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语有云,“变则通,通则达”,任何在时代大潮中僵硬不变的人或国家,都会走上下坡路。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变法,一举成为诸国中的霸主,风头一时无两,后面秦、齐、燕、楚、赵和韩国也都大搞变法。秦国变法的成效自不必多说,齐国变法后直接把魏国拉下了神坛,燕国变法后差点攻灭了齐国。
楚国变法后南平百越,国力趋于极盛,赵国变法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抗秦国而不落下风。战国七雄中的六雄都明显享受到了变法的利好,独独缺了一个韩国的存在感。如果韩国没变法,反倒容易理解,偏偏韩国变法了,而且时间比赵国和燕国都要早。为何韩国变法会变个寂寞,甚至把自己给变没了?
战国七雄皆曾变法
一、倔强不息的强国梦1、灭郑图强
韩国源于晋国六卿家族之韩氏家族,因晋国自献公开始有意识地弱化公族势力,其军政大权便逐渐转移到卿族手中,之后各大家卿族争斗不休,中行氏、范氏和智氏皆成了成王败寇中的“败寇”,韩氏则和魏氏、赵氏共同笑到了最后,三家一起瓜分了诺大的晋国。然而五根手指亦有长短之分,韩氏长期是小弟的角色,所分得的土地也就是三家中最差的。
且不说赵氏占据着易守难攻的晋中盆地(即太原盆地),就连同属四战之地的魏氏也分得土地肥沃的涑水盆地(即运城盆地)。反观韩氏获得的上党等地多以山地为主,缺乏优质农业资源,而且西面和南面还紧邻着曾经能和晋国叫板的秦楚两强国。换而言之,韩国本就先天不足,如果再不努力图强,恐怕连战国七雄的老幺都够不上。
三家分晋时的大致情况
韩国要想变强,首先就得想办法拓地,力争扭转自身的地缘劣势。也是得天之幸,韩魏之间尚存一个郑国,如果韩国能顺利攻取郑国的地盘,不仅能得到更多的人口、更先进的冶炼技术,还可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郑国好歹也是曾经的春秋小霸,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韩国想灭郑又谈何容易?
没有人能想到韩国会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各种阳招、阴招层出不穷,硬是用数十年的光阴把一个和自己实力相当的郑国给吞并了,并将郑国苦心经营四百余年的都城(即新郑)变成了自己的新都。倘若将国力量化,灭郑之后的韩国国力几乎是翻了个倍。如此巨大的成就让整个韩国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仿佛再努把力就可以跻身于一流强国之列。
韩灭郑之后的形势
2、联赵攻魏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韩、赵、魏三家不光有同出一脉的渊源,还有同为新晋诸侯的诉求,具备良好的结盟条件。适逢魏文侯执掌魏国,他为了集三家之长来应付老牌诸侯,遂说服韩、赵两家结盟,史称“三晋联盟”。之后,三晋以魏文侯为核心,共同进退,四面出击,让他国胆寒。
韩国灭郑之所以能如愿以偿,未尝没有三晋联盟的功劳,要知道韩国南边还有个同样对郑国虎视眈眈的楚国。如非韩魏两国早前约定共同打击楚郑联盟,楚国忙于应付魏国而无法干涉,韩国恐怕没那么容易灭郑,即使灭了郑也断然不会轻松享受战果。想想齐国灭宋国引发五国伐齐,齐国差点亡国的案例。
五国伐齐,齐国仅余两城
三晋联盟的好处在于强者吃肉,弱者跟着喝汤。一般来说,主动打破联盟的都会是强者,可韩国却让这个一般变成了二般。适逢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去世,公子罃和公子缓为了争夺大位而闹得不可开交,心痒难耐的韩懿侯竟然说服赵成侯趁乱夹击魏国。原本这倒也没什么,毕竟利益才是王道,如果能瓜分了魏国,韩国图强的本钱就更足了。
偏偏这个韩懿侯眼光短浅,挑事又不任事,人家赵成侯提议两国共同扶持公子缓,然后再拿些魏国土地做报酬。韩懿侯却担心自己的名声有损,只想将魏国一分为二,进而减轻魏国给韩国带来的压力,正所谓“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这还不算完,更要命的是他还自顾自地中途退兵,结果公子罃成了魏惠王,魏国报复式地频频进攻韩、赵两国,三晋联盟自此瓦解。
有仇报仇的魏惠王
二、修术行道的申不害1、国治兵强
