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安羌,孙立人虚张声势的战法起到了作用,日军记载:
“20日早,有战车掩护的新到的敌军约1000人(重庆军新编第38师)来援”。
天亮后,中国军队步步紧逼,并有迫击炮弹不断袭击日军。
20日上午,第113团与日军在仁安羌油田以南约十公里一带地区,成对战状态。10时许,有日军约400人,向第113团左翼包围。结果被中国军队步炮兵协同阻止未能得逞。
随后,中国军队在英国皇家坦克团C中队的支援下,攻入仁安羌城。接近正午时分,日军第214联队以军旗带头向油田南部撤退。
随后,第112团第1营3连派李纯明排长乘英军坦克搜索敌方,探无敌情,部队遂于当天下午撤退,第113团退守油田区高地。

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当天下午,日军开始调整部署,改由第213联队负责进攻仁安羌,并对501高地进行侦查。
入夜,第113团团长刘放吾报称,敌以多数汽车输送部队大量增援中,而第112团此时亦已到达拼墙河北岸。
师长孙立人据报后认为,该团到达后具有必胜之把握,遂详细计划以该团为主力,决心于明日拂晓施行果敢之攻击,向日军右翼包围断其后路期压迫敌于依洛瓦底江东岸一带而歼灭之。
各部受命后,正严密准备中,忽于21日零时得英军通报中国第五军电称,原有之计划将变更,新38师即退至桂却—乔克巴唐地区候命。
于是,孙立人在4月21日零时30分于师战斗指挥所下令:
一、当面敌人与我第113团对峙中。
二、本师奉命即向乔克拍当方向转进,第一目标为贵西。
三、英炮兵队及直属部队师司令部暨第112团(欠一营)(同行军序列)于明(21)日晨2时开始撤退。
四、第113团于明(21)晨3时开始撤退。
五、第112团派兵一营为掩护队,占领拼墙河北岸阵地掩护第113团全部渡河后于明(21)晨4时开始撤退。
六、英战车队在原阵地待掩护队撤退后,于明(21)晨4时30分开始撤退。随掩护队后尾跟进。
七、师辎重车辆及师卫生队于明(21)晨1时30分开始撤退。
八、余现在指挥所撒退时在第112团后尾。
当夜,第113团一、二两营平安无战事,而张琦牺牲后由鲁廷甲营长率领的三营在右翼高地掩护侧翼位置较为突出,与主力隔有一道宽深均约五十公尺的地隙,形成与主力断绝之孤立的高地上。
21日凌晨,日军第213联队发动夜袭,12时开始向三营发动猛攻,该营根据师长孙立人的命令撤退,至晨5时全团如期通过平墙河。
日军因中国军队忽然后撒秩序井然莫明动向,故亦未敢追。

战斗结束后撤离仁安羌的中国军队和英国坦克 图片来自网络
至此,四天五夜的仁安羌之战彻底结束。在军事上,这是一个奇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域御敌首次取得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
中国军队是以少胜多,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指挥官卓越的将才、优秀的判断能力、超人的战术眼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
同时,这一仗还不只是表现出中国军队作战的英勇惊人,而且显示出中国文化传统的优越性。
孙立人将军回答史林姆将军的“中国军队战至最后一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一句话语,就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已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以及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对道义的高深教养。
