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益州几乎接近无偿转让给刘备的原益州之主刘璋同志,诸葛亮后来如此评价说: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刘璋这个人骨子里是比较懦弱的,张鲁替益州把守着北大门,而天府之国不缺吃穿,为啥不知道用经济安抚手段笼络张鲁?最后弄得益州有想法有能力的人都不愿意真心辅佐他。
当然,在没有全面客观地分析刘璋的一生之前,我们也可以将诸葛亮这些看法意见视为片面之词,毕竟这些话是他在隆中怂恿他老板刘备将来要夺取刘璋的家产时说的,不把刘璋说得不堪一点,画面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那么,真实的刘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或许要通过对刘璋的一生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才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同时,我们更需要以此反思到自我修养和自我建设的方方面面去,才能真正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刘璋的生平简介刘璋摊上了一个想当皇帝的老爹刘焉,这是他的幸运也不是他的不幸。幸运的是,他爹为了欲望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抬高了刘璋后来的发展基础;不幸的是,他们父子因为站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平台上,从此注定被架在火上烤。
刘璋是刘焉的小儿子。俗话说,爷爷疼长孙,爸爸爱满崽,但刘璋这个满崽却没有得到父亲最浓厚的疼爱。得到他爸最厚实的疼爱的是他三哥刘瑁。当初他爹倡议“州牧制”而成功“偷渡”到益州想当土皇帝时,按照汉制,刘焉四个儿子只能带一个儿子在身边尽孝,剩下的要全部留在京城当人质。刘焉当时带走的便是老三刘瑁,而刘璋和他大哥刘范、二哥刘诞都被留在京城里了。
后来,他爹阴谋称帝却被隔壁老刘——荆州刘表给举报了。为了尽可能地保全家人,刘焉假装病重,又从朝廷骗回了小儿子刘璋。自此,刘璋才算正式在益州安家落户。
从刘焉生前的种种操作来看,在他的内心里,其实一直是把老三刘瑁当作接班人在培养。老大、老二丢在了京城,摆明了就是不管他们死活了,后来他也果然坑死了这两个儿子;老小虽然中途想尽办法接到益州来了,但是也没有格外用心地帮他去构筑根基。
反而是老三刘瑁,这么多年一直亲力亲为地带在身边培养。还因听说和他一起入蜀的部曲吴家(吴懿家)有一个闺女(吴懿的妹妹)被相士看出来日后大贵,于是刘焉把这个大贵的吴家闺女给了儿子刘瑁娶来了。种种迹象表明,刘焉是做了两手打算,就算自己不能成功当上皇帝,那么机会可以留给三儿子刘瑁。
但是刘焉没有想到,他儿子刘瑁娶了吴家丫头后不仅没有大贵,反而被各方力量最终挤出了本该他继承的接班人之位,并在作为益州大使见了一回曹操后回到益州就“狂疾”过世了。这背后的意思大家自行去体会就行了。
这里插播一句,见于史书的相士谶语一般都是水平在线的。益州确实是有天子气,但这个天子气是为给后汉续命的刘备准备的;吴家那个大姑娘也确实命中显贵,但是不是因为你江夏刘家,而是因为涿郡刘家而贵,吴家那个大姑娘后来被刘备半夜敲门从而带着她们老吴家成为了皇亲国戚。
刘焉的生前布局,其实跟刘璋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明面上的最大受益者非他三哥刘瑁莫属。但是,人若到了时来运转的时候,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的。益州的实力派对刘焉安排接班人刘瑁并不怎么认可,不是因为刘璋就一定比刘瑁能干,而是一个时代过去了,不能你刘焉说怎么弄就怎么弄,我们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年跟刘焉一块入蜀的大佬赵韪等人公认刘焉幼子刘璋“温仁”,于是公推他继任为益州牧。
注意,“温仁”是首次出现对刘璋性格进行评价的词语。这词语和后来诸葛亮的评语“暗弱”有什么区别,大家可以先行想一想。
刘璋即位后,由于他是部分人推举上去的,另一部分人肯定很难服气,其中甘宁、沈弥、娄发等人就忍无可忍地站出来坚决反对了,但因为实力有限,反对无效。这帮人一看已经跟新任老大撕破脸皮了,干脆一走了之,集体逃亡荆州了。其中,甘宁同志更是觉得长江的沿途风光没看够,又一口气跑到了扬州,算是看尽了长江风光带。