没有联盟庇护的韩国在强国环绕之中度日如年,就连实力较差的宋国都敢攻取韩国城池。眼见韩国落入此种境地,新君韩昭侯(韩懿侯之子)如坐针毡,一心想找到一位像魏国李悝一样的大才来辅助自己扭转颓势。没成想还真给他找到了,当时他正愁如何让魏惠王退兵,一个叫申不害的官员凭借着过人的智谋进入了他的视线。
君臣二人越处越亲密,急于求变的韩昭侯以最快的速度提拔申不害为相。鉴于韩国各级官员多由世卿担任,缺乏足够的执行力,申不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监察和考核制度,期间还把最不听话的三大卿族(段氏、公厘氏和侠氏)给狠狠教训了一通。执行力有了,申不害接着又开始了军事改革。
申不害辅佐韩昭侯
韩国虽然耕地不足,但是矿藏丰富,申不害便鼓励军工技术发展,让数量不占优势的韩军能够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与此同时,他还把各大卿族豢养的私军并入正规军,加大训练强度,使韩军在面对魏武卒等强军时亦能与他们平分秋色。有了军事力量的保障,他可以放心地深耕农业了。当时的人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思想是“尽地利之教”。
申不害则另辟蹊径,鼓励发展和应用先进的铁制农具和各式肥料,让韩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获得了质的提升,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一年两熟,这在当时实属不易。有钱、有粮、有强军,韩国在申不害的帮助下不仅做到了“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还在诸强国环伺的态势下实现了小康之治。
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2、自食其果
都说花无百日红,申不害变法给韩国带来的兴旺仅维持了十来年的时间。随着申不害和韩昭侯的先后离世,韩国的境况急转直下。究其原因,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做过相关总结,在他看来,申不害虽然是以“法”变法,但是过于注重“术”,导致韩国的运势和国君的能力水平牢牢关联在一起。
商鞅变法之所以人亡政不息,主要原因在于法制健全、条文清晰,不以人而废法,正所谓“法不避权贵”。申不害变法则过分强调国君的驭人之“术”,定法不足,将国君的意志明显放在法之上,比如某大臣因触犯法律而应当受到惩处,可国君说这个大臣不能以法论处,那么最后就是按国君的意思处理。孰优孰劣,岂不一目了然?
韩非子对申不害变法的总结很到位
碰到韩昭侯这样的优质国君,申不害变法的效力自然是趋好的,可谁能保证代代出明君?一旦国君能力不行,岂不是“一言倚而天下靡”?公元前325年,韩昭侯之子韩威侯和魏惠王相约为王,也就是这个第一个称王的韩国国君在秦楚之间稀里糊涂,他原本在楚国的号召下合纵攻秦,结果又单方面毁约退兵,并跑去向秦国请和。
不料楚国适时派人给他画了个大饼,他耳根子一软,又背秦联楚,结果惹得秦国大举来攻,申不害当初训练出的精兵强将因此损失惨重,韩国不得不转变国策,即依附强秦来谋生存。殊不知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是实力说话,没有实力也就没有主动权,只能苟延残喘。这不?秦国才一展开一统天下的步伐,韩国就第一个被灭。
韩国率先被灭
结语韩国用初期的辉煌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天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即使先天不足,只要后天努力,依然有希望。接着,韩国又用中期的变法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病急乱投医”的道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对症下药,而非求一个回光返照。不过总得来说,韩国能在大争之世中屹立数百年而不倒,那份倔强还是不错的,虽然倔强之中存在着一些无可奈何。
说一句安慰韩国的话,甭管是第一个,还是最后一个,六国最后不都被秦国给灭了?不管韩国变法和秦国变法有多大差距,韩国终究是变法了,如果韩国没有变法,历史的走向和韩国的命运又将如何?遍观古代所有变法者,都是大智慧的担当者。个人也好,国家也罢,安于现状很容易,难的是逆水行舟。
参考文献:
《史记》
《申不害》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