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与三春,为何不能成为好姐妹?三个角度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

家有庭院木樨香 2025-04-28 10:19:38

黛玉与三春,为何不能成为好姐妹?三个角度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告诉我们,知己难求。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这种被抛状态决定了人的根本孤独。人类的孤独,是永恒的。黛玉和三春,也不例外。当你对一个人或者事没有期待和执念的时候,反而更能看清世界的真相。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告诉我们,对世俗名利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源。黛玉与三春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永恒的孤独困境。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正是对这种被抛状态的深刻体验。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玉参禅时写了一段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看后,续写了最后一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黛玉和三春为什么不能成为最好的姐妹呢?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身份和心理的双重隔阂,导致黛玉无法融入三姐妹的小圈子

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夫妻无子,爱女如珍。从小被视若珍宝的黛玉,在母亲去世后被父亲送到荣国府,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

黛玉初见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她们三人的钗环裙袄,皆是一样的妆饰。三春者,贾氏之春也。三春身为贾府血脉,从小被养在贾母身边,备受关爱。书中多次提到,王夫人和凤姐也对她们姐妹三人照顾有加。

三春一体,黛自外矣。三春的亲密关系早已建立,黛玉始终是贾府的"外人",无法真正融入三春的姐妹圈。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聪明敏感的她,能察三春之密,亦自伤其孤。

周瑞家的送宫花,迎春在和探春下棋。探春建立海棠诗社,也是由迎春由迎春来限韵。以白海棠为题,首句门韵,依次是盆、魂、痕、昏韵,写一首七律。

众多海棠诗,出类拔萃者唯有宝黛二人。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备受称赞。宝黛二人的海棠诗,各有千秋。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从三首海棠诗看宝黛钗三人行,宝玉是天平,两边轻重用心掂量》,文中详细解读了宝黛钗的关系。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下,便于更好地理解《红楼梦》。

对于探春和迎春同框的画面,黛玉孤独的描写,书中随处可见。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刚刚搬进大观园的众姐妹,相约一起送别花神。大家要摆设各种礼物,祭祀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便是夏天。

姐妹们一向重视这个节日,因为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大家有的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每一棵树,每一枝花,都系上彩线、绣带,被打扮得花枝招展。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环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你看,三姐妹和宝钗在一起,连李纨、凤姐、巧姐、香菱甚至丫鬟们都来了,却唯独不见黛玉。

黛玉为什么没来呢?带着疑问,我又读了一遍原文。事情的起因,宝钗夜访怡红院,影响了丫鬟们休息,晴雯抱怨,有事没事地晚上也来,不让人睡觉。

恰巧此时,黛玉来访,正生闷气的晴雯拒绝开门。墙外的黛玉听到宝钗和宝玉说说笑笑,很受伤。因此,第二天她也不去送花神,一个人葬花去了。独自葬花的黛玉,写下了有名的《葬花词》。

书中多处描写黛玉和探春、迎春之间的打趣,大家看起来相处融洽。《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给宝玉写了个帖子,提议建诗社。黛玉道:“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迎春笑道:“你不敢谁还敢呢。”

诗社成立,黛玉提议,既然起了诗社,大家便是诗翁,把姐妹叔嫂的称呼去了才好。探春给自己取名蕉下,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她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探春给黛玉取名潇湘妃子,因为她平时爱哭。黛玉与三春,相处融洽,偶尔开玩笑,打趣彼此。但她们之间,如隔墙花影,看不见的隔膜,始终横亘在她们之间。别人眼里的黛玉,孤高自傲,目无下尘。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先送给三春每人两支,然后送给凤姐四支,最后才将剩余的两支送给黛玉。面对周瑞家的怠慢,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黛玉真性,三春岂能及?倘若三春面对同样情境,必会礼节性地接受。黛玉的“真”与三春的"礼",形成鲜明的对比。

黛玉与三春身份、心理的双重隔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们之间难以建立最深切的姐妹情谊。

黛玉与三春的疏离,反证了知己难求,也注定了她们始终无法深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得宝玉足矣,何必更求三春?