后来新38师转进到英法尔时,又和英军第1 师碰在一起,彼此虽语言不通,但相互以目光表达情感,有些英军官兵见了我军,眼眶中竟都含有感激的晶莹泪水。
这种表情,不只是在羡慕新 38 师的战功,也不只是在感谢中国军队当日解救他们出险的恩德,而是他们被中国军队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了,对于这种诚挚的友情协助,他们当会终身感念不忘的。

由于仁安羌援救英军卓越的战功,后来,孙立人将军荣获英“帝国司令”勋章和美国的“丰功”勋章,中国授予他四等云麾勋章一枚。
第113团刘放吾获六等云麾勋章一枚,副师长、参谋长均记大功一次。4 月20 日也因此被定为“克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西线危机刚刚结束,东线的危机又使远征军的处境更加危险。东线是盟军的薄弱环节,担任防守的是战斗力较弱的第6军。
该军第49师位置在勐畔,第93师位置在萨尔温江东岸的泰缅边界一带,以防止日军从泰国边界攻击远征军后方。
在毛奇、罗依考至腊戍近千公里的公路线两旁,只有暂编第55师分布防守,形成一个虚弱的环节。
日军采取先攻西路的战术,迅速进攻普罗姆、仁安羌,调动远征军中路兵力前往营救,造成中路和东路的防线更加薄弱。
日军第56师团乘机进攻东线的罗依考和棠吉等地,命平井卯辅大佐率领先遣队 800 多人,乘坐 400多辆汽车、装甲第车与摩托车,沿同古至棠吉公路搜索前进。
担任东线防守任务的第6军暂第55师两个团,战斗力不太强。但是,该部利用东部的复杂山脉和险峻地势,构筑了阵地,埋设地雷,当敌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他们引爆地雷,埋伏在两面的阻击部队一齐猛烈开火,给敌人以很大杀伤。
有时,第55师还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敌人,虚虚实实,打打停停,迟滞、阻击日军前进的速度达月余。
日军摸清了我东线兵力部署后,立即增调大部队发动强攻。从 4月上旬后,形势逆转,对我军十分不利。
4月6日,日军步骑联合,组成强劲的攻击部队,向毛奇发动强攻,经过激战,夺取了军事重地毛奇,我军退守罗依考一线。
第6军军长甘丽初即令暂55师第3团和该军工兵营支援罗依考,该师师部也移驻罗依考,以加强抵抗。
随后,日军派出迂回部队从东北方密林间小路迂回出现在罗依考后方,切断了暂编55师的后路,使得我军阵脚大乱,士兵们纷纷放弃阵地,退入公路两旁的丛林,这样一来,东线门户大开,日军进占罗依考。
日军第56师团占领罗依考后,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由和榜以西攻击雷列姆,另二路向北挺进,直奔腊戍,以切断整个远征军的退路。
4月21日拂晓,第6军参谋长林森木率残部两营兵力在河邦附近构筑警戒阵地和主阵地,正面阻击北犯之敌。
军长甘丽初则亲率部队在雷列姆构筑防御工事,节节抗击,并等候第5军第200师的援军到来。
此时,英军已决定完全放弃缅甸,退守印度。早在一个星期以前,英国飞机在仰光海面上发现敌运输舰约 40艘,约装载陆军两个师团。
而在这之前,日本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庞大舰队驶入孟加拉湾。东南亚英军总司令魏菲尔向印度加尔各达发了紧急警报,认为日军下一步战略目标可能是夺取印度。
紧接着,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杜立德派出8 架轰炸机对日本运输舰进行了一次空袭。
