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地名是一种具有发展性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常常会发生改名现象,有些地方甚至改名一二十次。万事万物都一样,改变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更好,有时也会留下遗憾,比如朝歌改名为淇县、金陵改名为南京、琅琊改名为临沂、兰陵改名为枣庄。这些地方的旧名既好听又有韵味,而改出来的新名总让人觉得差了点意思,有点“土”。
说到“土”,长沙的“沙”就值得说一说了,毕竟“沙土”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的。长沙之地在古代长期被命名为潭州,后改名为长沙。所谓“潭”,即渊也,有深邃之意。所谓“沙”,即水中散石也,乃物。单从字面上来看,“潭”的含义优于“沙”。既然如此,潭州改名长沙是改对了还是改错了?
今之长沙市
一、长沙的历史底蕴更厚重1、沙部族
传说上古时期有两大部落联盟活跃在黄河流域,即下游的九黎和上游的炎黄,双方纷争不断、常起干戈。直至涿鹿之战爆发,九黎首领蚩尤因不敌炎黄合力而兵败身亡,九黎部落联盟亦随之分崩离析,除一部分被炎黄联盟吞并、一部分被流放至胶东半岛外,还有一部分向南迁徙至渺无人烟的江汉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的九黎逐渐演变成三苗。
尧舜时期,三苗成为南方最大部落联盟,并且屡屡和华夏相抗,直到大禹亲征,双方大战3个多月,三苗才得以消停。然而接下来的夏商两朝均没有足够的辐射能力,三苗在洞庭湖一带空出来的势力空间大多被百越中的扬越所占。史载商王武丁迫于扬越之威胁,“奋伐荆楚”。及至西周中期,仍有周昭王先后3次率军南征。
夏朝时期的三苗分布
战争有时候也会促进交融,原本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扬越从中原学到了更加先进的冶炼和农耕等技术,逐渐开化,他们还给周天子奉上了自己的特产-长沙鳖。可见长沙在西周就已经比较有名气了,其特产都打上了地名标签。不过长沙之名倒不是源于鳖,而是“沙”。由于地质结构特殊,湘江流域在古代分布着大片沙洲、沙滩,扬越人便以此特征为其族邑命名。
按周制,诸侯国和方国均有义务给周天子上贡,而诸侯国和当时的长沙怕是扯不上关系,那就只有方国了。方国算是周朝和四夷之间的缓冲和第一道屏障,比诸侯国更加松散,且保留了诸多部落形制,就像邗越(扬越的分支)在鄱阳湖一带建立的干越国,由此可以推断扬越在长沙亦有方国,其方国主体为沙部族,这也符合以地名区分百越各部的惯例。
周朝时期的扬越
2、长沙郡
西周早期,周成王为进一步增强王室的辐射效应,对先王的功臣之后进行分封,其中包括封鬻熊(文王时期的功臣)之曾孙熊绎为为楚子。得益于周王室的多次南征,楚国发展的速度很快,仅用了数代人的光景就从丹阳挺入江汉。等到战国时期,楚悼王(熊绎的22世孙)让吴起主持变法,其国势愈强,南平百越、北却陈蔡。
就在吴起变法的前后,楚国设立了一个黔中郡,而长沙之地在当时便是由此郡所辖。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秦国“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由此标志着长沙正式以一级行政区划登上历史舞台。至于此处提及的“沙乡”,即沙和乡,“沙”是早前沙部族定居的地方,“乡”是周朝行政管理的一种单位,25户为1闾、20闾为1党、25党为1乡。
秦时长沙郡
长沙郡北连中原、南接岭南,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备受秦朝重视。其一,始皇令人将武关道延伸至长沙郡,然后以长沙为前进基地攻略百越;其二,始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长沙郡南部的零陵县挖了一条运河,即灵渠,由此沟通湘江(长江支系)和漓江(珠江支系),使长沙郡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突显,为长沙的后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比之下,潭州虽说甫一问世带了个“州”,算是一级行政区划,但是其辖区比秦时长沙郡不知道小了多少倍,而且潭州比长沙郡足足晚出现了800余年。不仅于此,长沙在秦汉时期攒下的名气也不是后来潭州可以比的,从项羽强迁义帝于长沙到吴芮被刘邦封为长沙王,从汉景帝封其子刘发为长沙王到刘发的后裔刘玄和刘秀灭新复汉,长沙都不愧为楚汉名城。
灵渠让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得以联通
二、长沙的辨识度更高1、长沙县
隋文帝将长沙郡改为潭州总管府时并未完全将长沙之名抛之脑后,他下令将原本一直充当长沙郡治所的临湘县改名为长沙县,使之仍作为潭州的治所。要说这块地方真的是宝地,从秦时长沙郡的治所开始,到晋时湘州的治所,再到隋唐潭州的治所,乃至到现在,这块地一直都是其所在区域的中心,就像巴蜀的成都一样得天独厚。
长沙县虽说不像长沙郡那样博大,但其地理位置依然弥足重要。首先,其地濒临湘江,而且湘江从此地往南就有很多支流,为其地沟通整个湘江流域提供了便利;再则,其地处于两湖平原和湘中盆地的交接处,而两湖平原的南端偏窄,也就是说此地是衔接这两块区域的交通要地。这也是此地一直都能担当区域中心的最大原因。