宝玉从我证、心证的执着,到是无有证的否定,再到无可云证的超越,从"有所求"到"无所得"的精神超越,是曹雪芹借禅宗语言,暗示宝玉的结局-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这一的否定性思维,类似庄子的"坐忘"、王弼的"得意忘言"。由"立足境"的有所依凭到"无立足境"的彻底空性,最终绝对清净。正如《金刚经》所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宝钗来探伤,说了一大堆规劝的话,黛玉哭肿了双眼,并未规劝半句。三春问伤,礼也;黛玉无言,情也。宝玉遣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聊解相思情。黛玉领悟宝玉深意,在帕上题诗三首。

黛玉与三春,寄托情感的方式,各有不同。三春是"礼"的代表,黛玉为"情"的化身。探春积极入世,她疏远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向王夫人靠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符合封建标准的"才女"。连凤姐都对她赞不绝口,感慨她没生在太太肚子里,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得了去。

第三十七回结诗社,探春主张"起个社名,定个规章",黛玉却随口吟诗,不拘形式。探春的现实与黛玉的浪漫形成了鲜明对比。迎春逆来顺受,惜春冷眼旁观,探春知礼而近利,黛玉重情而远俗。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实葬自己。三春看花,只作寻常。

种种差异的存在,使得黛玉和三春无法深交。黛玉重情,渴望真实情感的交流,珍视宝玉这个知己。黛玉情情,只情一人。黛玉的眼里、心里全是宝玉,寄人篱下她,几乎把全部情感倾注在宝玉身上。

贾府之中,亲疏远近,各有分定。第七十一回,贾母八旬大庆,三春忙于应酬,黛玉独坐垂泪。三春命运相连,黛玉命运独行,造化弄人也。三春为贾府之镜,黛玉为宝玉之影。三春映照贾府兴衰,而黛玉则是宝玉精神世界的投射。

三春为"世俗之春",而黛玉则是"天外仙姝"的化身。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三春之作,应制而已;黛玉之作,发自性灵。

大观园中,人人亲近而实疏,疏远而实亲。黛玉与三春,正是亲近中的疏离。而第四十五回里,黛玉与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互相引为知己。黛钗之交,所以珍贵,正因黛玉与三春,从未如此。金兰契自此始,三春与黛玉却终不能有此一契。

宝玉理解黛玉的孤独,因为他们都是觉醒的个体。第三十二回中,宝玉对黛玉说"你放心",让他们之间第一次有了超越世俗的深刻共鸣。

这种共鸣,在三春与黛玉之间从未出现。

从哲学角度看,黛玉与三春价值观的不同,注定她们很难成为真正的好友

禅宗大师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真正的觉悟,不是逃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保持觉知。黛玉和探春分别代表封建社会中两种生存策略:探春是体制内的改良者,黛玉是体制外的叛逆者。

黛玉和三春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探春、迎春完全投入世俗生活,探春积极应对,惜春逆来顺受、被动接受,惜春彻底逃离,而黛玉则始终处于痛苦的清醒之中。

哲学中“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家伦理与道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汉末魏晋时期,嵇康、阮籍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应回归自然本性,批判名教压抑人的真性情。

庄子思想中的“绝圣弃智”,也被用来反对名教的束缚,认为礼法是对自然的破坏。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认为合理的礼法应顺应自然之道,如同“无为而治”的延伸。郭象则主张“名教即自然”,“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他认为社会等级和伦理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顺应名教即是顺应自然。

名教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认为儒家礼法制度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体系,包括君臣父子、仁义礼智等纲常名分,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教化,比如《论语》中的“正名”思想。

自然源于道家,主张“无为”、“法自然”,是万物本然状态、自发运行的规律,比如《道德经》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典型,最接近道家理想的人物,非黛玉莫属。她在《葬花吟》里说,“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无言的反抗,字字泣血。

黛玉对于生命本真的追求和向往,更体现在听《牡丹亭》一节。第二十三回中,黛玉走到梨香院的墙角,听到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那十二个女孩子正在演习戏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她止步侧耳细听,又听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文上也有好文章。

黛玉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又想起古诗词里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样伤春感怀的诗句,再想起《西厢记》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诗句,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三春若见,必惊为淫词,黛却独会其妙。如果说三春是"名教"的接受者与实践者,三春的行为,是闺阁常态,黛玉则是反封建的异数。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的理家才能是对家族礼法的维护。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迎春的奶娘不但赌博做头家,还把她的攒珠丝金凤私自拿去典了银子。迎春的懦弱逃避,正是她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名教规范的无奈认同。

迎春不处置典当类金的婆子,反而说,问我?我也没有 法子。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黛玉感叹,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黛玉不禁疑问,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探春质问: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她的这番议论,为家族利益考虑,而非个体自由。

贾珍赏赐入画哥哥的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入画的哥哥让她保管,结果,这些东西在入画的箱子里搜了出来。本来凤姐想要入画吸取教训,饶她这次。惜春却说:“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

惜春严格遵循清规戒律,这从她对入画的态度便能看出来。惜春驱逐入画,体现了她的“冷”。惜春的冷漠,并非天性,而是对名教“亲亲之道”的消极反抗。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名教要求惜春承担家族责任,而惜春的自然本性却驱使她追求超脱。

