卷短视频平台,一个以“社火狂欢”之姿扎根黄土地。究竟谁更能诠释中国年的灵魂?这场较量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碰撞,更是传统与现代、仪式与狂欢、个体与集体的深层对话。

英雄气概:从驱傩到抗倭的文化基因
潮汕英歌舞绝非简单的舞蹈,而是一部镌刻着血性与信仰的史诗。其起源众说纷纭:或追溯至南宋南迁的鼓子秧歌,或附会于清初禁武令下的“以舞代武”,或归因于抗倭演练的阵法遗存。无论何种渊源,其内核始终如一——歌颂英雄、扬正压邪。舞者化身梁山好汉,挥槌击节、呐喊震天,槌声与鼓点交织成战阵的呼啸,仿佛要将历史长河中的不屈与抗争尽数倾泻于当下。正如潮汕民谚所言:“存义方侠影,无武不英歌。”

2025年春晚舞台上,英歌舞以雷霆之势破圈。108名舞者列阵,槌影翻飞如疾风骤雨,鼓点密集似万马奔腾,瞬间点燃全国观众的热血。短视频平台上,#英歌舞#话题播放量超45亿次,被网友誉为“最强过年气氛组”。更令人动容的是其“活态传承”:19岁的孙奕城高举标旗,脸上描画“李逵”油彩,带领巡游队伍穿行潮州牌坊街;孩童扮演的“时迁”舞蛇开路,既承袭南越敬蛇古俗,又暗合蛇年“翼火蛇”星宿崇拜。传统与潮流在此交融,年轻人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文化传承的主动参与者。
文旅赋能:从乡土仪式到全球符号**英歌舞早已超越地域局限,成为撬动文旅经济的杠杆。汕头、揭阳等地日均接待游客超3.7万人次,酒店搜索量暴涨1300%。外国博主慕名而来,学习槌法、拍摄Vlog,将“中华战舞”推向国际。非遗与科技的结合更添魔幻:VR技术还原古战场,无人机编队勾勒水浒群像,让英歌舞从街头巡游跃升为沉浸式文化体验。这种“破圈”能力,恰恰印证了民俗的生命力——唯有融入现代生活,方能生生不息。

农耕文明的狂欢密码
与英歌舞的凌厉锋芒不同,甘肃社火是大地孕育的欢腾。作为西北年俗的集大成者,社火囊括高跷、旱船、秧歌、舞狮等多元形式,其根源可溯至先秦祭祀,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兰州石沟村,社火表演者面涂重彩、身着华服,以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神话传说;通山县江源村的板凳龙蜿蜒游动,村民以肉身扛起巨龙,用最朴素的协作诠释“天人合一”。社火的魅力在于其“全民性”:老者击鼓、壮者舞龙、孩童踩高跷,整个村庄化为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

乡土记忆的坚守与困局
然而,社火的当代境遇略显尴尬。尽管被列入省级非遗,其传播半径仍局限于西北腹地。短视频平台上,社火话题热度不足英歌舞的十分之一;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围观”而非“参与”,导致传承链条日渐脆弱。更严峻的是,社火的仪式内核正在消解:商业演出取代了自发组织,程式化表演挤压了即兴创作,许多村落因人口外流而被迫停办社火。当“过年氛围之王”逐渐沦为旅游景点的陪衬,其承载的集体记忆恐将随风而逝。
突围之路:从“土味”到“国潮”的转型实验并非所有社火都在沉寂。部分村庄尝试创新:将传统秧歌与街舞结合,用电子乐伴奏高跷队,甚至打造“社火主题民宿”。但这些努力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反观潮汕英歌舞,其成功秘诀在于“文化IP化”——“府楼猴”雕塑、英歌写真、文创市集,让古老民俗变身潮流符号。社火若想重生,或许需借力现代营销,将农耕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国潮”产品。

英歌舞胜在“破圈”,社火赢在“扎根”
英歌舞的爆发力源于其强烈的视觉符号与适配互联网的传播逻辑:短促的鼓点契合短视频节奏,英雄叙事激发年轻群体的热血共鸣。社火则胜在“地气”:它不需要舞台与灯光,田间地头即是剧场,泥土气息与汗水味交织成最真实的年味。前者是“被观看的仪式”,后者是“被体验的生活”。
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战
这场较量折射出非遗传承的深层矛盾: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如何避免沦为“博物馆标本”?英歌舞通过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全球性语言;社火则困守“原真性”陷阱,在坚守传统与迎合现代间进退维谷。二者的命运分野,实则是文化适应力的试金石。

终极答案:多元共生方为文明本色
追问“谁更有年味”,恰似比较唐诗与宋词孰优孰劣。英歌舞如烈酒,以酣畅淋漓唤醒民族血性;社火如陈酿,以绵长醇厚滋养乡土根脉。当潮汕青年挥槌击响时代强音,当甘肃老者击鼓召唤农耕记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正于此间绽放。或许,真正的“年味”不在胜负,而在参差多态的文化生态中,找到属于每个个体的情感归属。

站在申遗成功的节点回望,春节不仅是团圆的日子,更是文明自省的契机。潮汕英歌舞与甘肃社火的竞合,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俗若想永续,既需敬畏传统的“根”,亦需拥抱创新的“翼”。当槌声与鼓点响彻南北,当英雄气概与大地欢歌交织共鸣,中国年的灵魂,终将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中,找到最炽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