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消息上了热搜: 寒门少年庞众望:逆境中崛起的清北骄子
当他拿着话筒、穿着西装在台上微笑而平静地说“科技报国,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完成的任务”这句话时,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他是怎么读到博士的、他的三观是怎样形成的?
庞众望,河北沧州人。
他出生于一个被疾病与贫困笼罩的家庭,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因先天性脊柱裂瘫痪在床,生活仅能靠轮椅代步,家中还有年迈多病的祖父母。
6岁时,庞众望又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费需4万元。
为救儿子,母亲庞志芹拖着残疾身躯挨家挨户借钱,最终在邻里帮助下才凑齐费用。
生活对于他来说,仿若一场艰难的跋涉。
然而,庞众望却在困境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
5岁起,他就开始承担家务,每天清晨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出门,为母亲生火做饭、洗衣扫地、喂猪放羊等,课后还要捡废品补贴家用,手被玻璃划伤也默默忍受。
这样的生活,没有压垮庞众望,反而让他更加懂事和坚强。
他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2017年,庞众望以684分的高考成绩,获得农村专项计划清华大学60分加分,总计744分,成为河北省沧州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工科试验班(机械、航空与动力)。
进入清华后,他继续努力,成绩优异,曾连续获得学习进步奖,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多篇SCI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解决了一项困扰学术界多年的技术难题,后顺利直博,研究方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航空航天技术。
看到这些,我们觉得这个孩子成长的轨迹好像也没什么可以复制的,总不能没苦硬吃吧?
庞众望的家庭虽然物质极度匮乏,但家庭的精神力量却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他的母亲庞志芹,是一位乐观、坚韧且富有爱心的女性。
尽管自身残疾,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也从未放弃对儿子的教育。
她用自己的言行,为庞众望筑起了一座精神堡垒。
母亲常对他说:“人要往前看,苦难的背后总有光。”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庞众望的心中,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庞众望从小就学会了坚强和独立,懂得了面对困难不退缩,懂得了感恩和付出。
他从不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反而在照顾家人的过程中,培养了超出常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他能够在面对高考压力、科研挑战等重重困难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往直前。
相比之下,一些家庭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家长却对孩子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凸显了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性,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培养孩子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都至关重要。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培养一个孩子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在家庭里父母用自身的榜样去影响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学会面对生活。
从庞众望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家庭教育有重要启示的方向。
(一)注重品质培养,超越成绩导向
庞众望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父母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却给予了他正确的人生导向。
他们用行动教会了庞众望什么是责任、坚韧和爱。
这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成绩的追求,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
教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担当、学会在逆境中坚持,这些品质将比分数更能支撑孩子走得长远。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
尽管庞众望家庭贫困,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营造了温暖的家庭氛围。
母亲对他的鼓励和爱,父亲尽管患病但在清醒时对他的陪伴,以及邻里乡亲的善意帮助,都让他感受到了爱与温暖。
这种积极的家庭氛围,成为庞众望成长的沃土,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有勇气和力量去克服。
反观一些家庭,父母经常争吵、抱怨,或者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情感交流,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三)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
庞众望的父母虽身患疾病,但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却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尽力为家庭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勤奋学习,自己就应勤奋工作,不懒惰;
希望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就应做到言行一致。
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原生家庭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深远和持久的。
庞众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出身寒门,只要家庭教育注重品质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且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也能够凭借自身努力,突破困境,成就非凡人生。
孩子在形成三观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去体验真正的生活、没有自己去处理过自己的情绪和难题、没有积极地面对过现实,就永远错过最佳的教育期。
家庭教育,一定不是把分数、刷题量、班级排名等放在第一位,家长打开格局,树立长期主义的理念,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