刘璋一看自己刚上位就有反动派跳出来,知道自己这个位置还没坐稳,必须要想办法摆脱背后的大佬控制。所以,他借口各地人心不定和追击叛逃者,把拥立他的赵韪派去进攻荆州屯兵东线,成功支走了这个大分量的老同志。
与此同时,汉中的张鲁又开始表明态度了。当年,张鲁虽然割据汉中搞政教合一,但对于刘焉这个益州之主在表面上还是比较尊重的。但到了刘璋上位时,由于之前听说了刘璋小屁孩没啥本事,所以根本就不鸟刘璋。
刘璋的直接反应是什么?你敢不鸟我?你母亲和弟弟都在成都,谁给你不鸟我的勇气了?于是,干脆利落地把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全部给咔嚓了。
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雠敌
因此,刘璋和张鲁之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小规模对打。一方说,你目无尊卑;一方说,你残暴不仁。反正大家都是为了正义在战斗。
由于张鲁部的将士有大量的巴郡人,刘璋随后便派庞羲为巴西太守堵住张鲁的兵源通道,让他和张鲁互相消耗,又成功把一个大分量的老同志给安排走了。
通过刘璋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来看,他支走了身边的俩位大爷,杀了张教主全家,虽然手段上谈不上多高端,但是和“温”与“弱”貌似沾不上边。
搞完上述的三把火之后,刘璋他爹留下来的“东州兵”又开始闹事了。为什么呢?因为部曲私兵是极容易认主的。是你爹收编的他们,他们可能就只认你爹,而不会把你也当成主子。比如曹操收编的“青州兵”在曹操去世后,就敲锣打鼓地自己搞退伍仪式,丝毫不把曹丕放在眼里。“东州兵”在刘焉死后也开始恢复了流民本性,开始到处扰民抢劫。
刘璋对此事是什么态度呢?人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十分纵容他爹的亲卫队。这也是后来大家说刘璋不够强硬的重要证据。
但事实上,如果大家坐在刘璋的位置上,能怎么办呢?强行剿灭?你刚刚上位的刘璋不一定有这样的实力!苦口婆心去劝阻?人家沉浸在"三光"政策中,根本听不进去。后来的曹丕对这样的情况尚且无奈,来益州没两年的刘璋又能如何?
再进一步讲,其实刘璋不约束作乱的东州兵还有一个关键原因,人家是自己人,关键时刻只能指望他们。
公元200年,被刘璋支走的赵韪叔叔积聚了多年民望,私底下结交了州中豪族,借口东州兵作乱而刘璋不作为,开始发动叛乱,蜀郡、广汉、犍为三郡全都响应。这个三郡叛乱是啥概念?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那就是四川盆地全反了。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最后就是平时到处为非作歹的东州兵帮刘璋平定的。
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
东州兵血战赵韪的团队时,赵韪部将庞乐、李异一看情况不对,便杀了赵韪投降了。至此,刘璋才真正勉强控制住了益州。
但是,好不容易控制住益州的刘璋也高兴不了多久。到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璋为了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便遣使向曹操表达了自己的敬意。结果这位使者没有选对,这位使者叫张松,是一位对自身感受看得极重的狠角色。他因为在曹操那里过得不是很痛快,所以一心要帮助曹操的老对手刘备来以此恶心曹操。
张松先是私下勾搭了一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刘备,不仅把益州的政治军事机密全卖了,还怕老刘阅读理解有问题,他娘的还直接给老刘画了一张地图,回去后又玩命劝刘璋:曹操不是啥好东西,刘备是好东西,您得跟他交流。
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在张松的极力怂恿下,刘璋最终脑袋一热就派法正去跟刘备同志结盟了,一度还派出几千益州志愿军去支援刘备,算是他的加盟费吧。
到了211年,曹操扬言要进攻汉中张鲁,张松、法正等早已折服于刘备人格魅力的大臣,趁机主张刘璋引刘备入川,来帮助他抵抗曹操。人家刘备专业守门20多年,专业能力值得信赖和依靠。
