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古称永宁州、石州,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
吕梁市(古称永宁州、石州)
吕梁市历史悠久,地名变迁丰富。早在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即前瓜衍,今汾阳、孝义一带)、大陵(即前“平陵”,今文水)等。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此后,吕梁历经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魏、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区划变革,地名也多次变更。
明代,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隆庆三年后,石州改)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1951年3月27日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1952年7月1日,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1954年7月1日,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划入静乐和兴县,石楼县并入吕梁县。1959年9月19日除孝义县以外其它各县恢复建置,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建置。
1971年5月,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设娄烦、交口二县;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1996年离石、汾阳撤县设市。200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吕梁撤地设市,同时离石由县级市改为市辖区。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正式挂牌。
下辖各县古称及详细介绍
1. 离石区(古称离石县)
战国为赵之离石邑。秦置离石县。据《山西通志》:“离石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即赤坚岭也。山前有离石水。古设离石郡、离石县,胥以山名。”相传古代有陨石落于县境,故名离石。另一说,县东北有离石水,因而取名离石。
2. 文水县(古称大陵县、大宁县、文水县)
西汉为大陵县,王莽改名大宁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文水县,因县境有文谷水故名。
3. 交城县(古称牧官、交城县)
汉代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县,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清雍正《山西通志》:交城县“以东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
4. 兴县(古称合河县、兴州、兴县)
唐称合河县,金置兴县,似取兴金朝所置之义。金兴定二年(1218年),改合河县为兴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兴州为兴县。兴县取“兴旺”之意。
5. 临县(古称乌突县、太和县、临泉县、临县)
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又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称临县。西汉时分设县,因附近有驰名的泉水——海之头,故取名临水县。唐宋又称临泉县。
6. 柳林县(无古称,因驻地得名)
1971年以离石和中阳二县西部地区设柳林县,县治驻柳林镇,因名。从前这个地方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钱,一户姓林,两家人的关系很好。钱家为了留住林家,专门拿出好地十多亩,全部栽上柳树,并把这块树园子取名“留林园”,后来叫着叫着,这里就叫成“柳林”。
7. 石楼县(古称土军县、吐京县、石楼县)
汉置土军县。北魏改名吐京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因县城东部有一山,名为通天山,其形如叠楼。《隋史·帝纪二》记载:隋文帝驾次通天山,见山体自下而上“石叠如楼”,不禁连声赞叹。故改其山名石楼山,县名遂改之。
8. 岚县(古称岢岚县、岚城县、岚县)
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大业八年(612年)置岚城县。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赵武灵王又允许他们回来居住,娄烦的后代就逐步迁回娄烦旧地,他们发现这里的管涔山很像他们的贺兰山,于是就称其为“贺兰山”,由于发音的差异,就变成了“可岚山”,文人造字,这才有了“苛”字,变成了“苛岚山”。后改为岚县。
9. 方山县(古称良泉县、方山县)
汉为离石县地,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业三年(607年)移治方山镇,遂改名方山县。因境内四方为山,遂为方山县。
10. 中阳县(古称中阳邑、中阳县、宁乡县、中阳县)
战国时为赵国中阳邑,汉置中阳县。金改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战国时中阳为赵之一邑,也称西阳。赵武灵王十年秦取中都西阳,中都于今平遥县,西阳于今中阳县,故疑中都西阳其时相邻,中阳之名似乎由中都西阳而来。西阳之名疑是:山西古为冀州三城,虞置并州,夏仍为冀州,周又为并州,无论冀州、并州,西阳皆位于黄河东滨,州域西缘,中间又有1779.5米的青山相隔,故而称西阳,“中阳”由此演变而来。西汉时始置中阳县,沿用战国赵中阳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