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2年首届《春语》当代艺术展在南山漫谷举办以来,这场以“春天”为隐喻的艺术盛宴,便如藤蔓般悄然攀附于城市的文化脉络中,每逢春天定会“破土”而出、华丽绽放。
《春语》系列:四年破茧成蝶
从《春语1》的“以艺抗疫,以艺治愈”、《春语2》的艺术多元化,到《春语3》的“致敬女性”,四年来,《春语》如涓流汇海,在艺术的土壤中浸润出独特的根系。它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场对传统与未来的无声对话,一次在钢筋森林中寻觅灵光的旅程。

2025年的四月之春,由润杨集团新媒体中心大力支持、深圳市艺术产业促进会主办,深圳市仓颉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山漫谷、同构艺术空间联合承、协办的第四季《春语》展,将携更锐利的思考归来。
不妨先小小剧透一下《春语4》参展艺术家名单(非最终版,留点小秘密,让你猜想神秘的受邀艺术家):
蔡燕玺、黑天、何娟、何婷、黄蕾、蒋环球、李苑、廖碧华、陶马素、王玉波、向丽、喜儿、徐赓良、张苗苗、张岚芊……

这一次,艺术家们将用画笔、线条、光影甚至呼吸,与春天对话,重新定义“破土”的方向,在当代艺术里获得新生,从春日的生机里疗愈身心。
当代艺术:耳熟而不能详
总被艺术家们挂在嘴边的“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时间轴上,它特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意识形态觉醒而勃兴的艺术实践;在地理维度,中国当代艺术以千禧年为分水岭,在全球化浪潮中完成自我蜕变——挣脱集体主义的创作范式,转向更具个体叙事特质的多元探索。这种转向并非简单的风格迭代,而是一场关于艺术本体的哲学革命。

气球狗 杰夫·昆斯

32个金宝汤罐头 安迪沃霍尔
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它或许采用油画、装置等传统形式,也可能借助数字技术、影像等新媒体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它总是试图探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个人身份的认同、环境危机等。而这种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拒绝给出标准答案。
当代艺术更倾向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观众该相信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艺术也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也让艺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当代艺术始终关注的是人的处境和社会的现实。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困惑与希望。
剧透时刻:在裂缝中窥见灵光
都想看看本次都有哪些展品来到了展览现场?那就让我给大家悄悄透个“底”。

向丽 《森林之诗No.67》布面油画 120x150cm

张岚芊《山海秘境》综合材料 305x195cm

李苑《早上好!》丙烯 80x180cm

蔡燕玺《见山2》综合水墨 150x150cm

徐赓良《绿韵春境·子立》225x175cm

王玉波《繁花》系列1 布面丙烯 40x40cm

何婷《幻境》布面油画、丙烯 80x100cm

黄蕾《闲》系列3 纸本油彩 26x36cm

蒋环球《寻找春天的痕迹09》布面油画 40x60cm
也许真正的艺术,应当如春草般在裂缝中野蛮生长——你可以摧毁它,却无法阻止它重新定义破土的方向。
本次《春语4》预展已经开启,而正式展将于本月底整体亮相。如果说,当下的“局部”像是“碎镜”,那么,整体的“出镜”将会在拼图的重组中折射出千万个支离的彩虹,迸发出万顿灵感。
碎镜与拼图总是会呈现不一样甚至让人惊艳的图画。数字艺术家们用像素解构整体,又在算法的混沌中通过画笔重构秩序。
前季《春语》曾经有过的草间弥生的南瓜纹样,在这一季中似乎被无限的复刻消解物象,然而,无论是张岚芊还是徐赓良,抑或蔡燕玺、何婷、李苑、廖碧华、陶马素、张苗苗……她们的几何春色却在二维网格里搭建出四维宇宙。
转角处,《春语》局部的预展已经开启,你明天就可以来到南山漫谷·同构艺术空间一睹为快。展区尚未铺满的“碎镜”,恰似当代人的认知困境:笔尖划过的每一笔都是精致的切片,而生活的全息图景需要退后三步才能显影。
这就是当代艺术的魅力——它的形式感、边界感在不断地被打破,如同后现代展厅的导览手册上这样写着:最深邃的局部美,往往诞生于对全局的谦卑凝视。
诚邀!一起分享春之蜜语——四度约会,一万吨灵感。
· The end ·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部分图源网络,如侵告删
文字为原创,版权归仓颉通文化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