刘璋再次展示了他那感人的独断专行能力,不顾其他大臣的死谏,比如从事广汉人王累将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都不予采纳。他终究还是邀请他刘备哥哥来益州共话巴山夜雨了。
后来是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告密,刘璋才察觉到了张松的阴谋。他将张松收捕处死,下令所有关隘的守卫部队封锁刘备入川的道路。可此时已经为时已晚,刘备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裤子已经脱了一半了,你想这么容易让我穿回去?于是,刘备正式攻打了刘璋。
结果众所周知,刘璋最后在刘备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选择了投降主义,投降的理由就是不想连累成都百姓,结果开城门投降时,感动一大批部下和百姓。
刘璋于214年投降后,刘备也还算厚道,并没有对其斩草除根,而是将其迁至公安,并归还财物,还安排他享受了振威将军的待遇。
五年之后,也就是关羽失荆州那一年,刘璋顺势又归顺了东吴,并重新领回了益州牧的职位,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虚职。
221年,闲居秭归的刘璋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结束了他颇具争议的一生。
如何评价刘璋关于刘璋这个人,历史上给出的大多评价都是负面的。这和他打开成都城门投降时,成都官民多潸然泪下的既视感,多少有点相违背。那究竟是谁对谁错呢?我们先来复盘刘璋的生平轨迹再说。
刘璋其实不是他爹中意的接班人,他之所以能够上位,便是他的性格偏软弱,让赵韪等实权派大佬觉得有机可乘。毕竟作为一个别有用心的打工人,谁不希望自己的老板是一个更便于操控的傀儡呢?
这种崛起逻辑决定了刘璋的权力基础是有非常大的漏洞的,因为你刘璋没法在实质上是没法全面代表你们老刘家以及整个益州利益的。比如,把自家女儿嫁给刘家老三刘瑁的吴家,人家本来是指望靠刘瑁这个金龟婿来发家致富的。结果被你刘璋截胡了,人家心里能痛快吗?所以,在刘璋上位之后,吴家就一直革命热情不高,刘璋也没有重用吴家人。但人家老吴家虽然不是什么皇室贵胄,也是有相当的实力和根基的,吴懿、吴班他爸就是昔年与董旻一同砍死何苗的吴匡,革命资格老,还有实打实的武装力量。这种人不跟你一条心,很多事情你还真不好搞。
根基不稳的刘璋在上位之后,表面上看起来表现得可圈可点,但是他相比于历史上诸如汉文帝等扮猪吃老虎的高手来说,其实手法相当拙劣。
你急于摆脱赵韪、庞羲这些幕后大佬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你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呀。赵韪是扶你上位的大功臣,庞羲是当年把你搂回益州的大恩人,你摆脱他们之后,你如何去制约其余的势力?如何是维护自己的统治稳定?
从刘璋后来的行为逻辑来看,他自然是把全部希望放到了他爹留下来的那支“东州兵”身上了,所以他才会对东州兵四处作乱而不闻不问。但是你刘璋想过没有,东州兵是直属你爹的,而你又不是你爹选定的接班人,你觉得你有多大把握掌控这支悍匪式军队?你说你打算去拉拢,但是你的拉拢成本有多大?你纵容东州兵四处抢劫,归根到底是伤害了谁的利益?是不是益州本土士族的利益?你这么弄下去只会让自己的统治根基越来越脆弱的。
尤其值得批评的是刘璋不管不顾地杀了张鲁老妈和弟弟一事。咱作为刚刚上位的领导人,下面有人不服是很正常的,不到逼不得已千万不要轻易去高举屠刀。谁不服你你就杀人全家?这样还会有人服你吗?还有人敢服你吗?甘宁等人不就跑了吗?张鲁等人不就公然宣布脱离组织了吗?你能咋滴!
这一点其实对我们很多基层领导干部都很重要,那就是我们的实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些谁不服我我就灭了谁的小萝卜头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这是黑社会式的低级管理理念。正确的做法是稳住敌人,然后抓紧时间自强自立,等你的实力和能力能够吊打对方的时候,再有怨抱怨有仇报不迟。
就张鲁来说,他也一直不大鸟你爹刘焉,你爹刘焉怎么没有公然与之撕破脸皮呢?因为人家自带武装力量和团队体系,还占领了益州的北大门,你益州要打出去或者外面的人要打进来,人家占据的汉中都至关重要。你爹都能忍?你为啥就不能忍呢?
