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说买的“新疆干果”,一看标签,原料可能不是新疆本地产的。这事儿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别急,这背后还真有点说道。
为啥“新疆干果”原料不一定是新疆的?这事儿得从两头说
新疆干果确实好,但本地产量跟不上趟了。像巴旦木、个大饱满的小白杏干,新疆本地产的确实没得说,品质好。但问题是,新疆地方再大,产量也有限,尤其是好品种,比如南疆喀什的巴旦木。
现在大家生活好了,买干果的人越来越多,需求量蹭蹭往上涨。光靠新疆自己那点产量,根本供不上全国人民的嘴。
怎么办?新疆挨着中亚好几个国家,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些地方,也产巴旦木、杏干、西梅干(其实是欧洲李做的)。从那边进口原料,路近,成本也低。
新疆正在升级,不光卖原料,还要搞加工。

这可能是大家最想不通的地方。但咱们国家的法规,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标签的规定,确实是这么写的:
干果这类加工农产品,产地可以标最终分装地,也可以标加工地。
说白了,只要最后一道加工或者分装是在新疆完成的,那在包装上写“新疆生产”或者打上新疆企业的牌子,按规定是没问题的。这跟阳澄湖大闸蟹有点像,外地螃蟹拉到阳澄湖养一阵子,也能贴“阳澄湖”的标。

问题出在哪?出在“标签”和咱们心里想的不一样
虽然合规,但问题来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一看到“新疆干果”,心里默认的就是“新疆土生土长的原料,加上新疆的好工艺”。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印象,因为新疆的水土好,出的东西质量高。
现在标签上只写“新疆生产”,没说原料是哪儿的。这就造成了一个信息差。消费者觉得“新疆”代表的是原料产地,但实际上它可能只代表加工地。
有些商家可能还在包装上印点“天山雪水”、“阳光充足”之类的字眼,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原料也是新疆的。虽然可能进口原料也在类似环境下生长,或者加工过程用了新疆的水,但这确实容易让人误会。
结果就是,等哪天知道了真相,心里难免有点不舒服,感觉像是被“套路”了,即使买到的干果味道不错。

硬要取消这种“进口原料、新疆加工”的模式,现实吗?不现实。这关系到新疆的产业发展和很多人的饭碗,也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咱们不能因噎废食。
关键在于透明。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买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学人家国外有些做法挺好,比如意大利的番茄罐头,要是用了中国的番茄,就得标上“原料产地:中国,生产地:意大利”。

如果是新疆本地原料、新疆加工的,可以理直气壮地标上“新疆原产地原料”,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如果是进口原料、新疆加工的,那就写清楚“原料来源国:某某国,生产地:中国新疆”。
这样一来: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想买纯正新疆原料的,或者觉得只要新疆加工工艺好、性价比高就行的,各取所需。
商家也能赢得长久信任。 诚实标注,短期可能有些顾客会犹豫,但长期看,信誉是金字招牌。那些真正用新疆好原料的企业也能脱颖而出。
对“新疆”这个大品牌也是保护。 不会让模糊不清的标签,慢慢消耗掉大家对“新疆出品”的信任感。

“新疆干果”原料不来自新疆这事儿,是市场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正常现象,法律上也允许。但咱们不能光守着法律底线,还得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和知情权。推动标签改革,把原料来源和加工地都写清楚,让市场更透明,让买卖双方都更踏实,这才是对大家都好的方向。这样,新疆的干果产业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新疆”这块金字招牌也能擦得更亮。