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岳飞后代找到毛主席,请求安排工作,毛主席只回了5个字

西方寻史 2025-04-12 16:27:04

1952年,“主席!主席!一封信!岳飞后人给您写的信!”

这是一封来自岳飞后人岳昌烈的求助信,信中言辞恳切表达了自己生活困顿,希望主席能帮忙安排一份工作,行文传统但底蕴深厚,最后署名写着岳昌烈。

这让当时刚从岳飞故里河南汤阴视察回来的毛主席大为感慨,岳昌烈可是岳飞第二十七世孙。

毛主席对岳飞的后人的求助也高度重视,最后经过反复斟酌,给出了五个字的指示,从此改变了岳昌烈的命运。

那么,岳昌烈是真的岳飞后人吗,为何会混这么惨?毛主席这五个字是如何改变他命运的呢?

毛泽东与岳飞

要说毛泽东与岳飞,甚至可以追溯到毛泽东青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读清朝钱彩写的《说岳全传》,岳飞的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是造就少年毛泽东思想启蒙因素之一。

而且,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跟岳飞有很多共通之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毛泽东提出了《论持久战》的思想。“兵民是胜利之本”,是其中最独特最厉害的地方。

早在南宋时期,岳飞就提及“仁心爱物”,就是说要对士兵和百姓爱护,岳飞成了最得人心的将领,在那岌岌可危的南宋,战争反而得到百姓的支持,在风雨飘摇的抗战时期,“兵民是胜利之本”也同样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岳飞作战的时候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地形优势,战术也灵活多变。毛泽东作战也是如此,他根据当时中共军队的情况和国内外形势,提出过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充分结合,用小米加步枪的简陋走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可以说,岳飞就是毛主席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1975年,毛泽东即将做白内障手术,术前他还在反复叮嘱,一定要在他做手术的时候播放《满江红,怒发冲冠》。他对岳飞的推崇,可见一斑。

那么,对于岳飞后人岳昌烈的求助,毛主席是如何处理的呢?

新旧交替中的岳飞后人

岳昌烈的确是岳飞后人,他是岳飞第二十七世孙。早年岳昌烈读书很有天赋,很小的时候就中了秀才,全族更是举族之力去供他读书,希望他能金榜题名,为族争光。

但事与愿违,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让本来打算走科举做官,兴旺家族之路的岳昌烈瞬间前路渺茫。

当时外来的东西大量涌入中国,不断冲击中国本土传统的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涌现出很多新事物。岳昌烈作为深受传统教育的文人,他有传统文人的底蕴,但同时也缺少新时代谋生的手段,所以他入了杭州求是中学,在那里他学会了英语和日语,毕业后进了学校,开始教书育人。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圆满结束,那么就不会有那封出现在毛主席案牍上的求助信了。

岳昌烈是一个从小接触封建科举教育,深受封建精神环境影响的人。

他性格中“孤高自赏”几乎占了一半,他看不起新时代文人,而当时新时代的文人也同样看不起他。当时文学上已经开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了,而且社会上激进的新文化工作者抨击封建社会,认为孔孟儒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他们对传统儒学做了强烈的批判,这让岳昌烈很不能接受,他经常因为别人课上的言论与其辩论,言辞激烈的时候甚至发成冲突。

而清傲自矜则又占了他性格的另一半,发成冲突的时候他会被“请进”校长办公室,本身校长只是为了调解矛盾,但岳昌烈骨子里带着一种固执的迂腐,他不能接受校长要求他这样有文化的人要给那个只会说大白话的庸人弯腰道歉,最后总是以顶撞校长告终。

孤高自赏,清傲自矜的性格使得他很难融入当时的学校环境,经常是到一个新学校辗转几天就被辞退。而他本人又自持文人身份,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不愿意做苦力这样“下九流”的工作。

生活穷困加上性格独特,岳昌烈一直都没有成家立业,也没有人愿意照顾他。所以后面基本上都是靠变卖祖产,甚至去各家蹭吃蹭喝度日,每日生活都捉襟见肘。

但也正是这样的文人,他骨子里就具备了中国文人的气节和民族的大义。

作为岳飞后人,岳昌烈家里留存下来很多典籍孤本,可是岳昌烈生活再难的时候都没有动过变卖典籍孤本的念头,哪怕生活穷困潦倒,他也一直坚持读书,生活上他是一个穷人,但精神上其实他一直都是富足的。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除了军事上的武装进攻,日本还实行了文化入侵政策,当时日本人大量招募会日语的人进入日本人在中国开设的学校,传播日本军国主义,以便深入洗脑中国人。

