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此人是世所罕见的传奇儒将

书兰聊历史 2023-05-15 23:56:00

前言:漫长的华夏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能打胜仗的将才。“将”分智将、勇将、敢将、巧将和儒将等,其中属儒将最为难得。有人说儒将不就是文人统兵吗?历史上多的是啊。实则不然,所谓儒将,首先,肯定要是儒门弟子,学儒而有所成,其次,得用儒家思想来治军,最后,需要赫赫战功。有些人即使是王佐之材,可是如果不具备以上三条先决条件的话,也是不能称之为儒将的。

儒将本身就很难得,要想成为出类拔萃的儒将就更难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儒将中的佼佼者,他的知名度或许不高,他所生活的朝代或许存在感比较低,可他却是历史上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唯二牛人之一,他便是西晋杜预,另外一位则是妇孺皆知的诸葛亮。杜预既然能够和诸葛亮享受同等待遇,可见他绝对是非凡之人。

一代名臣—杜预

一、有非常之人而后有非常之事

1、以治世之才重振家声

杜预出身于京兆杜氏, 是妥妥的世家子弟,他的祖父杜畿是曹魏早期的重臣,官至尚书仆射。然而在司马氏和曹氏争权时,他的父亲杜恕依附曹爽,得罪了司马懿,最终落得个被流放的结局,连带他们家也不复往日荣光。直到司马昭掌权,司马氏为了稳操胜券,进一步团结士族力量,才决定和杜氏化敌为友。杜预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仕途,以司马氏女婿的身份担任司马昭的幕僚。

钟会伐蜀时,杜预被安排给钟会做助手,这里面未尝没有司马昭对钟会的防范考虑,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钟会的阴谋破产后被司马昭增封食邑1150户,是他之前食邑的10倍还有多的。眼瞧着司马氏篡魏就差临门一脚了,司马昭提前组织人员修订律法,杜预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当时的法制思想受《汉律》影响较大,执法者大多只重视律法本身的轻重,而不考虑公私利益的平衡。

京兆杜氏大本营—京兆杜陵

杜预认为律法需兼顾社会伦理人情,只要原则性问题把握住了,没必要去抠着小道理不放,而且律法是约束人行为的标准,并非穷尽道理之经书,需要“去繁就简”,便于大众理解,唯知法才能少用法。方向对了,做出来的事也就正确了,新出台的《晋律》最终以“礼法并重”而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儒家式律法,为后世律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司马炎建晋朝时没有忘了自己这位才能卓著的姑父,授其河南尹之职。杜预不负所望,以天下州郡表率的觉悟来治理地方,重视教化之功用,官吏之选拔。当时晋朝初立,地方官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结党营私者较多,杜预便在获批后制定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官吏考核制度,使劣者受到处罚,优者得到提拔。良好的官声加上驸马爷的身份、丰乐亭侯的爵位,杜预重新让家族兴旺了起来。

当时的河南郡相当于天下之中

2、以武库之名享誉朝野

由于陇右边患日益严峻,而司马炎觉得杜预之前参加过灭蜀之战,属知兵之人,便将杜预调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按制,杜预归石鉴(时任都督陇右诸军事)节制,可他们两人不是一路人,杜预是谋定而后动,石鉴则是贪功心切,在这样的人手下做事肯定会倒霉。话说石鉴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让杜预出兵攻打叛军,杜预不敢苟同,系统性地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

比如当时正值草盛马肥利于敌的时节,杜预建议先做好后勤准备工作,待来年开春再战。可石鉴却为此大怒不已,随便找了些罪名就把杜预给整成阶下囚了,得亏他是皇亲,可以用爵位抵罪,不然命不保矣。直到石鉴战败,司马炎等人才反过来认定杜预是对的,让他出任总管经济财政事务的度支尚书,这一任就是7年。

杜预给司马炎建言献策

期间,他制定和提出了许多良策,比如厘定税率、建常平仓和控制粮价等。一般来说,儒家并不看重发明创造,可杜预却相当务实,生怕自己懂的知识不够多,史载他不仅主持发明了一种效率比较高的灌溉器械,还把失传已久的欹器(先秦时期的一种礼器)给做出来了。这还不算完,他连基建、算术、天文和历法都懂。

鉴于孟津渡口时不时发生摆渡船覆没等不利洛阳交通之事,他力排众议,亲自主持设计和施工,最终让孟津拥有了史上第一座黄河浮桥。为了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他通过计算和分析,推出了更精确的《二元乾度历》。西晋初期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杜预的“忠于任事”和“博学多才”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对“太康之治”起到了很大作用,朝臣们纷纷称他为“杜武库”,意思是说他触类旁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欹器

