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年轻人生孩子,国家可谓是操碎了心。
前段时间,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一则“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可获现金奖励”的消息引发关注。

根据上犹县近日印发的《上犹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生育二孩、三孩且子女已落户的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7000元、13000元生育奖励金。此外,还有免费体检、产假延长、购房补贴、就业保障等多种隐性福利。
近年来,全国多地纷纷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真金白银”的奖励不在少数。但面对持续低迷的生育率,这些政策似乎收效甚微。
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生娃发钱”能否成为拯救生育率的“救命稻草”?

公开资料显示,上犹县是典型的人口小县,2024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9.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2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5‰;死亡人口0.2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上犹县的人口形势并不乐观。
此次上犹县出台的生育奖励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7000元、13000元的生育奖励金,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并非小数目。
事实上,为了鼓励生育,全国各地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出台各种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

说到重金奖励生娃的例子,就不得不提无锡前首富蒋锡培。
2024年11月,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为鼓励生育,集团内部发布通知,对202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员工三孩,除当地政府的生育补贴外,公司再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生三胎奖励21万,第四胎奖励23万,第五胎奖励28万。
不少网友直呼:“蒋老板就是阔气。”
事实上,像蒋锡培这样“阔气”的老总并不在少数。
此前,上市公司大北农宣布:第一胎奖励3万元,第二胎再奖6万,第三胎再奖9万。

也就是说等于生三个孩子,奖励现金3+6+9,总共奖励18万元。并且,第三胎的产假,直接给予一整年,也就是12个月的产假时间。这可不是那种两三个人的小企业,而是员工总数超过20000人的超大型企业。
大北农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国平,亲自出面,证实了公司确有此公告。
给出的理由是——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生育,并为愿意生孩子的家庭,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走向共同富裕。

而打响“生娃发钱”第一枪的,是甘肃省临泽县。2021年,临泽县出台政策,对在该县公立医疗机构生育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家庭,二孩每年发放5000元育儿补贴,三孩每年发放100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三岁。
此后,全国各地纷纷跟进,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小城,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都加入了“催生大军”。
2023年,杭州出台政策,二孩家庭一次性补贴5000元,三孩家庭一次性补贴20000元;同年,深圳提出,对生育二孩的家庭发放补贴5000元,生育三孩的家庭发放补贴10000元。

进入2024年,各地的生育补贴政策更是密集出台。湖北安陆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10000元生育补贴;河南漯河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每月分别发放300元、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然而,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似乎并没有换来生育率的明显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较上一年增加52万人,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0.99‰,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面对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各地政府可谓是“操碎了心”,出台的政策不可谓不多,投入的资金不可谓不少,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是“不想生、不敢生”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经济压力是制约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如今,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从怀孕产检、分娩生产,到孩子的奶粉、尿不湿、早教、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再到大学、出国留学,一路算下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有网友调侃:“生得起,养不起,生了孩子,生活质量直线下降,不敢生。”在高房价、高物价的压力下,许多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别说养育孩子了。

其次,社会观念的转变也使得生育不再是年轻人的必选项。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品质,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生育孩子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束缚,这与他们的生活理念背道而驰。
再者,女性在职业发展与生育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生育往往会成为女性职业发展的“绊脚石”。怀孕、产假、哺乳等,都会影响女性的工作进度和职业晋升。许多女性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发展,不得不推迟生育或者放弃生育。
此外,育儿配套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也让年轻夫妇对生育望而却步。
事实上,“生娃发钱”能否奏效,隔壁的日本和韩国早已给出了答案。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生育率就开始持续下降。为了鼓励生育,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生育补贴、育儿补贴、税收优惠等。
以生育补贴为例,日本政府对每个新生儿给予4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的补贴。此外,还有育儿补贴,根据家庭收入情况,每月给予不同金额的补贴,最高可达3.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750元)。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阻止日本生育率的下滑。数据显示,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从1973年的2.14持续下降到2022年的1.26,创下了历史新低。

韩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韩国政府为了提高生育率,也可谓是“煞费苦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生育奖励金、育儿补贴、免费托儿服务等。
2024年,韩国政府宣布,将对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家庭提供每月3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600元)的育儿补贴,直至孩子年满1周岁。此外,还将为生育家庭提供免费的托儿服务,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
尽管如此,韩国的生育率依然在全球垫底。2023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72,连续多年低于1.0。
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单纯的“生娃发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率低迷的问题。要想提高生育率,还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有利于生育的良好环境。
他们的现在,会不会就是我们的将来?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如何提高生育率,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政府除了加大生育补贴力度外,还应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出台更多实质性的政策,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比如,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生育医疗服务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稳定房价,让年轻人“住有所居”。
国家一个接一个重拳下来,全都是瞄准家长减负,教育减负,养育减负。
接下来,肯定还会有很多很多重大的巨变,要接踵而来。
提高生育率任重而道远,只有当年轻人真正感受到生育的幸福和价值,看到养育孩子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才会愿意生育,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生育意愿如何?多地发布调查报告》
2、VIKAN薇刊:《生二胎奖6万,生三胎奖9万+1年产假,生娃发钱,正式打响第一枪》
3、商业人物:《无锡前首富,重金鼓励员工生娃》
4、财经杂志:《发多少钱,你愿意生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