找到岳昌烈时,这个可怜的岳飞后人已经好几顿没吃饭了,日本人更是提出了锦衣华服,髙床软卧等非常优厚的条件,但是岳昌烈拒绝了,他觉得他作为读书人,作为岳飞的后代,他祖上是民族英雄,他不能做对不起祖宗给祖宗抹黑的事情,他也做不到出卖民族的事。

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暗杀,他开始了四处逃亡的日子,也开始了本就穷困下更加穷困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日本投降。

然而,时代似乎并不青睐这位岳飞后人,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起内战,当时学校在南京国民政府管控下非常腐败,如果要进入学校工作,人脉和金钱缺一不可。岳昌烈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也没更多的金钱和人脉,至此,穷酸文人岳昌烈始终未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

走投无路的求助信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也缺少各方面的人才,但为了国家的安全,当时学校和各单位都是招录从军中退役的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人。而岳昌烈既不是党员,又已过半百,还是没有学校或单位能招收他。

清傲倔强半生的小老头生活所迫,也慢慢转变了一些自己的思想,他没有再死磕学校工作,把目光也投向了街角卖货上,他穷的甚至没有本钱,但有一个好心的邻居很同情他,给了他一个机会。

他挑着一担邻居铺子里的油炸果子,找一个僻静清凉的街角窝下来,拿起书开始看,从早上到黄昏,他的眼睛几乎没离过书本,饿的时候随手从扁担里拿出一块果子吃,渴的时候就带着书去不远的井边打水喝几口。

偶尔有人问果子的价格,小老头瞬间有种自己在沾染铜臭味的羞耻感,脸都憋红了都没憋出一句话,万般纠结下比出了五根手指,他的意思是我忘了多少钱了,您看着给,但从来人的角度只能看到一个邋遢的老头,还没给果子呢就满脸通红的伸手要钱,瞬间不想搭理他了,一天下来他啥都没卖出去。

下雨的时候,他把书完好无损的护在怀里,跑到屋檐下避雨,一扁担的油炸果子被遗忘在街角,等雨停回去的时候邻居问起才想起来,邻居也不再理他了。

在新中国伊始,他依然无法找到工作养活自己。

1951年,走投无路的岳昌烈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第一封求助信,但当时正值西藏和平解放和朝鲜战争阶段,全国各地物资调动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岳昌烈的这封信就在这样紧锣密鼓的境况中暂时被搁置了。

一直没有收到回音,岳昌烈很着急,此时他已经快到沿街乞讨的地步了,于是在第二年他写下第二封信,而这一封就是开篇毛主席办公桌上的那一封。但对于岳昌烈的求助到底该如何处理,还待斟酌。

首先,帮是肯定要帮的,即便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金钱权利各种诱惑中能坚持原则,守护民族大义,始终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样的人可以被时代淘汰,但不应该被时代饿死。更何况岳昌烈作为岳飞后人,作为先烈英雄的后代。

只是,也不能无原则的帮,毛主席从来没有以权谋私过,在毛主席看来,国家与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他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

他不能单纯因为岳昌烈是自己的偶像岳飞的后人就给予帮助,也不能直接下达命令给岳昌烈一份具体的工作,毕竟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的这种行为有可能给社会传达不好的信号,影响社会风气。

岳昌烈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他本身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也有英语和日语等新时期的知识储备。

此外,他还是一个独行的人,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当时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跟他精神契合。他一直穷困潦倒很大程度上是被当时的发展环境束缚了,他需要的是一个机会,一个适合他并能让他持续发挥价值的机会。

所以,主席斟酌后,回复了“可适当照顾”五个字层层下达给当地政府。

命运改变,高光的后半生

当地政府收到毛主席的回复后,立刻给岳昌烈送了一些用来救急的钱,解了他眼前的困境,并让他好好生活,不要辜负党和国家对他的关心,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说。

终于收到了回应,这让岳昌烈很激动,很感激毛主席对他的关心,但同时就像他一开始写信的初衷一样,他一直想要的是一份适合他,能让他发挥价值的体面工作,并不是别人直接给他钱,倔强的文人始终信奉无功不受禄这一套的。

岳昌烈找到工作人员,表示上次给他的那笔钱就当他借的,有了工作之后,这笔钱他一定会如数奉还。

小老头说这话的时候文绉绉的,衣着朴素但眼神依然清明坚定。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大动荡,到新中国成立才稳定下来。大量的文化典籍在动荡中遗失或流传有误,中国需要文史方面的人才对各种文化典籍进行校对和整理。

像岳昌烈这样抵住各种诱惑,严守民族气节,端方持正又满腹诗书的人太少了,而这些能坚持到新中国成立至今没犯过任何政治错误,民族错误的人更少了。

当地县政府仔细考量之后,主动联系了省文史馆,1954年岳昌烈收到了省文史馆的任命通知。这个潦倒半生的岳飞后人命运彻底改变,开启了他有价值的高光后半生。

1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