水运总口的地位
言归正传,唐朝自安史之乱后,“道”逐渐演变成一级行政区划,而潭州则变成了隶属于江南西道的二级行政区划。后来唐廷出于自然地理形势的考虑,从江南西道里面析出了湖南道,其最高长官-湖南观察使的衙门顺理成章地设在了长沙城。长沙和湖南由此成功牵手,接着在宋元时期不断加深联系,要知道宋朝荆湖南路和元朝湖南道的最高衙门都设在长沙城。
及至明朝,明太祖重新梳理各级行政区划,潭州以潭州府之名继续担当二级行政区划,巧不巧的是明太祖将其八子封在了潭州府,是为潭王,这种形式的重名在朱元璋诸子中属独一份。长沙城因此既为潭州府治,又为潭王府驻地,多有不便之处,于是明太祖将潭州府改名为长沙府,而长沙府辖下的长沙县并未改为潭县。府县两级区划,长沙一肩挑了。
明朝长沙府
2、橘子洲
潭州的“潭”来源于昭山(位于今长株潭交界处)脚下的昭潭,而昭潭的“昭”则和前文中提到的周昭王南征有关,传说他曾率军到过此处,甚至还意外葬身在昭潭内。不仅是潭州,历史上像这样因传说而得名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福建的仙游、河南的灵宝、甘肃的天水和酒泉等,其中有的传说几近于家喻户晓,有的传说则只是在当地小范围流传。
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关于昭潭的传说,但少有人不知道湘江有个橘子洲。此洲因在古代盛产南橘而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其形长而窄,如同一条飘在湘江上的丝带。由于橘子洲邻近长沙城,且长沙城是区域重镇,故而橘子洲在古代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诗作词,比如杜甫的“橘洲田土仍膏腴”和辛弃疾的“歌舞橘洲人散”。
橘子洲头
橘子洲因长沙而得到了更多关注,长沙同时也因橘子洲而多了一张靓丽的名片。关于长沙之名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源于橘子洲。姑且不说这说法本身的可信度如何,这种说法背后体现的“由地物特征而名”之逻辑远比星宿之说更值得相信,毕竟星宿之说最早形成于春秋后期,而长沙之名却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
除了橘子洲之外,湘江长沙段还有14个沙洲,其中包括曾发现四五千年前人类生活遗迹的傅家洲、传说经范蠡命名的鹅洲、以及曾寄托了马楚政权之美好愿景的兴马洲。这些沙洲大多都有上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为长沙的自然生态贡献良多,比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沙洲,长沙城之“山水洲城”的特色才足够鲜明。
兴马洲
结语综上所述,长沙之名比潭州之名出现更早,相应而来的历史底蕴也因此更加厚重,而且长沙之名符合长沙的自然地理特征,比潭州更有辨识度。且看潭州之名出现后仍有不少文人以长沙入笔,比如“自饮长沙酒,春风几醉醒”,“古来形胜地,何事忆长沙”,“南登有词赋,知尔吊长沙”,“惟惊望乡处,犹自隔长沙”。
另外,长沙城址从秦时长沙郡的治所到现在就没怎么大变,其地长期是区域中心,由此形成的一种中心代表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就像人们提起武汉,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湖北,可提起湖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未必是武汉了。长沙之名和长沙之区域中心地位早已合二为一了。总而言之,长沙比潭州更合适,您觉得呢?
参考文献:
《湖南通史》
《长沙通史》
《长沙市志》
“长沙鳖”[笑着哭]
潭州应该是现在的湘潭,在铁路未开通之前,湘潭是水陆交通要道。湖南首埠。
包头吕布,枣庄王,石家庄赵子龙[并不简单]
华夏、古苗、东夷都属O系人种。O系人种于一万五千年诞生,诞生地在湘黔这一带。华夏基因是O3e,与O3a的古苗属亲兄弟关系,与O2a的东夷属堂兄弟[呲牙笑]不懂不要乱写文章了[得瑟]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得瑟]
长沙娄底,对应星宿,所以称星沙。尽扯犊子!
关公战潭州
湘水在昭山下拐了个大湾,水经注有载,湘水过昭山,为潭,深不可测
没有长株潭,只有长沙省
所以,前几天朋友圈里广泛转发的什么央视推荐长沙一文里,开篇说长沙是2000多年美改过名字的地方就是错误的,长沙在唐宋时叫潭州,清代曾叫做善化。
看到没有?原来真有“长沙鳖”
本来叫长沙,后面改了一段时间叫潭州,又改回来了而已
嬲
长沙,土到掉沙子之[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昭山去过好几次,底下是有一个好小的泉水潭,难道这个就是潭的渊源?
长沙工资低
长沙是高一级的管理部门的称号,潭州为下属机构的称呼。长沙是“王”或“郡”,潭州是“府”。
长沙人的宝子都知道 ……
我说我是长沙人,你说你害怕杀人犯[吐舌头眯眼睛笑]
长沙别
长株潭
乡里鳖
星城又是如何得来的?
有个蔡州现在叫什么了?
长沙名好听,南京名改对了
武汉好象是武昌和汉口吧!
一派胡言
现在的长沙市对应的是古代的长沙城,是城市名,这是没改的。,而潭州是长沙这片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