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在发动西安事变后不久,就被老蒋安排出国“考察”去了。
同为西安事变的发起者,张杨二人的结局却不甚相同,而杨虎城则在1949年蒋介石败北之际被惨遭杀害。
其实,如果说当初出国是杨将军免遭杀害的第一次机会,那么在他回国后,还有第二次机会。
那就是张云逸邀请他前往西安,以防蒋介石居心叵测,对他造成不利。
情急之下,张云逸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令杨虎城怔住,但最终他还是登上了前往南京的飞机。
可此一去,便是“杨”入虎口,再无归途。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西安事变后,杨虎城与蒋介石的“斗争”又是如何展开的?
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事变之后,杨蒋暗潮相争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加紧对陕西“三位一体”格局的摧毁,张杨二人领导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也在很快的时间里趋于分崩离析。
张学良则因执意送蒋回南京而遭其扣押。
再观此时的中共方面,也因经历长征和西征两次战斗而亟需恢复元气。
起初,杨虎城还是想凭借“三位一体”和老蒋抗衡一下的。
尤其是在南京方面扣押张学良后,他联合周恩来发表谴蒋声明,大致意思就是此等不仁不义之举不可为,要以大局为重。
并命令东北军和17路军严阵以待,准备迎敌。
老蒋大概也不想把这事儿搞太大,于是他果断回复:
“除了张汉卿放不得,其他条件你们提,我都可以考虑。”
紧接着,陕西方面就收到老蒋给出的两个选择,也就是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善后的事情:
甲方案,即把目前“群龙无首”的东北军调离甘肃,而由杨虎城率领的17路军则按兵不动,照常驻守在原地。
乙方案,则是把17路军全部调往甘肃,东北军调往河南、湖北两地。
虽然最终陕西方面选择了甲案,但这也直接引得“二二事变”爆发,东北军内部的动荡直接冲击了“三位一体”的格局。
况且由于此时的舆论武器几乎被南京把持,诸如当时的《大公报》就曾多次发文,谴责杨虎城之行径是在置公义于不顾。
反倒是此时的蒋介石,并没有严厉惩处杨虎城,而是采取了“撤职留任”的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置措施。再加上媒体的鼓吹和夸耀。
于是,蒋委员长“宽厚仁德”的形象被一再包装,一再美化。
顷刻间,舆论浪潮压倒式的朝着陕西方面扑来,杨虎城很快陷入被动局面。
孰不知,这只是老蒋棋局中走出的第一步。
其实在“二二事变”爆发之前,除国民政府的诸多将领对杨虎城心生怨恨,想借此机会除掉他外。
就连他的老上司于右任,也时常在老蒋耳朵根子前磨叨,煽风点火,主张“去杨”。
再加上当时的老杨尚认为自己还有一战之力,应尽可能和南京方面争取最大利益。
对此,他多次交涉地方势力,想为自己拉拢点“人脉”。
不过地方的那些中小军阀大多是“见风使舵”之人,只会动动嘴皮子声援一下,让他们出兵,怎么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蒋也逐渐失去耐心,由原先对杨虎城的“好言相劝”,开始转向“旁敲侧击”。
“二二事变”爆发后,不但东北军内部受到严重分化,杨虎城的17路军也由此惨遭牵连。
而随着中央军的铁骑兵临西安城下,诸如杨虎城部杜锡勋等旅逐渐心生脱“杨”念头。
蒋介石听到这个似乎在他“意料之中”的消息后,欣慰地点点头:
“杨逆崩溃之势已成。”
等到1937年2月之后,老蒋欲“辞杨”的心思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不但明里暗里地斥责杨虎城的种种令他不满的行径,甚至还和杨母“告状”:
“天网恢恢,害人者自害,何其报之速也。”
由此看来,老蒋的度量属实不咋地。
其中最出名的一幕,当属3月19日,杨虎城前往杭州拜遏蒋介石,结果老蒋指桑骂槐就是一顿批:
“张汉卿原先和我说,他老子在时和老子走,老子不在了,就和我走。我当初如此信任他,可他呢,竟然如此恩将仇报!”
