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瓦岗英雄不光现实,还扎心

书兰聊历史 2023-05-30 09:57:00

前言:昔有刘皇叔、关二爷和张三爷在东汉末年桃园三结义,立志“匡扶汉室”。三兄弟在近40年的时间里始终患难与共、祸福相依,尤其是关二爷走了麦城后,先是张三爷为报仇而丢了性命,后是刘皇叔为报仇而兵败夷陵。他们三兄弟的义气不光只是在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同样如此。

隋朝末年,有一群乱世豪杰效仿他们三兄弟的义行,聚义于贾家楼,创业于瓦岗寨,形成了演义中的瓦岗四十六友。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却渐渐分道扬镳,曾经的兄弟变成了敌人,兄弟之情未能善始善终。比这个更扎心的是,历史上的瓦岗英雄比演义中更“现实”、更“理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贾家楼聚义

一、瓦岗兄弟不相容

1、搭班子反隋

大业七年,东郡人翟让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反隋大潮,在其家乡附近的瓦岗(今河南滑县一带)结寨聚众,应者云集。随着他的老乡单雄信和徐世勣先后率众加入,瓦岗军的势力由弱变强,逐渐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他们虽说不像演义中那么传奇,但是也都是一时人杰。史载单雄信勇猛无匹,有“飞将”之称。

徐世勣则是少年英才,年仅17岁就敢与翟让共图大业,且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是翟让的好帮手,包括稍晚一点从济阳(今河南兰考)投奔翟让的王伯当也曾自己立过山头。可以说当时的翟让是万事俱备,阵容豪华,只差一个出谋划策的智囊,就能够超过绝大多数的枭雄,成为反隋主力了。

得交通之便的瓦岗寨

左等右等,终于等到关陇集团内部分裂,楚国公杨玄感趁着隋炀帝二征高句丽起兵反隋。虽说杨玄感兵败身亡,可他的小兄弟蒲山公李密却逃过一劫,投到了瓦岗寨。李密和翟让他们不同,出身贵族,其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而隋炀帝的祖父杨忠当时只是“八柱国”下面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有了李密的加入,瓦岗寨的旗帜就更有号召力了。

翟让豪气干云,江湖气息极重,他觉得李密正是自己团队所急缺的人,也不说多了解、多考察,快速将李密拔到仅次于自己的位置,俗称“二当家”。适逢隋朝名将张须陀率军来伐,翟让想的是避敌锋芒,李密却结合自己对张须陀性格的了解,建议直接摆开车马炮。本着对李密的信任,翟让将这场关乎兄弟们性命和前途的战事交给李密统筹,而李密也不负所望,一战成名。

李密投瓦岗

2、头把交椅的魔力

朱元璋起步之时,幕僚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可见粮食在乱世中的作用有多大。李密为了搞到粮食,进一步壮大瓦岗,引导翟让攻下了洛阳附近的兴洛仓,短时间内聚众达数十万。眼见李密才能卓异,可以带着兄弟们做出更大的事业,心胸开阔的翟让主动把“大当家”的位置让给了李密。对此,以徐世勣和王伯当等人为代表的元老也表示了支持。

像瓦岗军这种以后有可能夺得天下的势力,一把手的权力交接还能够如此平和,不得不钦佩翟让的为人。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密上位之后又招了一帮生力军,其中有原本在张须陀麾下效力的秦叔宝和罗士信、人称“万人敌”的裴行俨(演义中的裴元庆)、山东好汉程咬金和文采过人的魏征等等。粮食充足+人才鼎盛,此时的李密已经超过了他以前的主公杨玄感。

瓦岗军兵多粮足、民心所向

随着瓦岗军又接连攻下回洛仓和黎阳仓等大型粮仓,李密手下的人马又增加了二十多万,一举成为天下最强诸侯。阔绰了、心也就野了,李密只是听亲信汇报说有瓦岗元老在教唆翟让夺回头把交椅,他就摆下了一场鸿门宴,把翟让给除掉了,想当初项羽迟迟下不定主意,让刘邦跑了,李密确实比项羽果断,可他的行为却不是对敌人,而是对有恩于自己的兄弟。

据说宴会上只要是翟让的过命兄弟,几无幸免,就连徐世勣也差点遇害,得亏王伯当及时出言相救。不过侥幸捡回一条命的徐世勣后面也被李密给丢到黎阳,远离核心。想当初,兄弟们一起大口喝酒、一起大块吃肉、一起携手战斗,多么豪情万丈。可惜李密被权欲迷了心智,做出如此心狠手辣的事情,底下兄弟们的心也因此而涣散了起来,瓦岗军的自此走上下坡路。