上述这些事情,其实都说明刘璋这个人在把握大局上其实不足的,在性格上有点操之过急。
另外来说一说刘璋用人的问题。当时蜀中不乏名士,任安、王商、陈实、祝龟俱是能人。但是刘璋充其量也就重用了一个王商。他让王商代理蜀郡太守,王商给他带来的回报便是,举贤任能,把蜀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可惜的是,王商没几年就挂了。其他人,刘璋全都岔开着用了,该用的没用,不该用的全都委以重任了。张松、法正等人能把他卖得那么惨,跟刘璋的识人不明都是有关系的。
综合来讲,其实刘璋缺乏一种在复杂环境之中能精准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
当时的益州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各怀私心,这种情况下,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要善于团结主要力量去顺势收服其他小股力量,趁机建设自己的核心力量之后,再逐步去分化那些尾大不掉的势力。但是从上述的介绍来看,刘璋无疑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鉴于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刘璋作下述评价:刘璋天生就不是一个当大老板的人,因缘际会之下,却成为了一方诸侯。可是,在其位却难谋其政,他只能基于自己的一些常规判断去跟着别人的意见行事。也就是说,他的自身建设和格局没有跟上,只能是凭感觉走一步算一步。到头来,一句“我尽力了”或“我问心无愧”便能开脱所有,内心释然。
盖观古今,刘璋之辈何其多?
关于刘璋的反思“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呢?
其实上面这句话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逻辑,首先大家得清楚地认知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你是干啥的料,或者通过一些学习和努力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可以干啥的人;其次你得知道干啥需要匹配一些什么样的性格和能力,你基于自身条件的人和事之间的差值是否可以弥补或者忽略;最后,即便各方面看起来都比较匹配,你还得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路径和方法,你不能用烧火的方式去搞冷冻产品。
我们当下很多朋友其实缺乏的是一种系统思维,无法综合和平衡各种重要因素的影响,从对客观事物形成一种精准的判断。
举个例子。就求知来说,大家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加强自身建设,然后进入一个更优越的人生赛道,处于一个更高级先进的平台去展示自我,进而封妻荫子、发家致富,实现自身价值?这个逻辑有问题吗?自然是没有!但如果每个人都不顾自身情况去框定这个逻辑,那就各方面的问题都出来了。比如你的大学同学工作岗位比你好,你的同级同事发展趋势比你强,你的同岗竞争者后劲比你足……甚至有些学历、能力、努力等方面都不如你的人比你混得更好。你能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吗?想不清楚你就会心生愤懑,从而越走越偏。
在逻辑学中有一个分支叫比较逻辑学,文学中也有一门学科叫比较文学。但是,说句实在话,很多人都太会比较分析。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是绝对的,是定向的,但其实比较是非常灵活多变的。
我们经常喜欢把不同的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却很容易犯一些本位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从而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比如关羽和吕布谁更厉害,比如关羽和吕蒙谁更牛逼等。大多数人是以啥为导向的,几乎都是以表面最终的结果。关羽最后被俘身死了,所以他就不厉害;吕布是演义中的单挑小王子,所以他就牛逼克拉斯;吕蒙白衣渡江,背后捅刀弄死了关羽,所以他就神乎其神。但是,又有多少人结合了客观条件去分析这些事情呢?
网上有段子,一个答题比赛,有些人拿到的是一只羊有几条腿的问题,有些人拿到的是一只羊有几根毛的问题,大家还觉得胜负有意义吗?
我们有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性格,其实就是缺乏对自己全面而又客观的认识。拿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和别人的普通面、基本面去做比较,哪里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呢?哪里能体会到什么有价值的参考呢?
我大学毕业,杭州马也是大学毕业,我是不是应该要和杭州马等量齐观才对?
你颜值爆棚,某明星也是靠颜值吃饭,你是不是应该也要享受前呼后拥的明星待遇?
刘邦一边耍流氓一边得天下,你也敢于耍流氓,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也能当皇帝?
刘备到处跳槽,到处流浪,最后三分天下,你一直居无定所,无稳定工作,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行业巨头?
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很难做到对自己客观的。所以,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知道自己的性格、能力和条件,但总是容易不由自主地拿自己长处去和别人做针对性比较。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比如刘璋,他就很难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当老大的料子。我爸能当,我为什么不能当?我不当,我兄弟为什么要当?
教条主义、本位主义,这些东西无影无踪,却极具破坏性地阻碍着我们进步!大家真的不要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而是自我暗示、自我麻痹地在认为“其实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