杨将军当然知道老蒋这是在骂他,但他全程都表现得十分卑微,最后说了句:
“委员长的话,我牢记于心。”
没想到第二天,蒋介石又把杨虎城叫了过去,这次他开门见山,直接说道:
“事变发生后,想来你必然是听到不少对你的风言风语,既如此,就算你想在国内继续领兵打仗,恐怕也会多有不便。”
“你且出国整顿一段时间,期间允许你去欧美等国家参观游览,所有的费用由政府出。你可以从容准备。”
当然,老蒋的话有时候听听就够了,从容准备?只不过是客套话罢了。
因为3天后,他就命顾祝同电报杨虎城,内容是“催杨速辞”。
虽然老杨当时一直在拼命点头,表示自己会尽快执行。但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却常常深陷病重之中。
后人在研究相关史料中表示,杨虎城患感冒、发烧之类的病症属实,但也有部分令人感到蹊跷的地方。
比如说,每每到老杨即将痊愈的时候,他的机票却又一再改签,行程一再拖延。
老蒋一问,得到的回答就是:“有望恢复常态,但目前尚需静养。”
毕竟此时的媒体也都在关注这件事,蒋委员长出于维护自己的名声,想来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撵杨出国。
不仅如此,他还要假装上级十分关心下属的样子。
一方面,这是在做给媒体看,好为自己舆论造势。
另一方面,也是在变相的暗暗催促杨虎城:
“杨老弟,别拖了,抓紧动身吧。”
虽然杨虎城还想再拖一拖,而且他的三儿子刚刚去世,心情上也是悲痛交加,不想轻易出国。
可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再加上老杨时实时虚的病情禁不起细查。
终于,在1937年6月29日,杨虎城一行6人踏上了出国之路。
出国考察,宣扬抗日思想结果杨虎城将军前脚刚走,小日本就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号角吹响。
但此时的杨虎城算是在出“公差”,毕竟他还有个“欧美考察军事专员”的职务帽子要带,自然也就不能说回去就回去。
老蒋的这第二步棋算是走下去了,而且走得还很高超。
顾祝同后来提到:
“杨虎城出国之后,西北军完全纳入到国军体系中。”
无奈之下,杨虎城一边心心念念回到中国,一边则在国外进行“考察”。
期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次座谈和演讲引发人们的热烈关注。
当时,有位大学教授在座谈会上直接问道:
“面对中日两国的多次冲突,为什么不能选择和平解决或者国际调停的措施呢?为何一定要付诸武力?”
杨虎城紧接着反问道:
“不知贵国如果遭受敌军的侵占,你们会做何准备?在场各位的心情又是如何?”
还没等对方回答,杨将军接着说道:
“当年华盛顿总统抗击英国侵略者,那段历史贵国人民至今无法忘记。我记得在当时,贵国人民可是非常拥护武力抗英这件事的。
因此,与其单靠嘴皮子在桌上谈判,倒不如付诸武力来的实际一些。”
随后,现场又有人提出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
“杨先生,请问您当时发起西安事变囚禁蒋先生,这算不算以下犯上?”
杨虎城深知,虽然现在自己身在海外,但舆论的压力无处不在,他必须回答的天衣无缝才行。
于是,他再次采取反问的形式问那人:
“如果说我以下犯上的话,那么不知您对当年的克伦威尔又是作何评价?”