所以,当中国远征军盼望天空中出现美国飞机配合作战时,史迪威却一架飞机也调不动。蒋介石对此气得直骂,因为美国罗斯福总统曾向他保证美第十航空队隶属他的战区,归史迪威指挥,但是,马歇尔却调第10航空队飞离中国战区去保卫印度。
4月20日下午,新38师第112团及第114团先后到达指定位置。孙立人师长计划在 21 日拂晓向南撤之日军再发动一次攻击,先从敌军右翼迂回,断其归路,将日军第33师团压迫在伊洛瓦底江东岸一带聚歼。
当天子夜,英缅军第1师斯利姆将军告知孙立人,史迪威将军通知他转告新38师由仁安羌转进至乔克巴当,继续掩护英军撤退。
正欲奋力杀敌的新38师得到此令,只得暂时收起雄心,执行掩护友军撤退的新任务,开始转进。
敌人眼见我军正在陆续增加,有积极准备攻击的模样,忽而间又向后退,弄得莫名其妙,不敢追击。
实际上,英国人在缅甸的做法包括退出仰光、退出普罗姆、退出仁安羌都是为彻底放弃缅甸,中间只作出一些象征性的抵抗。
英军司令亚力山大一语道破天机:
“我真希望乔(即史迪威)不要离开。没有他,我很难指挥得动中国军队。”
可惜的是,中国远征军不了解这一点,一再为被包围的英军而拼杀。史迪威被英国人愚弄了,而史迪威反过来又愚弄了中国远征军,强行将第200师调向乔克巴当,导致东线出现空档,这才使得日军抓住这一机会,占领棠吉、罗依考,并往北疾进,直取腊戍,截断远征军退往国境大门的通道,使中国远征军陷入绝境。
4月21日午后。西线到东线的公路上尘土飞扬。一百多辆卡车满载第200师官兵和军直属队一部,疲于奔命。
他们 20日晚赶到乔克巴当,第二天就由乔克巴当赶往棠吉,全程下来跑了500多公里,到乔克巴当时,官兵们还未来得及休整一下,吃上顿热饭。
戴安澜心里觉得,从同古撤退后,仗一直打得很别扭,可以说完全丧失了主动性,长兵短用,短兵长用,低兵高用,高兵低用,用兵要诀一概用不上,好像有一只无形的黑手,在背后牵动着,使我军东拉西扯,忙于应付,而且手忙脚乱,兵力分散,史迪威要指挥,罗长官要指挥,杜军长也要指挥,有时他自己也左右为难,不知听谁的好。
举棋不定,败仗之兆。将帅无力,累死三军。即使赶到棠吉,起码延误3天,第200师这支有名的攻坚部队,曾在昆仑关威名大振的部队,不说打仗,拖也被拖垮了。
他一边想,一边掏出干粮,干咽着……
随后,戴安澜带领第600团团长刘少峰、第599团团长柳树人和第598团指挥官郑庭笈等人,在城外观察敌人阵地火力点和棠吉地形后下达命令:
我师于明日拂晓开始攻击。以第599团、第600团为攻击部队,第598团为预备队。
刘少峰率部沿公路向棠吉城攻击前进。柳树人率部负责攻占棠吉城外右翼高地,包围棠吉城侧翼,切断棠吉至雷列姆公路,并在高地上用重机枪射击城里的敌人,掩护正面部队进行攻击。重炮兵、装甲车掩护第600团攻击。
4月24 日拂晓,全面攻击开始。
侧翼攻击高地的第599团以第一、第三两营为第一线攻击部队,第二营为预备队,向敌阵地发动猛攻。官兵们奋勇登山,一连串攻克几个山头,但是部队伤亡也较大。
该团占领高地后,立刻居高临下,向城里射击,一营于当天下午切断了雷列姆公路。
第600团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攻击城区,与敌发生激烈巷战,逐屋逐巷进行争夺。
第598团一营在装甲车掩护下,冲进城扫荡残敌。当晚,第200师占领了棠吉城。
此战,共毙敌800 余名,击毁 14吨重坦克3辆,战马数匹。
第200师英勇杀敌,一举夺回东线战略要地棠吉,并继续尾追北上之敌,使千钧一发的东线一度出现了转机。
但它却象疾风暴雨后的初霁,刚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又即刻为浓云遮蔽。
罗卓英对作战也非外行。当史迪威要求调令部队从中路赶往西线时,他是附合并赞成这个意见的。但事实证明史迪威指挥不当后,他立即与参谋团就东线情况交换了意见。
参谋团提出两条方案:
第一,立即停止第200师之运输,并改运棠吉。罗卓英当即同意了,并下令执行。
