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新航和宁德时代“battle”,赢家却另有其人?

恨寒聊财经 2023-01-14 20:41:02

一边是动力电池产业大爆发,一边是氢能产业扶着政策悄然崛起,齐聚汽车赛道,谁是未来主宰?

这几年,乘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东风,全球动力电池产业迎来高光时刻,各方玩家竞争白热化。在国内,如果仅从装机量来看,享有“宁王”之称的宁德时代绝对的老大,市占率接近50%,几乎所有车企都是它的客户。紧随其后的有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厂商,但市占率与宁王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宁王后院起火了,原因则是包括广汽、特斯拉、“蔚小理”在内的核心客户正在“出逃”。其中,广汽被中创新航抢走,而“蔚小理”也开始扶持新的电池供应商欣旺达,宁王地位开始摇摇欲坠。

只不过以中创新航为代表厂商可能要失望了,不论当下如何挑战宁德时代,但随着国家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普及力度,整个动力电池行业或将迎来真正的危机:氢燃料电池将在不久将来取代动力电池。

政策扶持,氢燃料电池迎来发展机遇

在国内,只要提到新能源汽车,大家脑海里想到的更多是“电动汽车”,相比之下,氢能源汽车显得籍籍无名。

直至今年北京冬奥会上,超过3000辆氢燃料电池车穿梭于冬奥村与比赛场馆之间,实属亮眼,甚至有声音认为,本届冬奥会将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分水岭。

看似行业刚刚起步,其实不然,自从1991年首个用于汽车的氢燃料电池面世以来,早已厂商瞄准氢燃料电池的研发以及商用化落地。

其中,丰田就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玩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相关技术研发到2015年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正式上市。在近20年的发展路径中,凭借硬核的技术优势,确立了其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中的“一哥”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冬奥会上运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丰田一家独占三分之一的份额。

视角转向国内,氢能源电池车的崛起得益于中国政策的扶持。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国家将氢能发展战略写进政府规划。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5万辆。

结合去年底,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对照电动汽车发展路径,不难发现,电动汽车和锂电行业快速崛起与新能源补贴和充电桩普及密不可分。进一步说,在已发布的政府规划中,加大氢站建设也会反向推动氢能源汽车普及力度。

而今,氢能的补贴力度完全不输此前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根据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目标和积分评价体系来看,单辆车补贴最高为14.3万元,而示范城市群的奖励金额最高可达18.7亿元。

可以预见,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复制动力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路径,经过政府补贴逐渐形成技术商业化落地,实现产品降本并完成整个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

氢VS锂,同场竞技,谁是未来主宰?

从国家对氢能产业的重视程度来看,即使氢燃料电池汽车只是其中一环,却也让动力电池汽车产业提高警惕。

从环保角度出发,双方都是符合标准的,但若从产品本身而论,各有优劣势。先来看动力电池汽车,主要掣肘于电池本身,一方面是锂电池成本持续攀升,相反寿命却很短,再加上政府补贴却逐渐退潮,性价比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产品体感不佳,以北方车主为例,一入冬,电动车就变成“电动爹”,充电慢,车内暖气不自由,续航还得减半,可谓是有苦难言。

相对而言,动力电池的槽点在氢燃料电池身上并没有出现,相反,氢燃料电池拥有干净环保、能量转化率高的优势。而其不足之处在于成本短期内降不下来,整车成本依旧偏高,这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迟迟不能规模化推广的现实原因。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政策扶持下,氢燃料电池汽车终将迎来大爆发,只不过回到现实,仍需要解决很多痛点。如今,作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亿华通、佛山飞驰正在稳步成长,加速研发节奏,保持竞争优势。

可以预见,在短时间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无法取代动力电池汽车的地位,那么“锂氢”互补共存将是未来的发展局面。

回到文章开头,借助早已成熟的动力电池产业优势,一众动力电池供应商抢食市场份额依旧会上演。就以中创新航为例,不断从宁德时代手上抢客户,如今更是加速IPO募资之路,夯实产能优势。

但随着整条氢能源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也会逐步加快。那么,在红利耗尽之后,就不只是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两者之间的业内竞争,而是延展至动力电池产业与氢燃料电池产业之间的博弈。

假若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来看,设想一下中创新航们是继续与宁德时代对垒,还是转型业务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大胜算?

0 阅读:80

恨寒聊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