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豺狼其何者?此人明明是祸乱江山的豺狼,死后为何照样尊荣?

书兰聊历史 2025-04-11 05:34:32

前言: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古代的那些君主往往很难听得进忠言,这就让奸臣有了市场,相比忠臣,奸臣更加懂得如何让君主开心,即使他们知道自己在历史大舞台上唱的是白脸、演的是丑角,可能会因此遗臭万年,照样还是因为君主的喜好、手里的权力而继续把这台戏唱下去。

正常来说,这台戏是唱不好的,台下没有喝彩声,只有谴责声,比如李林甫死后被唐玄宗下令抄没家产,削官改葬;秦桧死后被宋宁宗改谥号为“谬丑”,严嵩更惨,还没死就被明世宗抄家削籍。今天鄂G君要说的一位奸臣好像背离了这种逻辑,他生前祸乱江山,被人称之为“财狼”,死后却照样尊荣。

戏剧中的白脸严嵩形象

一、从市井无赖到权臣:朱异的逆袭之路

1、浪子回头金不换

朱异,也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别看他后面是奸臣,他前面可还是励志人物呢。他年少时成天游手好闲,三天两头惹事,没事就和一群猪朋狗友玩博戏,常常弄得村里鸡飞狗跳,“颇为乡里所患”。乡亲们碍于他父亲当过县令,也不咋好意思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家里出了变故还是其它原因,这么号人物在成年后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仅和以前的那些小伙伴断绝来往,还开始读书上进了,儒家经典、历史文献、旁门杂书,他啥都读,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适逢梁武帝下诏求异能之士,他的偶像明山宾推荐了他。一个博览群书的白衣,一个文化功底深厚的皇帝,两人初次见面,就聊得极为投机,梁武帝赞他“朱异实异”,这一年,他才21岁。

梁武帝萧衍

2、寒人掌机要

聊东晋南北朝的历史,始终绕不过士族门阀,南梁作为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士族门阀虽说不至于出现东晋那样的“王与马,共天下”,但是影响力依然很大,好在刘宋当初留下了一项好制度,即寒人掌机要。高门子弟不是不愿意做苦差事,只想出任清贵官职吗?那么正好让寒门子弟进中枢,出任尚书令史或中书通事舍人这种低阶官职,然后一步步架空主官。

梁武帝面试完朱异不久后,便让他兼任了中书通事舍人,这个职位明面上只是给皇帝起草诏书、呈送奏折啥的,实际上却能够通过皇帝的信任而攫取到决策权,就像明朝的司礼监。朱异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和他的出身有一定关系,他们家在那些门阀眼里只能算作寒门,而且他的父辈都有不错的名声,其父有“志节”之名,其叔有“义烈”之名。

南梁

3、行政能力与权谋手腕

入仕之后,朱异的全能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书处理方面,他“口授手写,顷刻成文”;军国大事和朝仪国典等方面,他也是信手拈来、干净利落,“顷刻之间,诸事便了”。如此表现,哪个皇帝不喜欢?更何况他还摸索出了一套职场法则,积极领会梁武帝的想法,甭管对与错,只管执行,有需要的时候,及时送上一顿彩虹屁。

光这些还不足以让他独揽大权30余年,他还有足够的手腕,比如梁武帝有段时间喜欢上了才学不凡的太子侍读徐摛,他顿感危机来临,待琢磨出道道后,连忙跑去给梁武帝说徐摛一直想找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安享晚年,结果梁武帝当即安排徐摘到新安去了。瞧瞧他多高明,既没有诽谤,也没有诬陷,只是本着为徐摛好的初衷给梁武帝提了个建议。

朱异和晚年的梁武帝,好比和珅和晚年的乾隆

4、文化资本的粉饰作用

在南朝当官,得注重士林名声,这是自东汉传下来的老传统,有了九品中正制后,更是根深蒂固。名声大,起步就快,比如刘宋江淹因有才名而屡被征召。好名声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容错性,纵使出了点差错,别人也更容易包容,比如南梁吴均因素有才名,备受朝中大佬赏识,他都将梁武帝形容为篡位者,也只是被梁武帝免职,而且很快又复起。

朱异的文才在当时来说也是顶尖的,他曾在士林馆给博学之士定期讲解《礼记中庸义》,在东宫中讲晦涩难懂的《易》。最牛的是他在仪贤堂讲述《老子义》,吸引的听众多达上千人,覆盖了从士大夫到僧人等各阶层,当时的盛况直接给他封神。他所撰写的各种讲疏、仪注和文集至少上百篇,而且大多都是当时士林圈中的热门读物。

