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无关人品,何必故自讳言哉?这个“通天老狐”活得真通透

书兰聊历史 2025-04-18 05:36:34

前言:自宋朝始,理学大兴,而理学的核心思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其初衷是为了约束统治者的欲望,然而统治者却将这种思想广泛推广,旨在给利社会人伦建立一道看不见的精神枷锁,而士人阶层大多为了顺应统治者的需求,不断用礼教道德来维护自身虚伪的光环。

然而在这种氛围下,浙江钱塘(今杭州)却出现了一个成功突破枷锁的人,他能够光明正大地说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好色不关人品,何必故自讳言哉?”而且除了好色,他还好吃,活得十分通透,关键是他还活了80余岁,妥妥的人生赢家。他是谁?他为何能有这样的胆气和觉悟?

钱塘所在位置

一、科举路上的狂飙突进

1、师爷之家

提起绍兴师爷,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群体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盛况,受此影响,邻近绍兴的钱塘同样盛产师爷,鄂G君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便是出身于一个钱塘袁姓师爷之家,其祖父袁錡、父袁滨和叔父袁鸿从事的职业都是师爷。说到这里,此人之名也就呼之欲出了,大家没猜错,正是袁枚。

由于师爷这份工作四处漂泊,老袁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主要依靠家里的女性长辈,比如其母袁章氏、祖母袁柴氏和姑母沈袁氏(丈夫逝后,回娘家守寡),母亲是大家闺秀(杭州名士章师禄之女),性格温婉,从来都是只动嘴而不动手,“自幼至长,从无笞督”。祖母对他的宠爱足可媲美贾母宠贾宝玉,姑母待他如亲子。

袁枚画像

2、才华横溢

得益于浙江文教的兴盛,女性识文断字也是常有的,老袁的文化教育并未落下。可他父亲却担心“慈母多败儿”,掏家底给他聘请了私塾先生,他叔父为此“十年屡寄课书资”。瞧瞧,这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啊,一大家子都对他这么好。庆幸的是,他不仅没有迷失自我,相反还很发奋向上。

雍正五年,他以12岁的年纪与他的私塾先生一道考中秀才,一家人都欢天喜地自是不必多说。由于受经济所困,20岁那年,他到广西投奔叔父,被引荐给广西巡抚,一番考较下来,他被推荐参加乾隆朝的首届博学鸿词科,不料因年纪最小而被刷了。没办法,他只得一边给人教书,一边继续攻读八股,2年后,他成功中举,翌年又中进士,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清朝科举制度

二、仕途上的心灰意冷

1、起点很高

从老袁的年纪来看,他的仕途大有可为,要知道24岁的进士在清朝可并不多见,学霸张廷玉中进士之时都29岁了,刘墉更是33岁才有了进士身份。更牛的是,他明明只考了二甲第五名,却被选录为翰林院庶吉士。所谓庶吉士,即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

当然也不是说成了庶吉士就稳当了,等到3年后散馆时会有一场大考,像老袁这种二甲进士,如果能考个优等,便可正式出任翰林院编修,次等的话就只能任六部主事、御史或者地方知县。没曾想一帆风顺的老袁到这里会出岔子,他因不擅满文而考了个下等,只得去当地方官了(有大臣荐他当御史,他不愿意)。

翰林的清贵之处可见一斑

2、落差很大

老袁之所以选择到地方上任职,未尝没有做一番事业的想法,毕竟他当时才27岁。从溧水到沭阳和江宁,他先后换了好些个地方任职,业绩也算卓异,比如他任溧水知县期间,其父担心他放飞自我,专门跑到乡下去微服私访,结果问到的百姓对知县大人交口称赞,据说他离任之时,当地百姓送了“万民衣”给他。

干得好,是不是就意味着升职呢?的确有上司荐他升知州,可惜吏部未批准,但他的年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升职是迟早的事。偏偏他此时生出了辞官的念头,一来,他很厌烦官场上的各种规矩,让他很压抑;二来,乾隆十六年接连爆发了3场文字yu大案,王肇基案、陈俊臣案、金汝政案案,他觉得仕途上的风险太大了,吃力不讨好。

万民衣

三、随园时代的精神突围

1、多种经营

乾隆十四年,年仅30来岁的老袁迈出了人生中的关键一步—辞官。他用自己多年攒下的继续(300两白银)买下了头年发现的一座梦中庄园,即隋园,并将其名改为随园。这座庄园曾在康熙年间两度易手,先是曹寅家族所得,后换成隋赫德家族,园子本身确实不错,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到老袁手里时已是一副破败像,要不然也不会只值300两。

园子是买下来了,修园的钱从哪儿来呢?这个时候老袁的经济头脑就开始爆发了,他先是和扬州盐商合伙做盐业,后把园子对外开放,以随园美食和不断完善的园林美景来投身旅游观光业和餐饮业,这还不算完,他充分挖掘随园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和文才,进军文化领域,他的随园系列书籍在当地十分畅销,赚得盆满钵满。

随园角景

2、享乐主义

有了钱,老袁接下来就是考虑花钱的事情了,除了不断追加园林修缮投资和正常的养家糊口外,他的钱主要就花在个人享受上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好味、好色、好花竹、好泉石、好圭璋(玉器)、好字画、好书......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他的好色论。

旁人问他“色可好乎?”他直截了当地回答“好”,并展开说了一番长篇大论,比如“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柳下惠但曰不乱也,非曰不好也。男女相悦,大欲所存”,“好色不关人品,何必故自讳言哉?”。他也是言出必行,后宅中除了正室之外,至少还有6名侧室。

随园诗话

四、文化昆仑的多元创造

1、文学美食

老袁从34岁到69岁这段时间主要是窝在江宁,后来其母逝世,他再无牵挂,开始了各种“浪”,仿佛化身清代“徐霞客”,玩得那叫一个自在潇洒,有才有阅历,其文学创作如滔滔江水一般倾泻而出。各种题材的诗词加起来都是按千计数,像散文、骈文也是信手拈来,被誉为“骈文八大家”之一。

儒家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却写了一本志怪小说,即《《新齐谐》,书中收录的很多鬼怪故事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提供了参考。更牛的是,他把美食拔高到一种文化境界,彻底背弃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他所编撰的《随园食单》是饮食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随园食单中的蒋侍郎豆腐

2、思想启蒙

在对待女性方面,他突破了礼教束缚,将“女子无才便是德”踩在脚下,招收了大量女弟子,教导她们文学创作,培养了像席佩兰和金纤纤这种知名女诗人,尽管过程中遭到了很多卫道士的抨击,但他始终坚定自我认知,可见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的种种思想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

他所建构的“性灵说”对文人的积极影响颇为显著,里面大致包含了真情论、个性论、灵感论和创新论,核心就是文人写诗要从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情出发,不要拘泥于形式,该种观点与“格调说”和“肌理说”在当时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据说各地文人受此启发而涌向随园的人数日以百计。

清代女诗人席佩兰

结语

“毗陵七子”之一的洪亮吉说他是“通天老狐,醉辄露尾”,被誉为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称他“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可见他的自然与率真,实属通透之人。

粘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袁枚的一生是个体生母突破时代桎梏的典范,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劈开了乾隆时期所谓盛世的虚假繁荣,并以随园为舟,承载了诸多有心之人的精神突围。正如他曾所写下的,“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这种对艺术和自由的执着追求,穿越数百年时空,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

参考文献:

《随园诗话》

《小仓山房尺牍》

《袁枚年谱新编》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