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眼中的“传统武学”

顺江聊武术 2025-04-23 21:36:41

罗山主注:本文作者笔名最美童话,是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江南女孩,就职于政府部门,不仅仅工作成绩斐然,而且拳练的也是相当漂亮,看她练拳,是一种享受,灵动的身姿, 拳风间尽显风华……作者的上一个作品:会员练功体悟:健康靠刻苦练功,人生靠在苦练

本人是一名业余的传统武术学习者,武学修养尚浅,有一些中医学的基础认识。结缘“传统武学”公众号后,我开始思考“传统武学”的内涵。今不揣浅陋,谈谈管见,诸多观点未经考证,错谬难免,望批评指正。

中华传统武术若论种类,官方承认的就有100多种,按照发力原理分,大致可分为外家和内家两类,讨论较多的“武学”一般以内家拳为主。虽然中华武术的一大特点是讲究套路,但就任何一门武术的发展而言,都会经历由简到繁的过程。以太极拳为例,据说最初只有十三势,后演化出几个大的分枝,到套路、动作则是不计其数。但练到最后,又可统归于“掤、捋、挤、按”四个字,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大道至简,不管武术的外形如何,其改造人体的效用殊途同归。其要领都是要求习练者在使用最少肌力的情况下维持住这个姿势,让全身的血管、神经、能量通道等处于最优状态。这就是各派武术都将桩功作为基本功的原因。

我理解的“传统武学”公众号,正是基于这一理想,摒弃了以某一特定拳种为学习目的的流行做法,以蔡明主老师个人的学武经历和武学体悟为基础,提炼其中菁华,汇集成传统武术的核心实操方法,从而为学习者指引一条养生、练功的“捷径”。

作为“道”的传统武学

传统武学与现代搏击、拳术比较,在对抗性上并不占优势,特别像太极拳之类,常常还被视为“花拳绣腿”。传统武学的魅力,可能在于其文化。在技击层面,你可以视其为“术”,在修身层面,它亦为“道”。长期打太极真的能让你心平气和,站桩真的能让你消除杂念。反过来,过不了“静”这一关,你的功夫很难达到上乘。

这一点上,中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武术极为相似。有没有想过成熟于几千年前至今仍存不同猜想的经络学说是怎样建立的?课本里说,穴位的发现是古人在无数次偶然的误打误撞中逐渐总结而成:某人某天牙疼,正好虎口的位置被针刺到了,发现牙不痛了。某个身怀六甲且又胎位不正的妇人,那几日恰好被炉火熏到了大脚趾的内侧缘,胎位居然慢慢转正了……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运行轨迹及其通路上分布的700多个穴位,在解剖上找不到任何实体,而朴素的唯物观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由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总结所得,你信吗? 理论、学说能全凭这种随机偶发建立吗,显然是牵强的。

在技术匮乏的上古时期,如果没有先进外来文明的输入,我认为是依靠一部分人的“内视”,继而“内证”的能力,洞悉了人体气血能量的运行规律,并练就出主动调节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道-武-医”就是一体的。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天然就包含摄生、预防的内容,《皇帝内经》大篇幅地讨论生理机制,病理学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上工治未病”,扁鹊之类的“下工”才治已病。自古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华佗,李时珍,孙思邈,都既是道人亦是医师。优秀的武术家亦可以是很好的医师,因为他通过“内观”获知真炁运行的规律和枢纽(窍穴)所在,并精通人体结构,不管是骨科还是内科,都能得心应手。

了解了这层源流,便不难理解通过练武何以能达到“知神明”的境界。传统内家的导引术不同于现代体操,它强调“形”与“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东方哲学中,物质与意识并不绝对二分,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管你信不信中医,中国人历来懂得修“身”-养“性”的道理,反过来,养“性”亦可起到修“身”的作用。近些年,“身心医学”这一概念也出现在现代医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术”的传统武学

“道”可经由多种途径抵达,而武术,首先是关于身体、关于实用性的技能。过去的著书立说由于门槛和成本较高,往往字字珠玑。内容上一则极度精简,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内练筋骨皮,外练一口气”,没有名词解释,更没有动作要领,往往描述的是彼岸、而非如何渡得彼岸;二则极度抽象,如“阴阳圆融”、“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言必称阴阳、五行,对于初学者而言很不友好。

这其中固然有知识产权缺乏保护造成的独门绝技密不外传的因素,但更多还是缺乏对人体结构和力学原理的认知,很多武术家练得出来,未必讲得明白,使之变成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如果身边没有一个明师指点,只是照猫画虎地模仿形态,几无练出真功夫的可能,过于勤勉的,更有练偏、练伤之弊。就这一点而言,“传统武术”公众平台为缺少明师指导的武学爱好者整理编辑的“传武基础理论”,融合运动解剖学、气血经络理论(中医生理学)、运动力学相关知识,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普及可谓善莫大焉。

0 阅读:25

顺江聊武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