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全境居于晋城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丹河与沁河纵流全市。晋城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其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数万年前,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
一、晋城市(古称泽州、泽州府、建州、建兴郡等)
晋城市,古称多样,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泽州。泽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文帝省郡入州,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河为名。在此之前,晋城地区曾有过建兴郡、建州等名称。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分平阳与上党两郡,置建兴郡,这便是今晋城市设郡的开始。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改建兴郡为建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高平置陵川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置长平郡,郡治丹川,领县六:丹川、沁水、端氏、获泽、高平、陵川。唐武德元年(618年),析泽州置盖州、建州。贞观元年(627年),盖、建、泽三州复并为泽州,仍辖六县。此后,泽州之名一直沿用至清。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为泽州府,府治凤台县(今晋城市老城)。民国二年(1913年),废泽州府,府辖五县归山西省直辖。次年,附郭凤台县改为晋城县。1949年10月后,今晋城各地隶属晋东南专区。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晋东南地区,分设地级晋城市。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祷雨等神话的发源地。境内至今仍传有“轩辕访道”“尧畿禹远”之所。全市文物古迹众多,代表景点有冶底岱庙、青莲寺、开化寺、程颢书院、柳氏民居、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等。
二、泽州县(古称高都、丹川等)
泽州县,现为晋城市下辖的一个县,其历史悠久,古称多样。秦时置高都县,属上党郡。东汉属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西晋时,高都县仍属上党郡。北魏时,高都县属建州高都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建州改为泽州,高都县属之,并改高都为丹川县,为泽州治所。唐武德元年(618年),析丹川县置晋城县。此后,丹川县与晋城县多有并置、省并,但泽州治所一直设在晋城(今晋城市老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晋城县入泽州直隶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为泽州府,府治凤台县(今晋城市老城),领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留县,隶山西冀宁道,凤台县复改为晋城县。1985年,撤晋东南地区,分设地级晋城市,晋城县改为晋城市城区,郊区改为泽州县,仍由地级晋城市领导。
泽州县地处晋城盆地腹部,地势相对平坦,是晋城市的重要农业区。同时,泽州县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青莲寺、开化寺等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高平市(古称长平、泫氏、高平等)
高平市,现为晋城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其历史悠久,古称多样。战国时,秦、赵于长平邑爆发长平之战,此即高平市古称“长平”的由来。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置高平县,因境内周围环山、中部为平地而得名。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复为高平县。此后,高平县名一直沿用至1993年。
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高平撤县设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高平市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但中部仍有相对平坦的盆地和河谷地带。
高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战国“阳阿古剑”的产地,所产泽州铁器质地优良。同时,高平市也是长平之战的遗址所在地,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外,高平市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七佛山生态公园、长平之战纪念馆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四、阳城县(古称濩泽、阳城等)
阳城县,现为晋城市下辖的一个县,其历史悠久,古称多样。秦时置濩泽县,属上党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因县城所在地阳陵驿为阳阿故城而得名。阳阿故城南临壑山,地势高峻,如《尔雅·释地》所云:“大陵曰阿”,阳泉水流经此地,故称为阳河,又称阳陵。
阳城县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为中山,中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平原。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晋城市的重要农业区之一。
阳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故里,也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家乡。境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皇城相府、海会寺、九女仙湖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五、陵川县(古称陵川、光狼、兰花等)
陵川县,现为晋城市下辖的一个县,其历史悠久,古称多样。陵川古名“光狼”,亦称“兰花”。位于夺火乡塔水河的古人类遗址,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劳作、栖息。古志书称陵川乃赤翟(狄)别种,是轩辕黄帝子孙。古称“光狼”,或许和古代本族人强悍如虎狼之辈或其图腾有关。称“兰花”说明此地古代盛产兰花。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陵川县,此后该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陵川县地处太行山南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多样。但中部仍有相对平坦的河谷和盆地地带,是陵川县的重要农业区。
陵川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棋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棋子山、王莽岭、锡崖沟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同时,陵川县还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出产的连翘、黄芩等中药材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六、沁水县(古称端氏、永宁、沁水等)
沁水县,现为晋城市下辖的一个县,其历史悠久,古称多样。秦汉时置端氏县,属河东郡。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沁水县。《水经注》载:“谐戾之山,沁水出焉”,故名。谐戾之山,即绵山;沁水,即沁河的古称。此后,沁水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沁水县地处太岳山脉东麓,中条山东北,太行、太岳两大山脉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峦重叠,沟谷纵横。但中部和东南部仍有相对平坦的河谷和盆地地带,是沁水县的重要农业区。
沁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柳氏民居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同时,沁水县还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出产的煤炭在能源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晋城市及其下辖各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称到今名,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在未来的发展中,晋城市及其下辖各县将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