惜春在《文章造化》一诗中说,山水横拖千里外,超越世俗之意跃然纸上。她也曾追求自然本真,她爱绘画,尤其擅长“写意”,这些都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摆在惜春面前的,贾珍乱伦、尤氏懦弱,当家族的道德崩塌,惜春选择了“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曹雪芹借惜春告诉我们,当名教异化为枷锁,个体只能通过回归自然实现自我救赎。惜春的“冷”是对热络世俗的否定,也是对本真存在的肯定。惜春对名教社会的绝望,使得她主动靠近本心。她的被迫的逃离,恰是《红楼梦》“因空见色,由色生情”哲学的现实映照。名教与自然,终究在“白茫茫大地”中达成虚无的和解。

剃发为尼的惜春,不仅是逃避,更是回归自然状态,剥离名教,如同“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恰好契合庄子“返璞归真”的思想。她的出家,实则是以“自然”方式完成名教中“贞静”的终极形式。李纨守节被称赞,惜春出家实为另一种“守节”。

探春知礼而近利,代理家政时,严格按规矩行事。即使面对自己生母赵姨娘的诉求,仍坚守原则,毫不姑息。她发起海棠诗社,彰显领导才能;抄检大观园,她勇敢维护自己,连凤姐都佩服。探春将儒家的"经世致用"与生存智慧完美融合。

黛玉眼里的"自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自律,而非毫无节制的放纵。第三十四回中,黛玉收到宝玉旧手帕后,"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这一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她保持内心真实与社会规范平衡的体现。宝黛之间,发乎情,止乎礼。

黛玉的重情而远俗,追求真挚情感。无论是曹雪芹笔下的葬花泣红,还是高鹗续书中的焚稿断痴情,黛玉的情感模式,无不带有道家"任自然"的哲学底色。黛玉的远俗,体现在她从不劝宝玉走科举之路。

五十五回中,探春理家表现出的精明强干,正是她努力向上,确定自我价值的体现。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身为小姐的迎春,被婆子拿捏而不反抗,选择逃避。她通过压抑自我适应环境。勘破三春景不长的惜春,是对生活的消极逃避,并非真正的超脱,更不是真正觉醒。

只有黛玉是一个彻底觉醒的个体。她在葬花词里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于生命的短暂,黛玉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她敏感细腻,独自承受各种压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自己处境的真实写照。对于自己的未来,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探春积极进取,努力在既定秩序中获得认可;迎春逆来顺受,被动接受命运安排;惜春冷眼旁观,最终选择遁入空门。黛玉和三春,在《红楼梦》里演绎了自然与名教的差异。她们在"自然"与"名教"之间的不同选择,使她们在价值观上处于对立的两极,难以建立真正的友谊。

第五回《红楼梦曲》提到,三春者,贾府之春也,其命运系于家运;黛玉者,天外之春也,其命运系于天意。第七十回放风筝一节,三春风筝皆连线而飞,独黛玉风筝断线而去,暗示了她们终将走向不同的生命终点。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为中山狼孙绍祖所害而早逝,探春远嫁,惜春为尼,黛玉泪尽夭亡。黛玉与三春的人生轨迹,始终无法真正重合。

《诗经黍离》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黛玉与三春,她们之间有怜惜、关爱、温馨,却从不是真正交心的好姐妹。

1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5-04-28 15:15

    可惜啊,说的很多,却都是门上的游龙彩凤、流水花香。还是没入门!其实,探春和黛玉是知己,黛玉死时,唯有探春和李纨在身边,探春平时屡屡也很护着黛玉。迎春惜春妙玉是常伴,一起下棋和探讨佛经。他们都是和周瑞家连起来的,因为三春都是王夫人周瑞家养大的,周瑞家和迎春最好,不太喜欢探春的,妙玉就是周瑞家推荐的。要弄懂其中的缘由和各场合的表现说话,以及个人的性格和文化底蕴,必须弄懂原型。周瑞家代表周礼,指明朝礼部,是八大管家之一(即明朝八个重要部门),明朝首重礼,排第二管家,上有赖家指藏佛教,第一。迎春是朱允文,最重礼,主弱卜强。探春是朱棣,不太重礼,重藏佛,管家本领来自赖家,性果敢开放,惜春是朱由崧,佛王,弘光,特征是琥珀,即松油红光里的傀儡虫子,使命是重建明朝,即画大观园。黛玉晴雯原型是东林党,崇尚西学科学的墨家(文人和工匠的结合),清高刻薄,党争挑战所有各派和皇权,故有西厢违禁,西厢即西方,会真即求真,有颦儿西施,东施效颦,东施即东方人也,有孤竹潇湘,有黛……,看懂原型,个人秉性自然清楚,谁友谁敌一目了然

家有庭院木樨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