二、有非常之事而后有非常之功

1、以平吴之功助力一统

内部形势一片大好,司马炎没有道理不想灭掉东吴、一统天下,只是因为朝中很多大臣不支持而一直未能付诸行动。杜预作为少数主战大臣之一,眼看着朝廷一次又一次错过平吴之良机而倍感忧虑。直到荆州军主帅羊祜病重,司马炎才有了决心,可没有羊祜的话,又有哪个可以主持平吴之事呢?毕竟这是一场灭国之战。有鉴于杜预在平吴之事上长期和自己心心相印,羊祜临终前极力推荐由杜预来接替自己。

司马炎思之再三,最终还是让杜预出任镇南大将军,并让他做好平吴准备。杜预到任后发现东吴在西陵重镇(防范益州军顺江而下)的驻军有可趁之机,便果断派精锐之士奇袭,虽未夺取城池,但是也消灭了不少守军力量。当时负责驻守西陵的是东吴名将张政,不好对付,杜预认为张政素来自傲,不会轻易把被偷袭的事情汇报给吴主,由此来了一招反间计。

羊祜临终推荐杜预

吴主孙皓本就是个多疑之人,果然中计,下令调换了西陵主帅,为后面益州刺史王濬克西陵、率水军顺江而下提供了极大助力。言归正传,杜预做足准备后就上书朝廷请求平吴,可朝廷却认为需要再等时机,杜预无奈,只得再三上书,详细分析利弊,比如他提出吴主一旦有所察觉,迁都武昌,加固城防,届时朝廷平吴的代价就太大了。几经周折,司马炎总算是被杜预说服了,下令尽起20万大军,兵分六路伐吴。

杜预负责其中一路,也是战果最丰的一路。杜预打仗很善于用计代战,面对江陵(今湖北荆州)重镇的吴军主力,他先派一支小股部队绕到南边的乐乡城虚张声势,震慑敌军,后派士卒混入乐乡城中擒获敌将孙歆,最后成功拿下江陵,交、广二州的各部吴军因此闻风而降。紧接着杜预又配合其他各路晋军拿下吴都,自此,三国归晋。

西晋灭东吴之战

2、以儒者之风著书立说

从东汉末年到东吴灭亡,纷乱了近百年的天下终于迎来了一统,时人莫不欣悦。杜预以此大功晋爵为县侯,食邑增至九千多户,就连他的儿子都被封为亭侯。面对如此荣耀,杜预表现得比较淡定,他以武将非自己本行为由,向朝廷申请回归文职,可朝廷坚决不同意。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他一面秉承“忘战必危”的宗旨,继续勤练军队,屡败山越,一面兴修水利,鼓励生产。

荆州百姓普遍得益,纷纷尊他为“杜父”。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儒臣对“立功”、“立言”的强烈冲动。“立功”,他已经立了不少大功,“立言”,他连年累月地忙于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可言。因此他在荆州安定后,潜心于典籍之中,编撰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当时儒生主要是通过《公羊传》和《榖梁传》来研究《春秋》,而《左传》因篇幅大、知识量庞杂,不大受欢迎。

文庙中有杜预

简单来说,《公羊传》和《榖梁传》是有针对性地讲中心思想,《左传》却是讲历史,需要读者自己去领会中心思想。杜预以一己之力,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套全新的《春秋》体系,让《左传》由《春秋》别传变成正宗,而且《春秋》和《左传》合二为一也是自此而来。在他之前的儒家弟子不计其数,却无一人却有此建树,足见杜预儒学功底之深厚。

后来,唐太宗为给天下儒生树立先贤榜样,遴选历代王朝的22位名儒进入文庙,与孔圣同享祭祀,其中便有杜预。再往后,唐德宗选历代名将64人进入武庙,与姜太公同享祭祀,其中依然有杜预。直到诸葛亮被清朝雍正皇帝请入文庙之前,能够同时入文庙和武庙的都只有杜预一人。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完全是因为雍正对他的偏爱才进的文庙,如果以儒学功底来说,诸葛亮是没有资格的。

武庙中亦有杜预

结语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既要学好文,又要学好武,确实很不容易,所以历史上那些文武兼备的人总能有一番成就。然而再怎么有成就,却没人像杜预这样在两个方面都做到了顶端,此时再说他是儒将,恐怕不会有人反驳吧?他虽身不跨马,射不穿札,但每遇战事,却总能出奇制胜。

他虽卒致军功,名著前代,但在儒学领域成就了一家之言。关键是他还有精力搞发明,搞天文历法研究、搞律法研究,并且还都有所建树。最让人欣赏的还是他做人的“通透”,他在地方上任职时,常派人给朝中权贵送礼,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只说“我不求好处,只是担心有人陷害我”。如果所有的儒生都能像他样注重“经世致用”,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晋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