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这个大唐宰相可与张良媲美

书兰聊历史 2023-05-28 02:46:02

前言:古代讲究士农工商的尊卑顺序,排在第一位的“士”是绝大多数人的毕生追求,概因“士”的身份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还能满足他们在“功名利禄”方面的现实需求。纵观历朝历代的文臣武将,有多少人不执着于功名的?要不然也不会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

佛家讲执着如渊、如尘、如泪,可一旦沾上了功名利禄,又有多少人能淡然处之,像汉朝张良一样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尤其是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情怀的唐朝。然而正是这么个唐朝,偏偏也出了一位足可与张良媲美的贤相,他便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沁。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下他的故事,领略一番他的处世哲学。

一代奇人——李沁

一、衣白山人再造唐

1、潜遁名山

李沁出身名门,他的六世祖李弼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六世祖李虎同列“西魏八柱国”,属关陇集团的上层核心,他的曾祖父李仲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爵封真乡郡公。优越的家世让他有了比较高的起点,据说唐玄宗在一次儒释道三教辩论会中意外发掘出一名9岁神童,他是唐朝第一位武状元,平原郡公员半千的孙子-员俶。让唐玄宗更惊喜的是,他一下子得到了2个神童。

原本唐玄宗只是略带调侃地问员俶,“天下还有比你更牛的神童吗?”未曾想员俶说他有个7岁的小表弟比他牛,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小表弟正是李沁。史载唐玄宗当即让人领李沁入宫相见,适逢唐玄宗正和宰相张说下棋,张说就让李沁以围棋的“方圆动静”为题作诗一首,意在考较一番这个神童。即使是饱读诗书的成年儒生,要想答好这道题也是极难的。

神童李沁的小傲娇

不曾想李沁仿如七步成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字字铿锵。唐玄宗大喜,赏赐颇丰,并特令其父母“善以养之”。经此一遭,李沁的神童之名响彻大唐,一堆名人主动给他“贴金”,比如名相张九龄常称其为“小友”,名士贺知章称其以后“必拜公卿”。开元二十五年,16岁的李沁准备步入仕途,行前特地去向张九龄求教了一番为官之道。

张九龄告诉他年少成名非好事,还为他举了孔融和王勃的例子,建议他学会韬光养晦。李沁对此深以为然,遂纵情山水,悠游于名山大川之间。时间一晃来到天宝年间,耐不住心中抱负的李沁终是毛遂自荐,入朝当了翰林待诏,负责陪太子李亨读书。也是初出牛犊不怕虎,他动辄写诗讥讽当权的杨国忠之流,结果被贬蕲春。受此挫折,他“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青年李沁寄情山水

2、匡复两京

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沁的这次退隐成功避过了由“安史之乱”而生出的各种动荡。不过作为名门之后的李沁自然不缺家国情怀,眼见中原板荡,皇帝出逃,他心中的悲愤难以言表。纵使他已然归隐山林,可这并非他的人生志向,他所追求的是像范蠡、张良那样的“事了拂衣去”,正如他在第一次出山前所写下的“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他没有忘记朝廷,朝廷同样也没有忘记他。跑到灵武继位的李亨有感国事维艰,正是需要用人之际,而李沁又是他的潜邸小伙伴,便让人召李沁回朝。史载李沁赶赴灵武见驾时,唐肃宗李亨亲自降阶出宫以迎,给足了李沁面子。自此之后,大臣们发现皇帝的身边突然多出了一位习惯穿白衣的智囊,而且皇帝的精气神也焕然一新。

李沁的平叛战略

在李沁赴灵武之前,唐肃宗因急于平乱而损失惨重,心气都没了。李沁首先做的就是讲明白叛军的劣势,帮助唐肃宗重新振作,然后结合自己对战局的分析,建议唐肃宗派得力大将抢占井陉和河东,将两京前线的叛军主力和范阳大后方割裂开来,再令守在华阴的唐军放个口子,以使长安成为叛军的鸡肋,让叛军在范阳到长安的漫长战线上疲于奔命,正所谓“挫其锐,解其纷”。

唐肃宗对李沁的建议是一一照办,唐军因此很快占了上风,唐肃宗也生出了尽快收复两京的心思。对此,李沁有不同意见,在他看来,唐军如果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收复两京上,那么留守河北的叛军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休养生息,届时久战已疲的唐军很难应付。可惜唐肃宗没有听进去,由此给以后的藩镇之祸埋下了伏笔。两京收复之后,李沁再度主动退隐。