克伦威尔是历史上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角色。
他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建立英格兰共和国,被誉为“护国公”。
但他也曾因采用暴戾凶狠的手段实施镇压政策,造成社会动荡和大量人员伤亡。
当在场众人听到杨虎城竟然能说出“克伦威尔”这个名讳之时,无不为之震惊。
因为在这些“文人教授”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介武夫,怎会对历史了解得如此透彻。
杨虎城随后又游历美、英、法、德等诸多国家,并在这些国家积极宣扬抗日主张,为国内抗战舆论造势。
但随着国内抗战形势的如火如荼,杨虎城逐渐坐不住了,他急需奔赴回国,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他多次致电蒋介石,并告知自己想要回国的想法,但都被老蒋以种种理由给拒绝了。
但是杨虎城没有放弃,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向苏联求助,进而途径蒙古返回中国。
没想到的是,斯大林不但拒绝了他,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蒋介石。
就当杨虎城一筹莫展之际,他却突然收到了宋子文发给他的电报,大致内容就是蒋委员长召杨将军回国。
杨虎城没有多想,果断买了回国的机票,迅速收拾行李,登上返回香港的航班。
那么老蒋当初苦口婆心地敦促杨虎城出国,现如今竟又直接安排他回国,变卦也变得太快了吧。
其实不然,这依然是蒋介石布下的棋局中的一步。
后来宋子文的秘书郭增恺回忆道:
“我当时不理解为何蒋先生会让杨虎城如此迅速地回国,直到后来他的亲信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起初杨虎城是想借助苏联回到陕北,进而参与到抗日作战的过程中。
蒋介石心性敏感,他怀疑杨虎城是想借机重新掌控西北军,那样自己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付诸东流了。
于是便决定先下手为强,设下此计,逮捕杨虎城。
其实,当时的西北军已经被老蒋所掌控,有的分崩离析,有的被发配其他地区,很难构成威胁。
老蒋这么做,只不过是为自己实施逮捕增添借口,进而满足他的虚荣心罢了。
考察归来,不幸酿成遗憾1937年11月26日,杨虎城一行人终于抵达香港,准备休整几日再赶赴南京。
就在这期间,我党驻香港的代表张云逸曾找到杨虎城,并开门见山地说道:
“杨将军,你如果选择回到南京,恐怕会凶多吉少,蒋介石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杨虎城随即说道:
“云逸兄,你且放心,况且现如今西安事变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我认为蒋介石应该已经放下了。”
张云逸有些着急,急忙劝道:
“放下?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难道你不清楚吗?杨将军,我建议你可以先行前往武汉,周恩来先生正等着你呢。随后,我们安排你去延安。总之,南京是万万去不得啊。”
杨虎城摆了摆手,推辞道:
“算啦,现如今日寇来犯,我还是更急着去带兵打仗。延安,我就先不去了吧。”
很显然,杨虎城将军此时已经执意回到南京,并且他坚信老蒋会给他再次领兵打仗的权力。
张云逸见状,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
“难道你忘记张汉卿的前车之鉴了吗?当初他对蒋又是多么忠心,现如今呢?还不是落了个被囚禁的下场。”
一想到张学良的下场,杨虎城叹了口气,随后说道:
“汉卿没有碰上时机,现如今已经到了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我相信,蒋先生不会分不清轻重主次的。”
但事实上,老蒋可能还真没这么想。
张云逸见他心意已定,无奈的摇了摇头,也只能任由杨虎城前往南京了。
意料之中,杨虎城一下飞机,就被机场的宪兵逮捕,转而就被囚禁了起来。这一禁,就是12年。
1949年,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也在谋划着自己的后路。
但他在逃跑前,命令特务残忍杀害了杨虎城将军以及他的小儿子杨拯中、小女儿杨拯贵,包括他的秘书宋绮云一家。
而当后来人们寻找到杨将军的遗体士,发现他的身体已经被硫酸侵蚀的不成样子,现场触目惊心,令人愤懑。
结语“西北大风起,东南血战多。风吹铁马动,还我旧山河。”
杨虎城将军大义为先,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完全可以选择寄身海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条充满艰辛的路途。
只不过当时如果他能对老蒋再细致的了解一些,如果他选择跟随张云逸回到延安。
是不是就可以免遭囚禁?是不是就可以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呢?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在此深刻缅怀杨将军,向英雄致敬。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参考资料:
《不对称的博弈: 西安事变善后中的蒋介石与杨虎城》 王春林
《蒋介石与杨虎城部关系述论》 王悦之
《杨虎城将军被囚禁的12年及遇害经过》 卓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