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汽车市场的价格战硝烟弥漫,战况空前激烈。特斯拉率先对 Model 3 祭出 “史上最强优惠组合拳”,保险补贴、5 年 0 息贷款与充电权益叠加,最高综合优惠达 5.6 万元 ,这一降价举动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小鹏、智己、广汽丰田等超 30 家车企火速参战,纷纷推出各自的优惠政策,从免息贷款到直降车价,优惠力度一个比一个大。
在这场价格战中,消费者看似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曾经高高在上的汽车价格大幅下降,购车成本骤降,让许多人实现了拥有私家车的梦想。以 Model 3 为例,最低价格降至 22.75 万,合资 SUV 的价格也下探至 8.98 万 ,金融门槛也大大降低,0 首付、5 年免息等优惠政策成为标配 ,还有各种充电补贴、终身质保等服务权益升级,附加价值激增。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购车盛宴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患。随着价格战的不断升级,车企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数据显示,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跌至 4.5% ,部分车企甚至卖一辆亏一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打起了 “歪主意”,减配现象逐渐浮出水面,而这无疑将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潜在的威胁。
在这场激烈的价格战中,有一家车企为了降低成本,要求供应商将芯片成本减半。面对车企的强硬要求,供应商无奈之下,只能将原本使用的 40 多元一片的车规级芯片,换成了另一款稍次一点的品牌 。虽然从表面上看,车辆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能够正常行驶,各种电子设备也能正常运行。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减配行为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车辆的长期可靠性明显下降。一些车主反映,车辆的电子系统开始频繁出现故障,如中控屏幕突然死机、蓝牙连接不稳定、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误报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车主的使用体验,还对行车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如果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突然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并非个例,在零部件企业工作多年的员工爆料,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在要求供应商降本,除了芯片,其他零部件也存在类似的减配情况。比如在电池方面,充电技术从 200V 升级到了 800V ,但连接件却从镀金导体变成了镀锡导体,甚至更差的材质。这样一来,虽然短期内电池能够正常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接件的性能下降,可能会导致电池出现故障,甚至整包报废 。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车的价格战愈演愈烈,降价峰值达到 7 个百分点,涉及的车型数量从 2023 年的 150 款增至 224 款 ,全年降价车型更是达到 227 款 ,远超 2023 年的 148 款和 2022 年的 95 款。在这一轮价格战中,纯电动车型平均降价 3.2 万元,平均降幅达 15% ,是各类车型中降价幅度最大的。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也在不断下滑。2024 年 1-11 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7.3%,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 4.4% ,相较于下游工业企业 6.1% 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明显偏低 。在 11 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幅度更是高达 35%,利润率仅为 3.3% 。这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在价格战的冲击下,汽车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车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对于车企来说,利润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在各个环节寻找可压缩的空间。而零部件作为汽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占比较高,自然成为了车企降本的重点对象。于是,减配这一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在利润的驱使下,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场激烈的价格战中,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将压力层层转嫁到了供应商身上。除了直接要求供应商降价,车企还会采取延长账期的手段,使得供应商的现金流变得异常紧张。
以某知名新能源车企为例,其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从 2022 年的 115 天,逐年递增至 2024 年前三季度的 145 天 。这意味着供应商在完成供货后,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拿到货款。在这期间,供应商不仅要承担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等成本,还要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供应商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甚至不惜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
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据相关报道,部分车企的账期甚至长达一年以上,这让供应商苦不堪言。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被迫采取一些不良手段。比如,在原材料采购上,选择价格更低但质量可能不达标的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必要的质量检测环节,以节省时间和成本。这些行为无疑会对零部件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整车的品质和安全性。
事实上,车企向供应商施压降本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普遍现象,甚至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 “潜规则”。以往,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年度议价,降价幅度通常在 1%-2% 左右 ,双方在谈判中还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和理性。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价格战的爆发,车企对供应商的降价要求越来越高,年降 5%、10% 甚至更多都已屡见不鲜。
不仅如此,一些车企还将原本一年一次的议价周期缩短,变成半年一次甚至更频繁。这种频繁的价格调整,让供应商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合理方式来降低成本,只能被迫在材料和工艺上做文章,以满足车企的降价要求。
在这种行业潜规则下,供应商为了保住与车企的合作关系,往往只能选择妥协。哪怕明知降低成本可能会带来质量风险,也不得不冒险一试。因为一旦拒绝车企的降价要求,就很可能被踢出供应商名单,失去这个重要的客户,而这对于大多数供应商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在这场激烈的价格战中,消费者看似获得了实惠,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汽车。然而,低价背后却隐藏着质量风险。许多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在车辆的配置和零部件上做文章,导致车辆的质量和性能大打折扣。
一些车型在价格下降的同时,门板材质从原本的高强度复合材料更换为普通塑料 ,虽然从外观上看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实际使用中,普通塑料材质的门板隔音效果变差,关门时的质感也明显不如从前。在高速行驶时,车内噪音明显增大,严重影响了驾乘体验。
悬挂系统的减配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部分车企将原本的多连杆独立悬挂更换为扭力梁非独立悬挂 ,或者在悬挂部件的材质上进行降级,从高强度钢材换成普通钢材 。这不仅会导致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下降,在经过颠簸路面时,车身的震动明显加剧,乘坐感受变得生硬,而且还会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在紧急避让或高速行驶时,悬挂系统的性能不足可能会导致车辆失控,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在购车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车企和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不会主动向消费者披露车辆减配的情况。消费者在购车时,很难通过简单的外观检查和试驾发现车辆是否存在减配问题。
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主要关注车辆的价格、外观、配置等表面信息,对于车辆内部零部件的品牌、材质、性能等关键信息了解甚少。即使是一些对汽车有一定了解的消费者,也很难在众多的车型和复杂的配置信息中,准确判断出车辆是否存在减配情况。
等到消费者购车后发现质量问题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维权时机。此时,消费者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车企和经销商进行沟通协商,而且还可能面临维权困难的局面。由于缺乏相关的证据和专业知识,消费者在与车企和经销商的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这场价格战中,车企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纷纷采取 “以价换量” 的策略。他们希望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增加销量,提高市场份额。然而,这种策略却与消费者对品质的期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以某新能源车企为例,在价格战中,其车型价格大幅下降,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销量也随之大幅提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消费者发现车辆的品质出现了问题。车辆的内饰材料变得粗糙,原本柔软舒适的座椅面料变得硬邦邦的,乘坐舒适性大打折扣;车辆的隔音效果也明显变差,在高速行驶时,车内噪音让人难以忍受;还有一些消费者反映,车辆的动力性能也有所下降,加速变得迟缓。这些问题让消费者感到非常失望,他们原本以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一款性价比高的车型,没想到却要为低价承担质量风险。
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希望能够在价格和品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既希望能够享受到实惠的价格,又不希望车辆的品质受到影响。然而,在现实中,车企的 “以价换量” 策略却让消费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选择价格较低的车型,就可能要面临质量风险;如果选择品质可靠的车型,又需要支付较高的价格。
对于消费者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他们希望自己购买的汽车能够安全可靠、舒适耐用,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便捷和愉悦的出行体验。因此,消费者期望车企能够在价格和品质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减配来降低成本,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在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车企的减配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消费者在享受低价购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潜在的质量风险。那么,您能接受低价车潜在的质量风险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关乎每一位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