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都说薛宝钗“小家子气”,看懂作者没明写的薛家近况就知道了

书咚咚 2025-04-28 19:42:37

为啥都说薛宝钗“小家子气”,看懂作者没明写的薛家近况就知道了

《红楼梦》的最开始,曹雪芹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名字就交代了此书的套路逻辑:真事已经隐去,只有假语存于世间。

这个公式放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同样适用。

根据原著描写,林黛玉身上有很多明显的缺点,比如刻薄、爱哭、小气等等;相比之下,薛宝钗方面更着重突出优点,比如聪慧识大体等等。

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或许跟这个完全相反。

从《红楼梦》面世来,林薛之争不断,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过看市场倾向,起初大多数人是更喜欢薛宝钗的,认为跟这样的人相处没压力。

但是随着《红楼梦》的研读者越来越多,一直被称赞“端庄大方”的薛宝钗反而口碑开始下降,更是出现了一些批判她“小家子气”的说法。

比如螃蟹宴一回,虽然明面上是史湘云请客,但背后真正的东道主是薛宝钗,她的一系列行为和安排就被吐槽“礼数不全”。

还有她院中的下人里赌博者众多:贴身丫鬟莺儿曾当着她的面跟贾环赌钱;派去给林黛玉送燕窝的婆子(这里是瞒着贾府的人偷送的,婆子应该是亲近的人)经常晚上赌博喝酒,这一点借着林黛玉的嘴说出来了。

抄检大观园那一回,王熙凤到底也没查出绣春囊的主人是谁,正是恰好司棋的情事被曝光了,她正好背锅,但这也不能说明她就是绣春囊的主人。

因为这天只有薛宝钗的衡芜院没有查,所以也有观众猜测事情的起源就在衡芜院。

放在明面上的事都这么多,更别提其他事情了。

比如那次因为玫瑰露的事闹了起来,最后宝玉出面顶锅才算了事,薛宝钗说了这样一句话:如今这件事是闹出来了,眼下还有好几件事,一旦被查出来还不知道怎么呢?

可见当时贾府的管理是有隐患的,只不过此时被她压了下来,这里大家就很疑惑:为啥是压下来,不是解决掉呢?

无外乎两种原因:一个是解决不了,一个是薛宝钗习惯这样管理。

要知道古代大家族小姐从小是要学会管家的,明明大家口中“大家闺秀典范”的薛宝钗,怎么到了这种大事上就不行了呢!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落差,许多读者才有了她表面上看起来端庄大方,实则“小家子气、上不了台面”的印象。

但其实仔细看《红楼梦》,那些未写明的内容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薛宝钗的“小家子气”这一评价,需要结合薛家未明写的衰落背景来深入理解。

这种观感并非源于宝钗个人品性低劣,而是作者通过隐晦笔法暗示了家族困境对她性格和行为的塑造。

薛家的隐性衰落

经济支柱崩塌,体面不再

薛家原为皇商,但至宝钗一代已显颓势。

薛父早逝,薛蟠无能,家族产业被下人侵吞,实际已处于“内囊尽失”的境地。

比如第4回脂批点出“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

宝钗虽表面维持体面,却需精打细算,这种务实作风在贾府奢靡氛围(贵族阶层)中显得“寒酸”。

还拿螃蟹宴那一回举例子,贾府的主人吃螃蟹都需要下人弄好,这样吃起来显的体面,而薛宝钗准备的地方太小,丫鬟进不来,最后只能王熙凤和李纨在旁边伺候,弄得很脏,失了体面;

薛姨妈的一个动作也能显示其“务实”的习惯,比如其他人贾母、王夫人等人都是别人弄好才吃,不会自己动手,她却说自己动手吃的香甜。

政治资本的流失

薛家祖上“紫薇舍人”仅是虚衔,无实权根基。薛蟠命案后,薛家为自保依附贾、王两家,彻底沦为寄生阶层。

宝钗的谨慎圆融,比如金钏跳井后劝王夫人,就是家族失势后的生存策略。

宝钗的“退守者”心态

物质层面的自我约束

宝钗居所“雪洞一般”,服饰“一色半新不旧”,与黛玉的“孤高自许”形成对比。这种克制并非天性淡泊,而是家族财力不允许她如贾府小姐般挥霍。

她的“停机德”也暗含对家族复兴的焦虑。

还有她唯一一次发怒,是贾宝玉说她像杨贵妃,她也是因为对方及其结族的荣辱联想到自己和薛家,瞬间绷不住了!大家注意,再克制自己,她也是个小姑娘而已。

同时也有人形容她钝感力强,聪慧如她不可能不知道对方的想法和动机,但有时候无力解决,只能装作充耳不闻,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一种自保的习惯。

人际关系的功利性

宝钗广泛结交赵姨娘、袭人等边缘人物,都是在贾府编织关系网。她对黛玉的关怀虽不乏真情,但也有拉拢“老祖宗心头肉”的考量。

这种处处经营的姿态,易被误解为“市侩”。

作者笔法的深意

“冷香丸”的隐喻

宝钗需服“冷香丸”压制“热毒”,象征她以礼教规训隐藏真实欲望。这种自我压抑的生存哲学,恰是薛家衰败背景下形成的畸形人格。

与黛玉的镜像对照

黛玉的“真性情”建立在贾母宠爱与书香门第的清高底色上,而宝钗的“周全”则源于家族没落后的危机感。作者通过这对“双女主”,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读者的视角局限

部分读者很容易走入极端视角,可能会将宝钗当作“工于心计”的负面典型,其实并未察觉作者对薛家衰落的暗写。

结合原著细节(如薛蟠经商失败、夏金桂带来的经济纠纷)方能理解:宝钗的“小家子气”,本质是封建社会中家族女性在资源匮乏下的生存智慧。

她的算计与隐忍,既是对家族命运的无力挽救,也是对男权社会压迫的消极反抗。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正是《红楼梦》超越才子佳人套路,直指时代病灶的伟大之处。

所以,薛宝钗的社会形象从“端庄大方”变成了“小家子气”,或许正是因为很多人读懂了她的悲剧性。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0 阅读:15

书咚咚

简介:好玩的好看的好笑的......好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