流传下来的朱异作品之一

二、祸国罪责:朱异与南梁的崩塌

1、文化光环下的道德溃败

如果说朱异溜须拍马是为了仕途,情有可原,那么他的腐败问题又该作何解释?他是一朝权在手,便把“贪”来行,“贪财冒贿”,这是史书对他的评价,无论是谁给他的“饷馈”,他都来者不拒,家里的财货堆得满满当当。他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四个字,穷奢极欲。

饮食方面,山珍海味不绝于口,就算是上朝的路上,马车里也得备上各式各样的精美食物,而且他还很吝啬,从不施粥赈民,家里多余的珍馐美食宁可放坏,每月扔掉十几车之多,他都不说分点给别人。玩乐方面,他在城外花巨资修建别院,时不时就呼朋唤友去游玩,有一次搞晚了,担心回不了城,他让自己的仪仗队一路吹吹打打,弄得守城将士硬是不敢关门。

这就是生活

2、聪明反被聪明误

职场之中学会拍马屁本身就是聪明人的做法,朱异拍了几十年的彩虹屁,没想到棋差一招,给南梁弄回来个侯景。故事从梁武帝做的一个梦说起,话说梁武帝有天梦见自己一统天下了,就把朱异叫过去解梦,朱异心里知道以南梁当时日益衰微的国力,压根就没有这个实力,可他为了拍马屁而拍马屁,违心地说这正是天下重归一统的征兆。

无巧不成书,没多久,侯景来降,梁武帝举棋不定,朝中大臣亦多有反对,一来,他们不想因此引起和东魏的纠纷,二来,他们认为侯景反复无常。偏偏朱异揣度圣意,认为梁武帝心里偏向于接纳侯景的,只是碍于朝中声音不一,不好决断,于是秉着迎合圣意的一贯作风,带头表示支持,结果还真给他猜对了,君臣二人一场一和地就给南梁弄来了个宇宙大将军。

侯景叛了东魏后,先投西魏,后转投南梁

3、侯景之乱的致命误判

南梁为了接应侯景,派贞阳侯萧渊明(梁武帝之侄)率5万大军北上,不料东魏反应迅速,梁军惨败,萧渊明被俘,仅侯景带着余下的800来人逃出生天。打了胜仗的东魏给南梁出了一道选择题,要么拿侯景的头颅换回萧渊明,要么就不要管萧渊明死活,两国继续PK。这道题对于朱异来说,应该是不难的,可他做错了。

既然接纳了,南梁断不可无信,那么这道题理应选后者。可朱异却两个都不选,他劝梁武帝速派人到东魏去议和,力争救回萧渊明,殊不知这个选项会让侯景生出“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的念头,为了给自己争取一线生机,侯景派人给朱异送去金银财宝,希望他不要主张议和,可朱异认为梁武帝爱惜子侄,必不能坐视萧渊明身陷东魏,遂“纳金而不通其启”,有点无耻。

侯景反梁

4、自食恶果

摆明了东魏是在用离间计,朱异却再一次因为迎合圣意而做出错误抉择,他或许认为侯景就剩那么点人马。能翻出多达风浪?可事实却啪啪打脸,就在南梁使臣还在东魏洽谈的过程中,侯景反了。在此之前,鄱阳王萧范(梁武帝之侄)多次上疏警示朝廷,侯景要反,可朱异却认为萧范是无事生非,直接把奏疏给截留了。

公元548年10月,将兵力扩充至8000人的侯景于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并当机立断,直奔建康(今江苏南京),名将羊侃力谏朝廷速派军驻守采石渡口,可朱异却认为叛军没有渡江的实力和想法,致使建康失陷,梁武帝被活活困死在台城,而朱异已在梁武帝之前忧惧而亡,有意思的是,侯景起兵时打的旗号竟然是诛朱异,清君侧。

侯景之乱带来的恶果

结语

侯景之乱不仅让南梁快速覆亡,还让南方经济大受破坏,彻底形成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南梁简文帝简直恨透了朱异,“问豺狼其何者?访虺蜴之为谁?”,他甚至将朱异比作豺狼。可这对朱异还能起到什么实质性影响呢?他死的时候可依然十分尊荣,梁武帝追赠他“尚书右仆射”之职。

这里面除了梁武帝和朱异的君臣感情外,还存在其它因素,比如皇权体制下的评价体系失衡,奸臣可用“才学”粉饰恶行,以“忠君”绑架道德。其个案提醒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穿透“生前身后名”的表象,深入制度与人性的纠葛。南梁的崩塌,不仅是朱异之祸,更是整个南梁的悲剧。正如后世所言:“岂唯朱异之奸,亦由武帝之蔽。”

参考文献:

《梁书》

《资治通鉴》

《细说东晋南北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