李密的鸿门宴

二、大业未成孤臣泪

1、一步错步步错

权力不光让李密的情商往下掉,连智商也大不如前了。当初他给杨玄感出了三策,上策是断隋炀帝大军的后路,将他们堵在辽东,中策是攻取关中,下策是攻取东都洛阳,偏偏杨玄感选择的是下策。等到他自己可以做主的时候,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曾经说的“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也跑去死磕洛阳。

有手下建议他攻取关中,他不置可否,说了一堆大道理,其实呢,他只是不想再回过头去过“苦日子”,舍不得那些堆积如山的粮食,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大格局。等到隋炀帝的老表-唐国公李渊率军挺入关中时,还有人担心李密会从中作梗,抢先入关,李渊却看穿了李密,坚定认为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事实证明李密确实走错了这步棋,把关中拱手让给了李唐。

李密势力强盛的时候没有占领关中,反被李渊占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密毕竟实力雄厚,即使错了一步,也不到满盘皆输的地步。可李密却不纠偏,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时,宇文化及率领江都的隋军主力北上中原,王世充又在洛阳城内拥立了皇泰帝,李密担心腹背受敌,竟然被王世充三言两语给忽悠了,率众归附皇泰帝,瓦岗军从反隋义军变成了隋军,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都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密这么聪明的一个人,甘愿做鹬蚌,也不做渔翁,让王世充在一旁看戏,自己则带着瓦岗军和宇文化及硬杠,一边是因粮而聚的草莽,一边是训练有素的骁果禁卫军,其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原本洛阳城中粮食紧缺,军心不振,李密却傻乎乎地给城里送粮,等吃饱喝足的王世充率军出城当渔翁时,瓦岗军的败亡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李密用自己的家底,为天下诸侯消耗了宇文化及大部分力量

2、最后的道义

曾经让天下群雄为之侧目的瓦岗军就这样垮了,一众瓦岗英雄各奔东西,有的顺势归降王世充,还有的投奔李唐。李密认为自己和李渊是旧识,且两家祖上有渊源,也跑去给李渊称臣。这时,备受李密冷落的徐世勣却冒了出来,他所守的黎阳仓依然在打着瓦岗的旗帜,奉李密为主。李渊派瓦岗旧人魏征前去劝降他,他却坚称黎阳是李密的地盘,即使要降,也是李密做主。

李渊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怪罪他,还赐大力表彰他,赐他国姓,赞他为“纯臣”。或许这两个字也是瓦岗英雄最后的兄弟义气了。如果事情发展到这程度,倒也算是个圆满,可“no zuo no die”的李密觉得李渊给自己的官职太低,匹配不上自己曾经的声望,莫名其妙地要东山再起,他也不想想,李渊父子会给他机会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英国公李勣(即徐世勣)

李密的死是咎由自取,他的那些瓦岗兄弟大多都比较“理性”,没有为他叫屈什么的。然而“理性”的另外一种解释不就是不讲感情吗?这个时候,又是徐世勣站了出来,他申请为李密风光大葬,还别说,李渊父子确实是懂人心、会用人,竟然同意了。徐世勣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守护了瓦岗英雄残存的道义,只是不知道他的一己之力是否能够代表所有瓦岗英雄?

当李世民率领一众瓦岗英雄征战中原、灭掉王世充时,关乎瓦岗英雄之道义的考验又来了。效力于王世充单雄信兵败被俘,因他没有投诚之意,且曾在战场上差点让李世民的人生画上句号,李世民难以容他。这次还是徐世勣出头,他冒着得罪李世民的风险,极力为单雄信求情,可惜李世民主意已定。心情复杂的徐世勣亲自去见单雄信最后一面,兄弟二人真情毕露,让旁人大受感动。

曾经勇踩敌营的单雄信

结语

瓦岗英雄因大义而聚,靠着团结二字,在隋末大潮中一度立上潮头,人才济济,民心所向,成为最有可能取隋祚而代之的势力之一。可惜从李密的那场鸿门宴开始,团结不再,兄弟离心,不可一世的瓦岗军从潮头跌落,最终泯灭于大潮。虽有徐世勣这个“最后的道义”,可改变不了瓦岗英雄的整体情况,也就有了“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之说。

或许正像徐世勣最后给单雄信说的“忠义两难全”,甭管是英雄还是狗熊,都得服从大势。有李密这样的带头大哥,如果一众瓦岗英雄依然守着兄弟之义,最终只会和李密共赴黄泉,改变不了李唐一统天下的大势所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效力李唐,助李唐重整乾坤,这不仅仅是对李唐的“忠”,也是对天下百姓的“忠”,要怪只能怪李密对兄弟们不“仁”在先,也只有这种解释才能心里好受点。

参考文献:

《隋书》

《新唐书》

《隋唐史》

0 阅读:489
评论列表
  • 2023-06-07 12:40

    大唐盛世了解一下,历史那个朝代有唐朝繁荣?三国是中国最惨的几个时期之一。能做到历史最繁荣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的,要人有思想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