唐肃宗留下的尾巴

二、谋家议国虑深长

1、救时宰相

随着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去世,继位的唐代宗李豫念及他和李沁的情谊,再加上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便下特旨召李沁还朝。想当初唐肃宗要用李豫之弟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正是因为李沁极力劝阻才打消了主意,后来李豫当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李沁则在其麾下担任行军司马,二人关系处得相当不错。李豫对李沁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李沁可以辅佐他中兴大唐。

然而当时朝廷内有朋党,以宰相元载为代表的大臣针对李沁的攻讦相当频繁。纵使有皇帝护佑,李沁也不想在漩涡中多待片刻,唐代宗没有办法,只能将李沁安置在杭州,以便日后有事时可以随时找到他。史载李沁在杭州任职期间政绩斐然,杭州从“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发展成“民足于水,井邑日富”。如果唐代宗有事相询,李沁仍会在千里之外给出合适的建议。

唐朝皇帝世系

君臣二人的这种“距离产生美”没有维持多久,就因唐代宗英年早逝而结束。继位的唐德宗李适和李沁同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也不错。适逢泾原兵作乱,唐德宗狼狈出逃,形势危急之下,唐德宗想起了曾经帮自己祖父匡扶社稷的李沁,便赶紧派人召李沁赴行在。此时的李沁虽然已经年逾花甲,但是胸中丘壑丝毫不减当年。

鉴于陕州兵马使达奚抱晖和朔方节度使李怀仙等人响应叛军,唐德宗急不可耐,因为陕州一旦有失,江淮的物资补给将很难给朝廷输血。李沁自请担当,而且是单骑赴陕州,吓得唐德宗连连拒绝,生怕李沁有个什么好歹,直到李沁详细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和成功几率,唐德宗才算是放下了心。要说李沁确实算无遗策,惊动朝野的陕州之乱让他不费吹灰之力就给平定了。

陕州是咽喉之地

2、辞理不屈

李沁在德宗朝任职期间,常有和唐德宗意见相左的时候。如果是一般大臣,恐怕都会屈服于皇帝,可李沁每次都会反复申辩,比如唐德宗曾经为了求吐蕃军帮他平乱,做出了割让安西和北庭的承诺,李沁对此是一百个不赞成。在他看来,朝廷即使不念两地将士的守土之功,也不能资敌,毕竟吐蕃和大唐之间的斗争不会因为割地而停息。

为了消除唐德宗对吐蕃的畏惧之心,李沁弄出了一个宏伟的战略规划。在此规划中,对峙双方并非只是大唐和吐蕃,而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一众国家。简而言之,李沁是想让大唐与北边的回纥、南边的南诏和天竺、西边的大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包围圈,共同压制吐蕃。当时回纥正处上升期,绝对乐于侵夺吐蕃土地,而且回纥大汗已经向大唐称臣。

李沁着眼于全局的战略规划

规划是好,可是第一步就受阻了,原因是唐德宗早前和回纥有些不愉快,拉不下脸和回纥结盟,直到李沁以辞职相迫,唐德宗才嫁了个公主过去,换来回纥大汗表忠心,“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紧接着,李沁又陆续和大食、天竺和南诏等国达成结盟协议,相约共分吐蕃。自此之后,吐蕃四面起火,不仅无暇找大唐麻烦,国力也急转直下。

可惜李沁本人没有看到吐蕃求饶的一天,他前脚把诸国联盟搭建出来,后脚就病逝了。多年之后,吐蕃越发势弱,大唐在外部稍宁的情况下快马加鞭走上了中兴之路。只是说在那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曾经有一个“奇人”提前布好的局。另外,世人只记得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李晟光复长安,却没多少人记得这些功勋都有李沁的一半。可以说李沁以一人之力,为大唐续命百年有余。

神似张良的李沁

结语

纵观李沁的一生,他先后辅佐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不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忠于任事了,三代皇帝视他为良师益友,他也投桃报李,助唐肃宗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助唐德宗平定陕州之乱,数次出山力挽狂澜。面对自己立下的盖世奇功,以及数代皇帝的优宠,他都能淡然处之。

尤其是收复两京之后的归隐山林,现实中听说过多少类似的事情?恐怕更多的都是在演义小说中出现吧?愿意主动拒辞泼天富贵的人,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寥若晨星的存在,只有真的把“功成拂袖还归去”做到实处,才有这样高贵的情操。李沁不仅是一位不落俗套的“奇人”,还是一位最具“保身之哲”的大智之人,足可与留侯张良媲美。

参考文献:

《新唐书》

《细说唐朝》

《资治通鉴》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