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利雅得会谈的成果传回华盛顿,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的气氛降至冰点。尽管美俄达成了确保黑海航行安全与禁止攻击能源设施的协议,特朗普却罕见公开指责普京“拖延停火进程”。这场持续15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暴露出美国在俄乌博弈中的战略被动,俄罗斯正以能源协议为支点,撬动整个和谈进程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倾斜。
从竞选时豪言“24小时结束战争”,到提出30天全面停火方案,特朗普的俄乌政策不断缩水。此次会谈仅达成“30天内互不攻击能源设施”的临时条款,距离其最初目标相去甚远。俄罗斯能源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俄原油出口收入达1800亿美元,占财政总收入34%,保护能源基础设施直接关乎经济命脉。而美国能源信息署同期报告显示,欧洲对俄管道天然气依赖度仍达15%,这解释了为何莫斯科将能源安全列为谈判核心。
俄罗斯在此轮谈判中展现了老练的外交手腕。通过将黑海航运安全与能源设施保护绑定,俄方成功将自身关切转化为区域共同利益。据新华网报道,协议要求乌克兰不得袭击俄境内炼油厂,而俄方则承诺不破坏乌电网系统。这种不对称条款让基辅陷入被动,乌军去年摧毁俄12%炼油产能的战术优势被冻结,而俄军早已完成对乌能源系统的瘫痪性打击。
特朗普政府面临双重困境:既要维系对乌400亿美元军援承诺,又受制于国内反战压力。五角大楼最新评估显示,乌军日均炮弹消耗量从高峰期的6000发跌至800发,反攻能力基本丧失。
而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透露,俄军前线弹药储备足够维持18个月高强度作战。这种实力对比迫使美国转向外交解决,但正如扬子晚报分析,特朗普缺乏迫使俄让步的实质性筹码,制裁杠杆因欧洲能源需求而失效。
泽连斯基政府的处境愈发艰难。尽管美俄协议规定不得攻击能源设施,但乌境内53%的发电站已在俄军导弹打击中损毁。更致命的是,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显示,特朗普政府正考虑默许俄控制现有占领区以换取停火。这种“弃卒保车”的策略意味着乌克兰可能被迫承认失去18%的领土,相当于四个台湾省的面积。基辅政治学者扎日瓦连科指出:“美国正用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换取其全球战略调整的空间。”
这场博弈暴露出后冷战时代地缘规则的深刻变迁。当普京用能源武器与军事优势构建双重威慑,当特朗普的“交易艺术”遭遇现实铁壁,国际社会正在见证一个多极秩序的形成,昔日的超级大国不得不学会在有限空间中运筹帷幄。而对于夹在中间的乌克兰,其命运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便已埋下伏笔,如今不过是历史逻辑的必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