第二,即令新28师留一团守曼德勒,其主力即刘伯龙部由火车运回细胞,连同第66军将到达腊戍的军直属队等向南展开攻击,并与北上的新22师配合,南北夹击,将东窜之敌歼灭。
这个方案经罗卓英慎重考虑后,认为可行,并重新作了修改,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夹击日军,并向远征军各部下达命令:
三十一年四月廿四日,下午申时于瓢背。
一、戴安澜部不顾一切,攻占棠吉,进出河邦,占据有利地点,阻敌联络,相机歼敌追击。
二、甘军长尽速可能抽调吕、彭两部主力(即第6军第93、第49两师),由东南向西北索敌侧背追击。
三、刘伯龙师(即第66军新编第28师)率其主力,迅开细胞,会同腊戍南进部队,破路阻击,与戴、甘协力围歼该敌。
(刘师由腊戍经细胞至曼德勒,任务为防守该城,于4月5日从腊戍至曼德勒)
四、另令杜军长率军直属队及廖师一团,迅由黑河开回梅克提拉,指挥(仰曼)铁路正面军事。
此令杜副长官聿明、甘军长丽初、张军长轸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罗卓英
罗下命令后,于当晚11时,向蒋介石作了汇报。
当缅甸东线危局的各种汇报函电像雪片般纷至沓来时,蒋介石也在筹划其远征军下一步行动方案,此刻,他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紫铜墨盒盖,用笔舔了舔,将方案一条接一条写来,亲自进行布置。
训令中国战区盟军总部参谋长史迪威、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之电文如下:
畹町。电报局局长鉴:请将下电速用电话传腊戍林团长,并另抄一份送中缅运输分局,速派专车送腊戍林团长,密。腊戍。
林团长:极机密训令。顷下达史迪威参谋长、罗长官之训令如下:
一、国军今后在缅甸之作战指导,应以不离开缅境,而不与敌主力决战为原则;依此原则,以机动作战,极力阻止并迟滞敌之发展;尤以对棠吉、雷列姆北进之敌,须极力拒其继续前进。
二、新28师主力可速运腊戍与雷列姆方面。当先以保守腊戍为主,并尽可能求将该方面之敌击灭之。三、第5军在彬文那方面,应以逐次迟滞敌之前进为目的,施行持久抵抗。但亦不可过久胶着于一地战斗,致招过甚之损失。
四、为应将来状况之演进,第6军应准备以景(东)车(里)佛(海)方面,第5及第66两军主力,以密支那与八莫方面,为后方补给连(联)络线。
右四项除分令外,仰即知照为要。
蒋中正手启。
四月廿四日廿三时。
蒋介石的这份手令虽然强调了保卫腊戍的重要性,表示保卫腊戍为其一个主要目标,但它也表明,将来或下一步的主要重点,又放在经营八莫、密支那后方上面。
罗卓英在25日凌晨接到了蒋介石的手令,立即赶往皎克西,找史迪威研究下一步方案如何与蒋介石的指示相吻合。
史迪威、罗卓英二人研究的结果,除留第200师向棠吉以东雷列姆攻击,以执行蒋介石阻敌继续北进腊成的指示外,第5军战车团、山炮团、新编第22师、第96师均向曼德勒集结,即执行蒋介石“第五军在彬文那方面,应以逐次迟滞敌之前进为目的,施行持久抵抗。但亦不可胶着于一地战斗,致招过甚之损失”的指示,并着手向密支那、八莫方向实行总退却方针,坚持主力集结于中路,就为保卫曼德勒至密支那铁路,掩护部队撤退创造条件。
而此时坚守中路的第5军第96师,在敌正面第55师团和第18师团主力及重炮、战车,空军立体联合进攻下,利用既设的纵深阵地,逐次抵抗,已坚持了 7天之久。
从彬文那以北至梅克提拉之间,地形多开阔平坦,很少有要隘可以利用。但从远征军长官部决定放弃彬文那会战时,该师即坚决执行了“以第九十六师在彬文那坚持抵抗当面之敌”的命令,他们蒙受巨大牺牲,伤亡惨重,团长凌则民阵亡,但士气高昂,始终未被优势之敌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